在五岳獨尊的泰山西南約10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遼闊的水域,這里常年碧波蕩漾,白帆悠悠;夏日蓮朵飄香,秋天蘆花飛揚;綠樹青山,環繞秀水,天然一段佳麗,這便是東平湖。
東平湖坐落在東平縣境內。東平,可謂歷史悠久之地。唐虞夏商時期稱東原,周代時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戰國時期設無鹽邑,歷史上流傳的“無鹽娘娘長得丑,能使齊王罷干戈”名典,即出于此。東平自秦代在境內設立縣的建制,迄今已2000余年。由漢至清,歷代王朝多在境內設縣以上政權機構:漢設東平國;東晉設東平郡;宋設東平府;元稱東平路,立行臺,領54州縣,那時的東平,其地位大約相當于現在的省會城市濟南,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皆領一時之盛;至明代設東平州;清代則先后為直隸州、散州。民國初年,改州為縣,其名沿用至今。
東平歷史上曾經英賢輩出,高標士林。魏晉時的大文學家劉楨、唐代開國功臣程咬金、北宋父子狀元梁灝、梁固和著名兒科醫學家錢乙、南宋大畫家梁楷、元代著名農學家王楨、有“小漢卿”之稱的戲劇家高文秀、民國時期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者呂彥直等,都出生于這片神奇的土地。東平還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的故鄉,全國“十大杰出農民”之一的高慧娟,也是此方人氏。歷史上,許多知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如曹劌、阮藉、高適、韓愈、柳宗元、李商隱、司馬光、辛棄疾等,都曾在東平宦居或隱居。前賢詩文中早就有“古來名郡數東平”、“東平人物魯衣冠”之贊譽。據有關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恒都巡視過東平,明成祖朱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等,為加強其統治,巡視江南時,也曾路經東平、乾隆皇帝下江南還曾在東平停留駐駕。至今,縣境內及其附近地區仍有諸如安駕莊、接駕山、護駕村一類地名在使用。
這片寬廣美麗的土地之所以文明早慧,與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關系。東平西有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的萬里黃河,東有從崇山峻嶺之中日夜不息流淌而來的大汶河,南有橫貫南北的古京杭大運河,堪稱眾水交匯之所,向有舟車四通之利。中華民族的祚們曾經“逐水草而居”,創造了古老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東平大地上的先人們居住在大河之畔,依山面水,土地肥沃,造物主饋贈給人們的生存條件如此優越,文明的種子自然會落地發芽,長成參天高樹,開出滿枝繁花。
東平的地形構造十分獨特。它處于魯中山區向魯西南平原傾斜的過渡帶上,其構成北部為山區,中南部為平原,西南部為濱湖洼地,山、水、田三分天下,大體上各占其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東部泰萊山區眾多河流的歸宿之地。特別是境內西南部地區,由于地勢低平,古來即為汶、濟二水匯流之區。唐代詩人高適在《東平路大水》中寫道:“永望齊魯郊,白云何悠悠,傍沿巨野澤,大水縱橫流。”就是那時的真實反映。東平地勢東高而西低,眾水所歸,久匯不涸,于是形成了天然湖泊東平湖。
東平湖位于黃河南岸,上距三門峽約600公里,下距黃河入海口約430公里。湖區東西寬20多公里,南北長30多公里,總面積約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為124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國特大型平原水庫之一。
歷史上,東平湖經歷過許多次重大的變遷。
古代的東平湖最初叫“大野澤”。它因古地質時代的褶皺運動,在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接觸帶上形成低陷構造的條狀洼地而成湖。關于東平湖的最早記載,見之于我國古籍《左傳》,其中所記“春,西狩于大野獲麟”,說的就是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到大野澤行獵的故事。兩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有“大野即潴,東原底平”的記載,東平之名由此而得。據清初學者胡渭考證,東原屬大野澤的一部分,大禹治水后,水源補給減少,水患緩和,大野澤內,部分土地涸出可以耕種。這是有關東平湖地區進行開發治理的最早記錄。當時的東平湖水域在中國極負盛名,《爾雅·釋地》載:“爾雅十藪,魯有大野。”把大野澤列為中國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可見其水域面積之大,水勢之浩瀚無際。
秦漢以來,大野澤又稱“巨野澤”。《漢書·地理志》載“巨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說:“大野澤在巨野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指明了古代之在野澤即漢代之巨野澤的具體方位。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現在的東平、梁山、鄆城、巨野、汶上、嘉祥、濟寧一帶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巨野澤波及的范圍,其地域之廣闊,水勢之浩大,可與洞庭湖、鄱陽湖相比。唐朝詩人蘇源明曾把它比做“小洞庭”。北宋大臣韓琦途徑該地時作過這樣描述:“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可見那時水域之廣。巨野澤曾屢遭黃河決口泛濫,據《史記·河渠志》記載,西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決于瓠子(今河南省濮陽),東南注巨野”。對這次罕見的洪水以及造成的危害,唐代著名詩人高適在《東平路遇大水》中曾作過如下寫實:“傍沿巨野澤,大水縱橫流。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稼穡隨波瀾,西城不可求。”這次黃河泛濫,使巨野澤更為浩渺無際。但黃河一再決溢,大量泥沙淤積,使泛區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宋代時,巨野澤洼地已逐漸向北移形成了以梁山為主要標志的湖泊,故五代末已不再稱巨野澤而稱“梁山泊”了。《五代史》載:“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環梁山合于汶水。”《宋史·宦官傳》云:“梁山泊,古巨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漁之利。”這時的水勢依然很大。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講述的故事,即以此為地理背景。書中說的“蓼兒洼”“山排巨浪,水接遙天”“周圍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水鄉景象,就是對當年梁山泊的真實寫照。1958年梁山農民在山腳下修建水利工程時,曾在30多米深的地下挖出一條25米長的戰船,船上有刀、槍、劍、銃等物,銃上鑄有“大明洪武五年造”字樣,可證當時水勢之大。但在歷史上,梁山泊的浩瀚水勢,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大決陽武,在梁山泊分流長達近百年之久,遂造成嚴重淤積,以致濟水湮沒,菏澤墊平,湖水逐漸涸退,水泊面積大為縮小。《金史·食貨志》載:“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
明代時,古梁山泊剩下了馬場湖、南旺湖、蜀山湖、任莊湖、安山湖等五個分散的積水湖,史稱“北五湖”。《明史·地理志》載:“東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積水湖,一名安山湖”,后人曾考證,“安山湖即昔日之小洞庭也”。《大明一統志》載:“梁山泊在東平州西,宋江為寇嘗保此,中有黑風洞。”舊縣志云“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河決蘭封,灌入縣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匯為巨澤,”這是黃河的又一次大變遷,它結束了長期南流匯淮入海的局面,在東平奪大清河至東阿縣魚山處奔騰東去布入勃海,是近代東平湖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黃河改道淹沒了大片土地,它造成的淤積使“北五湖”中的多數湖泊成為陸地,只剩下安山一帶積水成災地區,因積水區絕大部分屬東平所轄,因而有“東平湖”之稱。
1958年,東平湖經國務院正式命為今名。
春秋有代序,滄海變桑田。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大野澤,到巨野澤、梁山泊、北五湖、安山湖,又到今日的東平湖水庫,這就是它的盛衰變遷史。它不僅證明東平湖的歷史是那么悠久,源遠流長,還證明,那些風云千載,傳誦百代,水滸英雄們演兵水寨,替天行道的故事,就埋藏在這片神奇的波濤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