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醫基礎教育幾年后,我曾經陷入過迷茫。
中醫潮流的興起,表面看帶來了中醫復興,但實質卻有很多人被帶入養生誤區;而在專業中醫內部,是否應該針對大眾做中醫教育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去年開始,思考逐漸變得清晰,我相信針對大眾的中醫教育必須要做,只是要做得更加專業。
去年我們開了一次中醫基礎入門課程,在這個課程幫助大家建立中醫思維,打下一定基礎后,我們開始給同學們上艾灸基礎課,并堅持做線上艾灸講座,幫助大家認識經絡和穴位,鞏固中醫思維。
端午過后,我們將開始在線上帶讀《傷寒論》,幫助大家進一步認識藥方和辨證思維,這將花費很長時間,但我們堅信基礎性的學習和堅持,是了解真正中醫的必要之路。
這次帶讀《傷寒論》的是一位年輕的女醫生一慧,她在學生時代便和我配合做過課程助教。這些年來來我看她一路成長,從風雨無阻跟隨老師抄方的小朋友變成在臨床上不斷進步的青年醫生,始終未變的是對中醫的信仰熱愛、對現狀的客觀認識,和為不斷進步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我邀請她來帶讀《傷寒論》時,她很詫異,她認為自己仍然只是《傷寒論》的學習者,并沒有資格帶讀,但我很明確在現在階段,我們同學所需要的是長時間的引領和陪伴,而她正是最好的人選。還是那句話,基礎性的學習和堅持,是了解真正中醫的必要之路。
端午過后,和我們一起開始《傷寒論》的漫漫學習實踐之路吧。
2015年6月21日 《傷寒論》慢慢讀 之(一) 導讀
一慧 20:01
大家好,我是一慧,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讀《傷寒論》。
就像孟說的那樣,其實我也只是《傷寒》的學習者,只是比大家接觸得可能稍早一些。
在帶讀的過程中,目前的計劃是這樣的。《傷寒論》的條文,我們一條一條的慢慢來讀。其中對條文的解釋的部分,以歷代注家的為主。對于歷代注家都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我想我們也就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了。
在不斷熟悉《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們或許自己會慢慢有體會。
我知道我們這個群里有很厲害的中醫前輩,我來帶讀也真是有些擔心,希望前輩們能來替我補充不足,有些說得不對的地方,也請替我糾正。讓我也能多進步!先謝謝了![抱拳][抱拳][抱拳]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先來了解一下《傷寒論》這本書吧。[呲牙]
一慧 20:05
今天我們的主要內容就是來介紹一下《傷寒論》一書和介紹一下醫圣張仲景。
一慧 20:05
(1)關于《傷寒論》的歷史背景
晉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提到: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仲景寫《傷寒》是選取了《湯液經》的大部分內容。
梁·陶弘景《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中提到:漢晉以遠,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
傷寒論序言中,仲景也寫到:“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傷寒論》中的內容大部分取自《湯液經》,但也結合了《內經》中的部分內容。其中在《傷寒論》中的傷寒例的原始出處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誤解,在我最初開始學中醫的時候,一直覺得想學好《傷寒》就要先熟悉《內經》,結果卻被《內經》艱澀的語言擋在外面,導致大學的美好時光,卻沒有用來讀《傷寒論》。其實若從派別上來說,《傷寒論》并不是以《內經》為指導而寫成的,即《傷寒論》并不是繼承《內經》之作。相反與《湯液經法》更有緊密的關聯。后來發現,其實讀不懂《內經》并沒有太妨礙來學習《傷寒》,頓時內心釋然[呲牙]。
任應秋老先生認為中國醫學最古的流派為三: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并認為張仲景系神農本草一派。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這里順便提一下,《傷寒論》中的藥味使用的并不多,但很多藥物使用的原則是遵照《神農本草經》的,與后世醫家對本草的理解有著一定的不同。
比方桂枝湯,有萬方之主之稱。倘若我們用古方的視角來看這張方子,會發現這張方子的配伍和用量真的是很有講究,而且很美。但若后世方派對藥物的理解來看這張方子就會覺得很平常。這里我先賣個關子,等講到桂枝湯的時候,希望我能把她的魅力盡可能多的呈現給大家。
孟 20:18
所以對中醫感興趣的初學者,一上來就說要學《黃帝內經》,我經常會勸阻。
一慧 20:18
嗯,是的。后面我也會提一下為什么《傷寒論》是很好的中醫入門書。
一慧 20:19
所以我們可以將《湯液經法》與《黃帝內經》可以看成是兩個不同的辨證論治的領域。而《傷寒論》主要是在沿承《湯液經法》的基礎上,加入了《黃帝內經》的《熱論》的內容。感覺張仲景似乎是想將兩個不同領域的內容,做一個整理與糅合。不過大道是相通的,在我們后面解讀條文的時候其實也會用到《內經》中的一些理論,到時候會跟大家一起來補充讀一下。
一慧 20:21
(2)《傷寒論》的寫作背景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寫的。在仲景所寫的序言中有提到,在東漢的末年,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導致了疾疫的流行。
當時張仲景家族是擁有兩百多人的河南南陽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還不到十年間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傷寒的則占十分之七。在序文中仲景曾哀嘆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從而激發了他著書活人的志愿。
所以我們常說:大戰之后必有大疫,當然大疫之后當有大醫。
臺灣的譚杰中在講《傷寒論》的時候對《傷寒論》有這么一個形容,我感覺很貼切。他說:“《傷寒論》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中藥!”我感覺還挺貼切的。首先仲景所選取的中藥都是比較常用的,一般都比較便宜。大家都知道現在醫院承受的醫保壓力很大,領導也總跟我們提藥占比什么的,不過我常會慶幸,因為我比較多的是用仲景方,所以一周少的十幾塊,多的不遠遠在額度之下。為此我要感謝仲景醫圣,我常想或許經方派還能緩解不少醫保壓力[壞笑]。
一慧 20:27
(3)《傷寒論》一書的沿革和版本
這部作品問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殘,致使原書十六卷殘缺不全。在歷史的變遷中出現了多個《傷寒論》的版本。有曾任魏晉兩朝的太醫令王叔和整理的凡10卷22篇的《傷寒論》,有宋本《傷寒論》、成本的《注解傷寒論》(金人成無己在宋版《傷寒論》的基礎上全面作注),還有流傳日本的康治本和康平本等等。
在我們這次帶讀的過程中我所使用的是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出土時間比較晚,一般認為是偽作,目前比較多的是以宋本《傷寒》為學習藍本,但桂林古本卻有較宋本對臨床使用而言更順手的地方。目前也逐漸被重視起來。我們來認識一下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吧。
一慧 20:31
桂林本《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
就是說張紹祖先生說自己家所藏的是《傷寒雜病論》的第十二版的,但真實性不可考據。
好比我們現在醫學院的教材有第一版,第二版等等,仲景當時或許也是不斷的在對《傷寒論》進行修改,可能在醫圣生前一直改版到十幾版。但這個真實性不可考。
就臨床使用而言,桂林古本中的確是修改了宋本《傷寒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更符合臨床。所以我們學傷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搞《傷寒論》的研究,那么哪一本用起來順手就選哪一本吧。所以我們這次帶讀主要是以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為藍本,會結合宋本和《金匱要略》的一些條文做對比來看。
一慧 20:36
(4)《傷寒雜病論》的含義
為了正確理解這本書,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傷寒,什么是雜病。
以下的內容截取自劉渡舟老先生的《傷寒論十四講》。
先說傷寒: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句話是指廣義傷寒而言。
及于狹義傷寒,則只限風寒,而不包括風寒以外的其他邪氣。
看劉老所言,可以看出,廣義的傷寒包括了能夠引起熱性疾病的外感,其中就包括溫病。而狹義的傷寒則僅僅是指傷于寒邪,就是我們比較家常所講的著涼。
歷史上一直有傷溫之爭,就是傷寒和溫病的爭論。甚至有人提出過南方天氣暖和不會有傷寒,就是“南無傷寒,北無溫病”的說法。我個人感覺這都是在文字上做文章,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對于初學者來說,這其中的種種問題我們現在并不用太多關心。其實能夠把《傷寒論》中陽明病的條文學熟悉了,對于溫病的治療心中自然會有數。待傷寒足夠熟悉后,想更仔細的學習溫病的治療,我們可以參看其他的書籍。如《溫病條辨》、《溫疫論》等。
一慧 20:47
[微笑]當然《傷寒雜病可以論》也并不是包醫百病的,但我個人覺得有兩點,如果我們能夠靈活使用這本書首先將可能形成大病的小病扼殺在搖籃中。美國的倪海廈醫師治療腫瘤很厲害,他說治療腫瘤患者到最后往往是發成一場感冒,而治療的成敗也就在于能否將那場感冒順利醫好。所以說很多大病最初可能就是源于一場小感冒。這里我啰嗦幾句哈:
比方感冒,大家都知道中醫會開個門請病邪出去,如果治療不當疾病會內陷,就是從表證發展成里證。比方出現太陰病的腹瀉,少陰病的失志等。往往有些患者原先是一場感冒,然后使用抗生素等一些不當的治療方法,導致疾病內陷,可能會出現人傻傻的,什么都不想做的狀態,這個時候在西醫眼中,這個已經不是感冒了,因為外感的癥狀已經沒有了,但中醫不這么認為,我們覺得是在表的邪陷入了身體里面,到了少陰區塊的問題,而使人出現這樣的問題。病根還是感冒。這么說下來,大家應該不會奇怪,為什么倪海廈醫師會說,腫瘤這樣的疾病,可能最初源于一場感冒了吧。
一慧 20:54
接著剛剛的傷寒,劉老書中提到:再說雜病:漢時對疾病的分科,尚無今日內外科之稱,當時對外感發熱的急性熱病,皆叫做傷寒;對傷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許多慢性病,都稱之為雜病。
可能說得有些專業了,沒關系,大家可以先有個印象,下次我會來談談六經(就是孟說的可以看成人體的六層防護),那個時候大家在來想我今天舉的這個例子或許就會清楚一些了。
總結一下《傷寒雜病論》就像它的名字,是治療著涼以及著涼以外的其他疾病。以外的疾病包括:婦人、還有我們今天說的關節炎、虛勞等等。
一慧 20:59
(5)初學中醫者適不適合從《傷寒論》入手。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傷寒論》不同于其他的醫書,并不是那么的強調病機的概念。讀傷寒會有一種在看漢代用藥指導書的感覺,就像我們今日的用藥指導書一樣,告訴你有什么什么癥狀,那就喝什么什么藥,而這個正是張仲景的寫作模式。在《傷寒論》中很少提到病機,故沒有太多虛玄的黑話。(樸實性)
病機就是分析人的身體里出現的問題,比方是心火過旺,還是腎虛等等。后世醫家的書中會比較重視病機的分析。但仲景的書中有,但很少提到。
所以說學傷寒并不需要太聰明,因為醫圣已經幫我們做了很好的用藥指導,我們乖乖的跟著學就可以了。
第二,《傷寒論》是一本高度可被驗證性的書。從漢代至今,雖然人類在不斷進化中(當然也不太清楚是不是退化哈),疾病譜看似在不斷改變,但只要能夠抓住仲景所給的主證框架,那么用藥后就是立竿見影的。——可被驗證性。(正確性)
《傷寒論》中會提到你有什么什么癥狀,那就喝什么什么藥。當我們能夠清楚的抓住這個主癥框時,用藥效果真的很快。我對傷寒論的信心,一部分也是源于臨床患者給的反饋。有些效果快到我都有點不敢相信。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小護士反復血壓高,之前用真武湯,血壓是降下來了,但是一直反復。后來一天早上她跑過來跟我說,她想吐,不想吃飯,頭痛。我問她你人感覺煩躁不安嗎?她說有。我接著問,那你有沒有變得比較多口水,她說還真有。我接著問,你想吐的感覺會發在飯后嗎?她說有。于是我就用了一張吳茱萸湯,四味藥。她在醫院就煮了,她說喝了三口,馬上開始發汗,接著跑廁所,拉出了比較多的。。。
其實分享這個病案,就是想讓大家看看這是以傷寒為指導看病的一個過程,并沒有什么太多的玄妙的地方,就是抓主證,主證對了,效果就很快。對了,后來她去測血壓,一直都正常。
當然《傷寒》也會有不好用的地方,就是當主證并不明顯的時候。我個人覺得主證不明顯,一部分原因是對《傷寒》還不夠熟悉,還不能達到融會貫通。所以我也想借著這次帶讀,再給自己長長功力。也謝謝大家的陪伴啦。對于原文,能背最好,不過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業余學習壓力大的話,也難堅持。
第三,相對《黃帝內經》而言,《傷寒論》更可以用來實踐,是一本很長醫術的書。《內經》尤其是《素問》偏重理論,但給的方子很少,目前臨床仍然經常用到的就是一張半夏秫米湯,其他很少被使用,理論再多我們無法用藥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的話,是不利于學習的。《傷寒》則相反,我們可以借生病的機會來驗證仲景說得對不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對六經辨證思維慢慢熟悉起來,久而久之就能化為我們自身醫術的一部分。——有助于醫術進步(我覺得學傷寒,能夠不斷的去實踐,進步會比較快。[呲牙])
我個人體會,大學畢業后,我的腦袋是亂亂的,裝滿了醫學知識,卻不知道該怎么用。療效不高,心里著急,于是重新回歸經典,當傷寒讀著讀著,思維才開始慢慢變得清晰,問診開始變得比較有針對性,不像剛上臨床那會,想到什么問什么。各位雖然不是搞臨床的,但如果自己生病的時候可以來用一下傷寒,可以翻翻書,看看能不能對到哪條條文。這樣慢慢的,也會熟悉傷寒。我之前嘗試背過傷寒論,發現腦袋不好使,背不下來,不過現在因為需要,常常會翻翻,有些條文也就開始慢慢熟悉了。我特別佩服劉渡舟、胡希恕那一輩的老前輩們,他們的功底和對傷寒條文的靈活應用,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一起加油哈。
一慧 21:15
從以上三點來說,個人感覺《傷寒論》是非常好的一本中醫入門書籍
一慧 21:16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張仲景吧。
1、據唐《名醫錄》載:“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信息:
1) 張仲景官至長沙太守,所以人亦稱張仲景為張長沙。關于仲景是否曾任長沙太守,仍有爭議,不過我們不用那么糾結,只要知道仲景又稱張長沙,那么也就可以了解如黃元御的《長沙藥解》、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等其實都是關于仲景方藥的一些探討。
2) 張仲景是向他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學的,有史料記載,張伯祖的醫術亦很高超。但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呀,仲景對于醫學史的貢獻也好,及其水平也好都是遠在他老師之上。
3) 仲景“識用精微”---這里有一個小典故。北宋《太平御覽》中的何颙列傳中寫到:張仲景找何颙替他算命,當時何颙謂仲景言:“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名醫。”就是何颙對仲景說,你呀人非常聰明,用心縝密,但是格局不高,成不了道人但可以成為名醫。這一篇何颙列傳本來是想贊揚何颙算命的技術高超,不過也替我們留下了有關仲景的一段小故事。其實,讀傷寒的過程中也是可以感覺出來仲景寫作上的思維縝密。以后讀到條文的時候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吧。
一慧 21:23
今天的導讀內容就分享到這里有。大家有什么問題嗎?或者對我們接下來的傷寒一起讀,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嗎?
一慧 21:25
對了,剛剛有提到關于背誦《傷寒論》的問題。網上有關于重點背誦的條文的,是北京的郝萬山教授推薦的,很不錯。因為《傷寒論》中有些條文只需要了解就可以,尤其是針對初學者。
一慧 21:26
《傷寒論》中的條文主要分三種:
第一種是關于主證框的,比方“嘔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剛剛提到的吳茱萸湯“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這些對癥狀的描述,就是我們臨床抓主證的關鍵,是需要熟記的。
第二類是關于病機的討論,就是仲景有些不太了解的問題,去問他的老師。這些我們了解就可以了。
第三類有點像是仲景的醫案記錄,那些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現階段,主要是將第一類的熟記。
一慧 21:30
《傷寒論》上的方子也不可以亂用,比方前面提到的吳茱萸這味藥,劑量大的話,會有肝脾破裂的問題。因為它破陰的力量很強。
這里還是需要提醒一下大家,仲景方好用,因為對證的話,療效很快,但這也是難用的地方,因為倘若不對證也會出問題。我剛上臨床那會,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當時我父親胃不舒服,然后有手腳冷的癥狀,當時我腦子里好像記得有一條 手腳冷,當歸四逆湯的條文,卻忽略了我父親胃痛的主證,結果熱藥吃下去,馬上吐出來。
我自己對于《傷寒論》的信心是在臨床上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前面提到的小護士的醫案,我之前一直想給她用吳茱萸湯,覺得真武湯好像用起來不夠力,但因為她始終沒有吳茱萸湯明顯的主證,所以一直沒用。那天正好三條主證都搭上了,才真正用上了。不過療效的確快,也的確讓我對仲景,對《傷寒論》更有信心了。
一慧 21:38
嗯,時間不早了,雖然夏天要“夜臥早起”,但大家也都不要太晚睡了哈。還有什么問題嗎?或者有的話,歡迎隨時留言。謝謝大家!
下周我們就開始正式的帶讀了,有關版本的問題,推薦大家先準備一本《桂林古本傷寒論》的電子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