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流動性差的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2016年12月13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公告稱,根據《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有10家私募機構進入了下一階段現場驗收環節,至此私募機構新三板做市試點進入實操階段。隨著私募機構新鮮血液的注入,以及新三板分層、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的調整,新三板股票的流動性也將逐步提升。
作為自然人股東在轉讓自己所持有的掛牌公司的股份時應該如何繳稅,成為與每一個自然人投資者切身相關的問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規定,個人轉讓股權,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按該條文理解所有股東轉讓股權時均需繳納個人所得稅,事實是否如此呢?
首先,上文中講的“個人轉讓股權,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是我國關于公司股權轉讓的基礎性規定,而新三板掛牌公司由于涉及到公眾公司及股份限售等特殊情況存在一些特殊的規定。我們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根據《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的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限售股,包括: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間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國發〔2013〕49號),“市場建設中涉及稅收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稅收政策處理”。因此掛牌公司的自然人投資者在轉讓掛牌公司的股份時需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的20%繳稅(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關于個人轉讓股票所得繼續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通知》(財稅字[1998]61號)規定,為了配合企業改制,促進股票市場的穩健發展,經報國務院批準,從1997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繼續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掛牌公司的股票轉讓所得如何繳稅呢,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國發〔2013〕49號),“市場建設中涉及稅收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稅收政策處理”。因此,如果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出售的是非限售的股份,免征個人所得稅。該部分股份包括自始未被限售或者限售解禁后已經轉讓過的股份。
根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個人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被投資企業所在地地稅機關為主管稅務機關。”也就是說,股權轉讓所得納稅人需要在被投資企業所在地辦理納稅申報。
雖然新三板的流動性似乎并未達到預期,但是筆者認為以新三板目前的發展速度來說,這是符合節奏甚至是超速前行的,從長期來看新三板市場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其流動性也將逐漸提高,建議投資者客觀看待新三板流動性的階段性合理水平,以期望具有前瞻性的投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