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與瑰寶。千百年來,中醫藥以其獨特的防病治病理論體系,為我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預防保健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西方醫學的快速發展與中醫人才的“后繼乏術”,中醫陣地萎縮,中醫藥臨床應用率下降的現象嚴重。一些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本來在學校里學的就不深不透的中醫理論知識,畢業后又不愿意從事中醫藥工作,臨床上動則以西,幾年后對中醫理論基本上就忘的差不多了,更談不上運用中醫看病;有的為了突出中醫特色(或者礙于中醫師的牌子)也開點中藥,特別是對住院病人開中藥,住院病歷基本上是抄錄書本上的標準證型,一方到底,沒有加減變化,住院多長時間,此中藥方劑就服多長時間,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做表面文章,過過場,而不是真正地應用中醫理論辯證施治。這種現象不是哪一個醫院如此,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上海中醫藥大學匡調元教授一語切中時弊:“所謂后繼乏術,不乏抄書之術,是乏憑四診八綱辨證施治而能治病救人之術”,這樣下去,中醫就名存實亡了。中國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充實、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診療體系,在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有著寶貴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隨著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的逐步建立與健全,以及與之相關的醫療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使得中醫藥在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服務領域以及服務方式等方面與相關醫療法律法規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不相吻合或沖突,對中醫藥更好地發揮優勢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形成了限制,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其次,就是中醫藥行業和中醫藥醫務人員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導致了中醫藥陣地的萎縮、服務領域的縮小、服務渠道的狹窄。本文通過枚舉在具體中醫藥醫療活動中所出現的沖突與矛盾問題;結合中醫藥自身特點,就如何協調好特色、優勢與法律法規等問題,揚長避短,更好地鞏固和拓展中醫藥在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應有的地位與范疇展開討論。
1中醫藥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中醫藥陣地萎縮與服務領域變窄令人擔憂
隨著國家中醫藥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中醫藥人員在數量上突飛猛進,已突破百萬大軍;然而,中醫陣地正處在逐漸萎縮之中,中醫藥服務領域在變窄、真正運用中醫藥從業人員數量遞減、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統計數量的增加和實際數量的銳減并存;數量上的相對增值與質量上的總體滑坡并存;問題看似矛盾,但這就是中醫藥的現實狀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中醫醫院西化,中醫人員西醫化
從建國初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基本上實現了,從衛生部直屬(中國中醫研究院及其附屬醫院)到各省、市、縣,基本上都有中醫院(或民族醫),部分省、市還有專門從事中醫藥研究的研究所、或研究院;?。òㄖ陛犑校┯兄嗅t學院或中醫藥大學,從中央到地方,已經構建了比較完備的中醫機構體系;這些對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醫藥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或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中醫醫院尤其是一些沒有自己特色的中醫院,面臨溫飽問題,不得已西化,和同級西醫院或綜合性醫院爭病人、搶效益,有的獲得了一時成功進而緩解了壓力,有的則爭的頭破血流。因為中醫人才培養的周期長、近期效益不明顯,故而大批中醫人員改弦易轍;其次就是中醫難學,他需要學習者具有較全面的知識面,包括文、史、哲等方面,而且里面需要自身的悟性先天稟賦要求高;沒有西醫來的快、和形象、直觀,許多人知難而退,望而生畏。許多中醫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改行搞西醫,許多中醫師包括許多擁有高級中醫專業技術服務職稱人員,也都在主要從事西醫診療技術服務,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究其原因,一為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次為中醫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業務水平低下,信心不足;中醫藥人才問題是困擾中醫發展的一大因素。
1.1.2特色與優勢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存在矛盾
對于特色與優勢問題這是一個熱點話題,特色不等于優勢,只有在特色很好地得到發揮才能轉嫁為優勢,特色乃優勢之充分而非必要條件;優勢的顯示需要特色的更好或充分發揮;在具體醫療活動中由于某些政策的原因,中醫藥的特色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換句化說,某些情況下客觀條件不允許或不利于中醫藥特色的發揮和展示。這就造成了宏觀層面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或決策者主觀意識和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而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矛盾不可調和也不可避免;這樣就擺在廣大中醫藥工作面前一個現實的命題。而且需要及時解決,宜快不宜慢,宜速不宜遲。
1.2
隨著我國司法、衛生法律體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尤其在加入WTO以后,我國醫療服務行業體系的各項法律法規正在日臻完善并與國際醫療衛生制度接軌之中。作為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主要是依照現代醫學(西醫學),為參照標準制定;雖然,中醫藥也有自身的病證標準,但還很不完善、很不全面。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中醫藥在某些領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沖突,對中醫藥在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依據自身特色與優勢,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形成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發展的制約瓶頸;茲舉例說明之:
1.2.1疾病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體系的參照標準問題
就目前現狀來看,中醫在醫療活動中,對疾病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體系仍處于構建階段,還很不完善、很不全面。醫事活動中,往往需掛靠西醫評介體系;如中醫藥治療痛經,臨床實踐中,療效顯著,但具體診斷和評價指征,往往比較含糊,疼痛程度的介定,缺乏具體量化指標,這樣一方面不利于醫者掌握,二來對醫療活動中出現糾紛時,往往對醫生、醫院不利。這樣無形中就不利于中醫藥醫事活動的正常開展。
1.2.2中醫臨床診療方式與醫療糾紛中事故鑒定問題
1.3 宏觀層面的法律法規尚有待商榷和充實完善
這里談到宏觀層面的法律法規問題主要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一是傳統醫藥的法制化進程偏于滯后,需要加快進程,現有全國范圍的《中醫藥條例》或地方性《發展中醫藥條例》等法律法規效力低,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保護或發展傳統中醫藥的責任不清,措施不硬,沒有或與依法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的目的存在距離;二是衛生經濟政策的宏觀導向不利于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發揮;中醫藥診療的服務收費項目少,技術勞務水平低,中醫醫院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將有限資源或資金優先配置在經濟效益回報率高的大型設備和西醫現代化技術項目上,導致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面臨萎縮或廢用;其實中醫醫院所處的位置是很尷尬的,想發揮特色但面臨的是生存和吃飯問題。
1.4 行業規范化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
行業規范化是規范行業行為的準則,在制度完備后有利于本行業更好地發揮優勢、起到保護作用,醫療行業也不例外,換句話說,這種關系到生命問題的行業,更應規范運行程序和操作規范。現在對中藥材從原材料到藥物生產到銷售都有一整套規范管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GLP(試驗)、GMP(生產)、GCP(臨床)、GSP(營銷)從長遠來看利大于弊;這也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任何事物在起步階段都會帶來一定的挑戰,而且,短時限內,挑戰大于機遇。中醫藥適應形勢發展就必須改良劑型打破傳統劑型單一的不足,現在國家對中醫制劑要求納入GMP標準,對一些效益好、起步早醫院來說這是保護專利權的一個方面;對于一些底子薄、起步晚的醫院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2.時代需要高臨床素質的中醫
時代呼喚中醫,健康需要中醫,中醫要在21世紀繼續為人類的健康做貢獻,必需要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實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培養和造就一批高臨床素質的中醫人才迫在眉睫。
3.臨床療效是中醫生存和發展之本
中醫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世界人民的青睞,是因為她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在當今西醫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下,我們中醫仍然能夠生存,能夠發展,關鍵就是有療效。中醫有著獨特的理論,她是以人為本,與天地相參,臟腑經絡,衛氣營血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論體系為基礎,又用這些理論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辨證施治體系;依據客觀實際,重視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創造了許多非常豐富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方法。幾千年來,在為人民健康保健中做出了輝煌的成績,被世界人民認可。但是療效不是憑空說出來的,是要真正去掌握她的理論,并真正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才能產生良好的療效。當今中醫的現狀,令人擔憂。必須加緊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隊伍,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4.擬采取的措施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4.1制定和貫徹切合可行的中醫政策是保障
4.2組建中醫醫院集團互補優劣資源共享。
在加大對中醫醫院的政策扶持的同時,可以嘗試建立中醫醫院集團,實現院院合作,院廠合作,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核算。比如,針對醫院制劑管理納入藥品規范后,對醫院制劑硬件條件標準過高,一般醫院很難作到,而實現醫院集團化后,有制劑能力的醫院可以幫助沒有設備的醫院完成制劑;或者藥廠直接和醫院達成合作,使的老中醫有效經驗方劑能夠轉化為藥物的可能得以實現。另外對醫院制劑問題,應打破一刀切,分為深加工和淺加工,深加工,如針劑、輸液劑等應納入正規藥品管理;比方說傳統的膏劑,內外膏就需要傳統的作坊是加工,南方人喜歡冬季進補膏劑(方),在上海筆者看過排隊開膏方,醫院只要衛生條件合格,不需要非的符合GMP認證,這僅僅是加工工藝,納入食品管理皆可。作到該緊則緊,宜松則松,有張有弛,實事求是;盡量開方便之門。
4.3鞏固現有服務領域拓展新興領域。
結合中醫實際情況,在鞏固和完善現有領域的前提下,嘗試開辟一些前景廣、市場大,并且能夠充分或最大可能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的領域,如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估計,2030年以前,慢性病治療費用將以年均17、7%的速度增長),老年病,病毒性疾病,保健品開發以及西醫療效欠佳的病種等。作為中醫醫院要加大??茖2〗ㄔO,做到“院有???、科有專病、病有專方”;另外,要高度重視名老中醫的名人效應,一個名醫可以盤活一個科室甚至一個醫院;結合各方面的力量,重點突破,打造“拳頭科室”、“支柱產業”。
4.4加強中藥飲片質量探索劑型改良模式。
醫與藥的關系和重要性不言而愈,尤其對于中醫中藥。加強中藥飲片質量,要從源頭抓,加強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GAP)建設,注重藥物中農藥殘留量和藥物質量等方面的監測與控制;同時,加強道地藥材的保護和推廣種植;保證臨床中可以放心用藥,用放心藥。從醫療實踐來看,傳統的以中藥飲片湯劑為主的劑型和給藥途徑已遠遠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加強中藥劑型改良,實現多途徑、多靶點給藥方式,如針劑,輸液劑,膠囊,軟膠囊,顆粒劑以及椎管、臟器直接給藥等,成為攸關中醫發展大計的重大改良工程。
4.5中醫醫院要處理好規模與內涵建設的側重。
作為中醫醫院要正確處理好規模與內涵建設的傾斜側重問題,是“大而強”還是“小而精”值得商榷和推敲。各中醫醫院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找準路子,明確方向,不可一味強調規模,不可與同級西醫醫院攀比,因為中醫醫院不同于西醫院,在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與同期西醫院相比,附加值不與規模和投入成正比或比值相當小,而消耗成本核算會大副增加;在內涵建設又不能與規模建設相匹配協調時,攤子大了就會成為包袱。
4.6鞏固和拓展中醫藥在社區醫療活動中的席位。
4.7積極探索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模式。
吳儀副總理對中醫藥繼承和發展工作非常重視,提出了“名院、名科、名醫、名廠、名店、名藥”的六名指示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從事中醫藥人員的斗志,振奮人心。給中醫藥的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傲敝甘局?,又以“名醫”為核心。只有培養更多的名醫,才能創造名院。面臨著當前中醫的現狀:中醫人才的斷層,匱乏,西化等。如何培養名醫,創造名院,我認為加快提高中醫理論和中醫臨床素質的培養是當前的核心任務,也是艱巨而急迫的任務。下面僅就如何培養和提高中醫臨床素質談幾點個人看法。
4.7.1選好坯子培養新生隊伍意義重大
人才建設是醫院內涵建設的核心,中醫人才的培養有自身的特色,除院校學歷教育外尚有師承帶徒制,兩者各有優勢和不足,學院派動手能力差,師承派理論基礎弱,權衡利弊,糅合兩者優勢,是謂上策。重視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培養接班人,強化和鞏固中醫醫務人員專業思想,避免西化或被西醫同化。有針對性地遴選一部分熱愛中醫,坐的住,學的進,基礎好的青年中醫或高年資西醫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結合師承與學歷教育。但一定要尊重雙向選擇原則,不可拉郎配;不走形式,保證質量,寧缺毋濫。
4.7.2打好基礎,夯實基本功
首先想把熱愛中醫提到話題前面,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熱愛中醫,要從骨子里熱愛中醫。因為只有你熱愛中醫,你才能盡一切可能去鉆研他,呵護他,這是前提條件,沒有這一點你就不要去學他,學也學不好,或者說充其量是個半瓶子醋!
其次要能耐得住寂寞,因為中醫理論博大精深,歷代古籍著作浩瀚無窮,你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去摸索、去探索。這期間有許多內外界因素來干擾你,你要能抵擋住誘惑與困難。否則,難免半途廢功。
4.7.3苦練內功,著重在辨證論治上下功夫
4.7.4跟師臨證,授業以解惑
“從師受學,向謂習醫之必由之徑”這是古人對師承重要性的精辟概述。名師指導可以縮短實踐領悟和探索解惑的過程。中醫認為“脅為肝之分野”、“肝體陰而用陽”,臨證大凡癥見兩脅疼痛,無論診斷為膽囊炎、胃炎或更年期綜合征等病證,均可按疏肝理氣之法選方用藥,加減變化獲效尚佳。
古人言:“辯證,察脈,立法,處方者。不深諳醫經典籍,豈可擬方”。把握中醫學的源頭,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是歷代醫家與疾病做斗爭的結晶。只有熟讀熟記,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才能真正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同時也要注重各家學說的學習。各家學術豐富了中醫基本內容,也記錄了中醫的發展和提高歷程,通過對歷代醫家著作的學習,豐富學養,可以從中受到啟迪并可激發創新火花。臨證帶教中我體會到,在診病過程中的點滴經驗可以隨時傳授、見縫插針、就病傳經;診病之余尚可有計劃地介紹心得體會;學生也可隨時發問,教學相長。
4.7.6研習古籍,稽古以鑒今
4.7.7廣拜名師,博采以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