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王煜宇
“大國糧倉”究竟是啥樣?糧食儲備情況如何?記者近日來到中央儲備糧蘭州直屬庫,一探究竟。
院內花紅柳綠,景色宜人。戴上安全帽進入生產區,寬闊整潔的廠區,矗立著一座座巨大的糧倉,方頂、穹頂等造型及庫容各異,但統一是白色墻體、綠色門窗。
糧倉外景。
走到一座高約10米的糧倉前,綠色大門緊鎖著,上面有座小門。記者爬上7米高的梯子,進入小門,來到糧倉倉頂,一不小心,房梁會磕碰到腦袋,怪不得進倉前必須戴安全帽。
映入眼簾的是滿眼的小麥,平展展一片,安靜地“躺”在這里,糧面平如鏡、走道直如尺。此時,記者站在高達6米的糧堆上,看著遠處白色走道板上的工作人員,在偌大的糧堆上顯得很小,不由得為這滿滿的糧食深深震撼。粒粒小麥顆粒飽滿,抓一把小麥沉甸甸的、很充盈的手感。
糧倉里的小麥。
這么大體量的糧食,如何儲存好、不生蟲、不發霉、不變質呢?
“手摸無塵、口吹無灰,這是我們糧情檢查的最起碼要求。”保管員王朝文說,中儲糧小麥都是優等小麥,雜質率不超過0.8%。
一座糧倉外,工作人員現場點擊按鈕,倉外通風口打開,“這是糧倉的內環流控溫系統,冬季氣溫低,打開通風口,將糧堆冷心降到5攝氏度以下。到了夏季,室外氣溫高達30攝氏度,充分利用糧堆冷心降低倉溫,表層糧溫控制在20攝氏度以下,實現了低溫儲糧。”蘭州直屬庫總經理張玉平介紹。
更為巧妙的是,該系統通過倉內底部通風地槽、倉外通風口、環流風機、倉外保溫管、倉內空間與糧堆形成閉合回路,使倉內空氣在閉合系統中循環,不與外界空氣直接接觸,減免結露,抑制害蟲的滋生繁殖。
工作人員介紹內環流控溫系統。
內環流控溫系統是中儲糧蘭州分公司近年來科技儲糧的一個實例,還有空調控溫技術、壓蓋儲藏技術、覆膜技術等。記者看到,有的糧倉糧面上覆蓋著綠色透氣毯,有的覆蓋著糧膜,有的糧倉外裝空調等,雖然設備與技術各異,但都創造了適宜的儲糧環境,實現了低溫儲糧。
科技賦能,綠色儲糧。中儲糧蘭州分公司轄區內環流、糧面壓蓋等控溫儲糧技術實現全覆蓋,試點應用濕膜保水控溫保鮮儲糧新技術。加強糧食質量全流程管控,轄區中央儲備糧質量達標率、品質宜存率、食品安全指標合格率實現3個100%。
陳克偉介紹壓蓋儲藏技術。
“新的儲糧技術一改過去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四散作業等,有效控制了糧溫回升,減少了水分損失,抑制了蟲害、霉菌發生,不放任何化學藥劑,延緩了糧食品質劣變,實現了綠色儲糧?!碧m州直屬庫副總經理陳克偉笑著說,“這些新技術讓小麥在糧倉里'永葆青春’,我們力爭達到從農民手中交售來的新糧小麥一樣新鮮如初,磨出的面粉筋道、口感好,營養不流失。”
中儲糧蘭州直屬庫有限公司隸屬中儲糧集團旗下的中儲糧蘭州分公司,經歷了21年從小到大的發展,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嚴格制度、嚴格管理、嚴格責任,確保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供得上。
記者來到智能化糧庫管理系統監控室,通過電子大屏幕,可以俯瞰整個糧倉區域全貌。工作人員點擊鼠標,通過360度攝像頭,能清晰地看到每個糧倉的顆顆麥粒、甚至小麥的皮屑。
“如果哪個位置的糧食發熱,會出現黃色的預警提標,我們馬上去處理?!惫ぷ髁?6年的“老糧食人”徐智一感慨道:“最早我們用糧桿一個點、一個點地檢測倉溫,后來用排線測量,也要用半天時間,如今通過智能化系統,四五分鐘就檢測好了!”
徐智一介紹智能化糧庫管理情況。
車輛穿行,機器隆隆。鐵路專用線貫穿庫區,在巨大的鋼罩棚和庫間罩棚下面,但見運糧車輛依次排隊、上稱、駛出,運來的糧食經過清理篩機自動篩選,將雜質和癟麥粒清除掉,經過傳輸帶,由轉向收縮輸倉機及補倉機進行卸貨、入倉。出糧口處,一臺臺大型扒谷機快速取出糧食,據介紹,一臺扒谷機1小時出糧約100噸。眼前的大型機械化設備進行自動流水線作業,一改過去人背肩扛糧袋子的傳統印象。
這里的糧庫,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場,既確保農民增收,又確保市場穩定?!澳壳巴ㄟ^惠三農APP、一卡通,農民交售糧食,可使用手機預約,十分便捷,進門交卡,交售出庫,出門拿錢。”張玉平介紹,去年10月份疫情期間,蘭州直屬庫出庫小麥1.1萬噸,今年3月份疫情期間,包括蘭州庫在內的在甘10余個中央儲備糧直屬庫出庫小麥1.13萬噸,有效保障了市場供應。
工作人員介紹扒谷機取糧情況。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攝
中儲糧蘭州分公司堅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生產經營不停工,積極支援糧食加工企業,2021年全年向市場投放近50萬噸原糧和食油,保障糧食市場供應有序、價格穩定,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中儲糧保供穩市作用。
中儲糧蘭州分公司積極爭取中央投資建倉項目,獲批2022年新建17.55萬噸糧倉的倉儲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該項目投資額預算2.9億元,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提升轄區倉儲功能。同時穩健開展輪換購銷,去年增加農民收入2.16億元,供應省內企業加工所需原糧25萬噸,助力地方糧食市場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