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想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作為歷史上第一次少數民族大規模入主中原的時期,這段時期下漢族人深受其害。
五胡亂華對于中原大地來說是一場浩劫,但類似的浩劫卻遠遠不止這一場,在五胡亂華的近800年后女真族的崛起,當時的女真首領完顏阿骨統一整個女真部落,并在一統女真之后一舉攻破開封。
至此北宋宣告滅亡,金朝迎來了巔峰,這也就是后世為我們所知的“靖康之恥”。只不過從金朝走向盛世到金朝滅亡也就只有二十年時間,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眾所周知,金朝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立,他們原本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在上京會寧府建立大金國,女真族也開始了自己的征伐。
建國后,金太祖以遼五京為目標展開金滅遼之戰,曾與北宋聯合但后者卻被遼國擊潰,第一次滅遼失敗。公元1123年金太宗繼位,一年后聯合西夏滅遼,短短2年的時間不可一世的遼國就被滅了國。
金朝在滅遼朝后,開始揮軍南下滅宋,金軍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后在開封城下會師。宋將李綱死守開封,金軍第一次滅宋沒有成功,雙方宣布議和。
公元1126年,金太宗再度攻宋,昏聵的宋徽宗殺了主戰派李綱,金軍兵臨城下時無一人可用。一年后北宋滅亡,宋朝皇室皆成為俘虜,史稱靖康之禍。
另外,北宋西部的西夏,早在金國滅亡遼國時就已經投降了它,并以“藩屬國”的名頭自居,可以說從公元1127年開始,金國迎來了自己的輝煌。
有意思的是,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大興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理由就是金朝國勢衰退、漢族揭竿而起,北方的蒙古族威脅甚大。
巔峰時期的金朝,蒙古族是它的麾下之臣,北宋區域的漢人都受他的統治,西夏、遼國的原地區也是它的地盤,為何短短的26年就敗落至此呢?
根據史書記載,金朝未強盛時期統治區內也算太平,至少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但土地面積急速擴張后發生了變化。或許是利益分配不均,許多的人對統治者相當的不滿,原因也很簡單每個人都有逐利心。
正所謂“可共苦而不能同甘”,女真族還入主中原之前,他們雖然被漢民族瞧不起,但那時的女真族團結一致驍勇善戰。隨著時間的推移,金朝內部開始出現幾派勢力之間的斗爭,入主中原之后更加劇了這一問題。
在中原的土地上,在太平盛世的侵蝕下,原本驍勇善戰的女真族人也開始墮落下去,他們身上的驍勇逐漸地失去,開始沉醉于紙醉金迷和中原的繁華秀麗之中。
金朝統治者素來鐘愛漢族文化,女真族進入到中原之后,感受到漢族文化的先進后,便開始在全國大力倡導漢化。自金太宗開始,歷代的金朝統治者都在努力學習漢文化,甚至開始效仿漢族的官場制度。
這里并不是說漢化不好,只是在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應到保持本民族的獨特性才對,這才是一個可取的態度。然而,當時的統治者意識到此問題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唯有金世宗一人而已。
金世宗看到了漢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糟粕,為了避免女真人被這些糟粕影響,他竭力倡導保持著女真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特色,不允許隨便就拋棄原本的女真姓氏,更不允許效仿漢族人講排場的習慣。
所有女真族人務必要求節儉,不能因有了耕種的土地就忘了傳統的騎射。在金世宗的竭力維持下,女真族人沒有被漢族文化所同化,此時的金朝依然強盛。
然而,漢化乃是一種歷史大趨勢,一個人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將這種大勢扭轉,最終女真還是被漢化了,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也是另一種文明的衰退,為何會這么說呢?
相對于當時的女真族而言,漢文化的確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漢族官僚文化卻是一種糟粕,使得女真族的官吏們在后期變得畏首畏尾,他們想的不再是國家利益,而是一門心思如何發財致富。
當一個王朝的官員都變得不敢擔責,只想著升官發財的時候,這些官員又與蛀蟲何異?金章宗執政后期,這些蛀蟲帶來的危害逐步顯現,黃河三次決堤居然都沒有人去管,百姓苦苦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
很多人不重視軟文化的入侵,其實文化的入侵比戰爭更厲害。清朝皇帝曾頒布“留發不留頭”,其實就是保障滿清的文化,進而形成一種文化的優越感,所以才能使得滿人統治漢人200多年。
以現代為例子,英語被作為高考主科目已經有幾十年了,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外國人對國人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而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也與日俱增。
近幾年漢文化開始復蘇,“崇洋媚外”的現象才有所緩解,可見漢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入侵有多厲害,甚至一些糟粕都會被拿來并認為是“優質文化”。
多少年來,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延續下去,就是因為軟文化從沒有中斷過。少數民族政權為何一個又一個消失,與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文化有很大關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金朝從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時就注定沒落。
作為少數民族,女真對漢族從一開始就有著深刻的敵意,金朝統治的地域范圍內,女真族統治者采取民族區別對待的政策,這也就是所謂的“南北分治”。
南北分治是金朝統治者想出來的、帶有民族區別對待的政策,帶有滿滿的民族歧視色彩。南邊漢人聚居區推行高壓統治,北面女真族聚居區則采取自由放縱的政策,如此區別對待漢族和女真族又怎能讓漢族人心服口服?
區別對待自然是會激化老百姓心中的怒火,激起新的社會矛盾,縱觀史書我們不難發現,從金朝建國以來境內的漢族一直反抗著女真統治者。
一開始的反抗規模并不大,但隨著高壓政策的迫害,激起了漢族民眾反抗女真族的怒火,在中原地區多有義軍首領扛起反對女真人的大旗。
除了壓迫漢人之外,女真族還招惹了另外一個民族,那就是蒙古族。蒙古族原本屬于契丹族的管轄,一直以來都受契丹嚴格的控制,尤其是鐵器等。
但是到了女真族統治時期,他們一面加大對蒙古族的剝削,一面還放任蒙古的發展,使得蒙古的實力在短時間內膨脹起來。為了控制蒙古族的力量,朝還玩弄起了所謂的“平衡”之術。
他們不斷挑起蒙古內部的傾軋,讓蒙古常年保持著分裂,大量無辜者死于本不應該出現的內伐,蒙古人對女真族的仇恨可以說是不死不滅,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更是如此。
鐵木真崛起后制定了長遠的戰略,前期雖然蒙古的勢力在不斷地膨脹,但還不是與金朝開戰的時候,成吉思汗一直在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金朝的統治者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大禍臨頭,繼續欺壓著國境內的其它民族,促成了鐵木真與南宋締結盟約。時機到來之際,鐵木真大舉進攻西夏,一舉將西夏變成了自己的附庸國。
女真族意識到了情況不妙,只可惜為時已晚,金朝西邊的門戶大開,本就有著仇恨的蒙古鐵騎開始了復仇的征途,沒幾年蒙古、漢人和契丹等曾受金人壓迫的民族聯合在一起,擊潰了了金朝的軍隊。
中原、華北、東北的土地不斷地丟失,戰略上陷入了被動,此后金朝的局勢一路走低。不甘心失敗的金宣宗曾孤注一擲,選擇了遷都汴梁,然而就算如此金朝依然沒有了回旋余地。
君臣在遷都之后更是醉生夢死,國家大事一律拋在腦后,滅亡已經是注定的了。公元1234年,在完顏阿骨打立國120年之后,金朝最后的國都被蒙古鐵騎攻陷,存在了120年的金朝就此滅亡。
從時間上來看,金朝雖然存在了120年,但他們從鼎盛時期走下神壇只有了20多年。公元1127年,金朝先后滅了遼和北宋,迎來了軍事和政治上的巔峰。
26年后,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標志著蒙古族的崛起和朝國勢衰退時,而這一切可以說是由金王朝統治者一手造成的。
腐化的官場和失當的民族方針,金王朝能保留有二十年的盛世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金王朝的滅亡也給他們的后人留下了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明朝末期,女真族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再度崛起,建立了后金王朝。順治皇帝時期,女真族攻入山海關,再度開始了對漢族人民的統治,這時期的女真族統治者“學精了”。
入關之后不再主動融入漢文化,而是頒布“留發不留頭”的命令,看似是一場剃發運動,其實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女真族的文化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漢人心中的文化驕傲開始屈從于女真族。
對于所謂的剃發令,乾隆皇帝曾這樣評價:“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綿國祚,承天佑,于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簡單來說就是拋棄本民族文化的朝代最后都滅亡了,我的子孫絕不允許這么做,必須要保留女真族固有的習俗,這樣才能夠避免種族的滅亡。
乾隆終其一生都在履行這個里面,女真族也在乾隆時代迎來了自己的輝煌。可惜的是,后期女真人忘記了乾隆的驚醒,慢慢在盛世中沉淪。
民族政策上,順治、康熙、雍正等多代皇帝雖然崇尚儒家文化,但他卻只是把這種文化當做“愚民”的工具,用以統治漢族的知識分子,進而控制整個漢民族,如下滿清才能存續近300年。
總的來說,金朝的衰敗歸咎于文化,而后金(清朝)的繁榮也歸咎于文化,只是一個入主中原后忘記了原本的習俗,而一個在入主中原后重視女真族原有的風俗。
乾隆皇帝所說的那句話更值得現代人警覺,在全球化中、民族融合中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未來很難擁有一席之地。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