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最后一名羅馬帝國統一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并立下遺囑把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自此羅馬帝國徹底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梅蒂奧拉努。東羅馬帝國(后稱拜占庭帝國)則定都君士坦丁堡。
相比統治長達千年的拜占庭帝國而言,西羅馬帝國早在476年即被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克滅亡。公元8世紀初,來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入侵位于西羅馬地區的伊比利亞半島,并用了大約4年的時間征服了整個半島。
此后漫長的中世紀里,伊比利亞半島一直由阿拉伯穆斯林所統治,當地土著基督教眾被迫遷移到伊比利亞半島北部,并建立了共存的幾個基督教王國。與此同時,位于小亞細亞半島、代表東歐基督的東正教拜占庭帝國統治卻經久不衰。
然而,伊比利亞半島的外族伊斯蘭教與北方基督教的沖突并沒有緩和,自阿拉伯人入侵后不愿被統治的西班牙人在北方聚集成了一些反抗中心。在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斗爭中,伊比利亞半島北方漸漸聯合成幾個較大的天主教國家,他們組織起十字軍,開始了長達7個世紀的光復運動。
最激烈的斗爭發生在11~13世紀,此后西班牙人的勝局已定,并在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而同樣在15世紀,千年的拜占庭帝國被游牧民族突厥人徹底打垮,使小亞細亞半島徹底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這個事件同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化和基督化一起構成了地中海世界文明轉型的最后篇章。
同樣是兩種不同文化、宗教的碰撞,為何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基督教奏起了凱歌,而小亞細亞半島卻以伊斯蘭的勝利而告終呢?本文將從政治文化、民族關系兩個角度來分析其原因。
1、光復運動中的西班牙政治
在伊比利亞半島被占領過后的數個世紀里,阿拉伯人以他們特有的智慧建立起了一個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阿拉伯人統治下的文明是偉大的,它使西班牙在兩個世紀的時間里一度成為西歐的文化中心。
而北方的基督教徒并不輸給阿拉伯人。面對家園被外族侵占的形勢,他們立刻團結在一起,迅速產生了一些小王國,后來發展成為幾個大的王國。他們有長時間積累下來的政治基礎,使王國內部的政治井然有序,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順利組織起十字軍反擊阿拉伯穆斯林。
北方十字軍與穆斯林的斗爭可謂跌宕起伏。從最開始的順利,到后來穆斯林向北非摩爾人求援從而十字軍大敗,再到后來在西歐各國十字軍的支援下迅速顛覆形勢,使得光復運動呈現一片大好局面。
而與此同時,北方基督王國內部卻出現了混亂,各王國內部矛盾四起、明爭暗斗,光復運動遲滯不前。但亂世造英雄,伊莎貝莎、斐迪南等杰出領導者的出現又使光復運動步入正軌。從此十字軍一鼓作氣,1492年1月2日攻占阿拉伯在西班牙的最后一個王國格拉納達,長達7個世紀的光復運動宣告結束。
與其說發生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沖突是兩個種族的斗爭,倒不如說是兩種信仰的對立。西班牙土著基督教有其根深蒂固的政治基礎,又與西歐各基督國家聯系在一起,這是基督教徒勝利的根源。
2、拜占庭時期的小亞社會政治
反觀小亞細亞半島上的拜占庭帝國,在千年的統治后,其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礎——軍區制已經開始走向衰落,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帝國的政治軍事秩序的土崩瓦解。軍區制的創造是偉大的,但其衰落亦是必然的。
長年與游牧民族以及波斯等伊斯蘭國家的戰爭使得拜占庭帝國每年需要支出一筆巨額的軍事費用,并且軍區制下的小農經濟是不自然的,它依附于戰爭形勢,因此極為不穩定。
此外,拜占庭帝國雖然是一個東正教帝國,但實際上社會并存著多種宗教信仰,同時也存在著多個民族。拜占庭與波斯戰爭的前線地區——安納托利亞地區即存在著拉丁、斯拉夫等教徒。
東正教對異端的打擊一直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態度也使得東正教內部矛盾重重,這與伊比利亞地區土著的天主教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因此,早在突厥人攻占小亞之前,拜占庭自身的政治便早已走向衰落。
1、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民族關系
在阿拉伯人入侵前,伊比利亞半島一直生活著當地土著居民,例如古伊比利亞人的繼承者巴斯克人,迦太基人等。占領伊比利亞半島的是來自北非的摩爾人以及柏柏爾人。
在羅馬帝國之后北非穆斯林與伊比利亞半島居民少有貿易往來,也缺乏交流,使得兩民族間的矛盾沖突沒有任何調劑可言,這也是為什么在北方基督王國中所有人會一致對外,在約七百年的時間里堅決反抗外族。因為兩民族間沒有融合,一旦發生斗爭便就水火不容。
2、小亞細亞半島上的民族關系
拜占庭帝國雖以東正教為國教,但內部實質多種異端教派并存。對于突厥人來說,游牧民族本身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對基督教的態度也沒有那么嚴苛,這與伊比利亞半島上兩種宗教的對立迥然不同,也為突厥人向小亞細亞半島上的遷移提供了條件。
在公元6世紀,突厥人甚至與拜占庭帝國合擊波斯,也就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早在曼西科特戰役之前,突厥人已經在向小亞滲透,兩種文明早已發生過碰撞。甚至在11世紀與13世紀末,突厥人曾兩度向小亞地區進行大遷徙。
突厥人的遷徙對拜占庭來說已成為一股細流,潤物細無聲。在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之后,在戰爭開始之前,實際上小亞地區已然在接受著看不見的伊斯蘭化了。
政治文化與民族關系促成了伊比利亞半島與小亞截然不同的戰爭結果,除此之外仍然還有其他原因,諸如經濟與貿易、城市發展、人口等等。終歸說來,兩者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在于社會與文化:一個針鋒相對,一個碰撞交融,這使得同樣兩個宗教之間的斗爭卻出現了不同的勝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