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草原民族,他們雖然生活在貧瘠的土地上,但是憑借著鐵血和戰馬依然打出了自己的名號,這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匈奴人。匈奴人起源于何時何地已經無從考察了,不過在我國開始有“王朝記載”時匈奴人便已經出現了,當時他們活躍在北方草原的沙漠之上,勇猛好武、兇悍殘暴成為他們的代名詞,“殷人屢遷,前八后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對付北方的這股強大敵人,由此可知匈奴人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漢朝以前匈奴人用過許多的名字,比如鬼方、昆戎、獫狁、葷粥、胡等,直至司馬遷的出現才被定義為匈奴人,意思便是“野蠻人和破壞者。”縱觀整個匈奴人的發展史就可發現一種現象,當中原大地頻繁戰爭而衰弱的時候,匈奴人便會以金戈鐵馬虎視眈眈,最后中原王朝憑借著農耕文化的優勢將其擊敗、驅逐,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反復發生了有五次之多。
第一次乃是發生在秦始皇時期,公元前3世紀匈奴人生活在北部的大漠戈壁,與秦、趙、燕三國交界的陰山、漠南一帶,由于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頻發戰爭而陷入衰弱,匈奴人趁此機會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北方草原強大的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占領河套地區,此時秦始皇已然統一了中原大地,當即命令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經過多年的奮戰終于將匈奴人擊敗并向北驅逐800里。同時為了抵制匈奴人的鐵血戰馬,秦始皇又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長城,奈何長城在匈奴人面前也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這便是匈奴人第一次被驅逐。
然而這樣的和平僅僅持續20年,秦末漢初天下大亂、楚漢十年爭雄,長期的戰爭讓中原大地的人口銳減、百廢待興,匈奴冒頓單于迅速崛起并統一匈奴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單于國。據歷史記載:當時匈奴人占領的土地要比西漢之初的面積大很多,騎兵數量更是達到40萬之多,無奈之下劉邦、呂雉、劉恒、劉啟均向冒頓單于稱臣、納貢。這種現象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發生重大的改變,“文景之治”奠定了西漢堅實的物質基礎,漢武帝強硬的手段讓皇權更加的集中,公元前129年匈奴屢犯邊境,漢武帝轉守為攻對匈奴開始實施大范圍反擊戰。在幾年的戰爭中衛青、霍去病等冉冉新星崛起,幾大戰役打下來匈奴很多王族被斬殺、15萬匈奴騎兵葬身戰場,為數不多的匈奴人逃亡到更加遙遠的漠北,只有渾邪王率4萬余眾歸漢,此戰讓匈奴人安穩了60年。
東漢之初匈奴發生內斗,從而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兩個部分,南匈奴與東漢接壤而稱臣,北匈奴因留居漠北而對中原虎視眈眈。漢和帝時期為了解決北匈奴的問題,派大將軍竇憲帶領5萬人馬收拾北匈奴,此戰一共斬殺了1萬多匈奴人。次年竇憲再次率領大軍攻打北匈奴,由于戰法得當北匈奴眾多骨干全被俘獲,只有少部分的北匈奴首領逃向了漠北之北以及河西走廊等遙遠地帶,這便是第三次匈奴人被驅逐。不過,以上三次對匈奴的戰爭雖然將其驅逐了,但是依然沒有做到“滅族”的地步,而在“五胡亂華”時的一場對匈奴戰役徹底將匈奴打散。
公元316年中華大地迎來了五胡亂華的時代,幾年時間匈奴人將中原大地破壞的殘敗不堪,后來冉閔便針對匈奴人提出了一個“殺胡令,”由此開啟了匈奴人“滅族的腳步。”在殺胡令的作用下,整個匈奴部族的人口急劇下降,有歷史記載當匈奴人被驅逐出境的時候僅僅只有兩萬余人。為了避免最后被滅族,兩萬人一共分為兩撥,一波逃向了現今的緬越一代,另一撥在逃向了歐洲地區,漠北之地僅僅殘留了一丁點的血脈,可以說經歷了此次大戰匈奴人徹底從中原大地的歷史上被除名。
綜上可知,四次對匈奴的戰役有兩次是將匈奴驅逐,另外兩次則對匈奴造成了重大的創傷。漢武帝時期歸降漢朝的匈奴人部分被遷入了遼東半島,之后便被漢人同化,其余匈奴人則被零散打碎遷移到北方蒙古地區一代,有一些學者考證現在蒙古人很有可能是匈奴人后裔。另外五胡亂華時期有一部分逃向歐洲的匈奴人則繼續作惡,將整個歐洲鬧了個底朝天,讓整個歐洲大地為之顫抖,當時更是被稱為上帝之鞭,”有一些歷史記載現在的匈牙利、奧地利、捷克等人都有著匈奴人的血脈。
匈奴人到底有多頑強?經歷四次滅族之戰依然昌盛,血脈遍布兩大洲,對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