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決騎兵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一個公式,如何讓分開的“馬+兵=騎兵”。
通俗一點說,如何把兵固定在馬背上,如履平地,活動自如,不要求他能在馬背上翻跟斗,只要他能做到刺出手中的長槍以后,還能拿穩手中的利刃,在馬速的加持下,繼續砍擊敵人,而這樣的最小的代價又很小,士兵又很容易學會。
2.這就涉及到馬具。
馬背是光滑的,運動的,抖動甚至震動的——主要向前后左右4個方向,就算一個訓練嫻熟的騎手,面對裸體的馬,在各種復雜場景動作下,夾緊馬肚,抓緊馬鬃,也很容易被摔下馬來———因為夾馬肚提供的力量有限。.搞懂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牛頓第3定律。
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一個物體使另一個物體受力,會受到一個反作用力。
就像打槍,軍訓打過槍的人就會知道,子彈發射時槍的后座力是很強的, 因為高速射出的子彈會給火藥燃氣及槍體一個巨大的反作用力。
騎兵這個模型中,兵器相當于子彈,士兵相當于機槍,馬相當于卡車、裝甲車等射擊平臺,馬具就是槍架。
連續射擊,如果沒有槍架,巨大的后座會讓機槍會瘋狂跳動,不但難以命中敵人,甚至會傷到射手。有了槍架,機槍就能和平臺良好契合,穩定好操控。
馬具如槍架,讓馬和兵的身體合二為一,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
4.早期的馬具除了籠頭、韁繩等,沒有馬鐙、沒有高橋鞍。
如果馬鞍沒有足夠強力的對人體固定措施,那么馬鞍的作用比騎裸體馬僅僅稍微進步一點點,但仍然主要還是靠兩腿加緊馬鞍產生摩擦來固定身體,沒有質變,作用不特別大,人還是容易摔下來。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甚至可能包括很多權威)說,先秦到西漢時代,如果沒有馬鐙、甚至沒有高橋鞍這樣的馬具,人坐在馬背上,是沒辦法完成提揮舞兵器這么大難度的動作的,哪怕他是項羽(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騎馬的項羽戰力也應該不高,沒那么可怕,人們也用不著那么害怕),最多也就是射射箭,射完就跑——這種不能參與近戰的騎兵,花費很高,但作用真的不大。
古人就算不懂牛頓定律,在摔打中馴服馬匹的千百年里,吃了那么多虧,不可能感覺不到這個問題,不可能不去想辦法解決,所以我建議,在這問題上,還是不要輕易藐視古人的智商。
5.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其他手段代替。
沒有馬鐙,沒有高橋鞍,古人也會想其他辦法。
比如秦朝馬傭,馬鞍上的皮帶配件,下面部分綁緊馬腹,前后部分可以配合士兵的裝束(比如皮帶)固定士兵身體。
又比如,古羅馬的四角鞍,可以通過固定大腿根部來固定士兵。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雖然不像馬鐙利用腳底的力量來固定身體那么極限,但利用限制大腿根部及臀部的力量進行固定已經完全達標。
6.戰國時期的胡服騎射是有利旁證。
像胡服騎射這種國家大規模列裝軍隊的裝配定制,如果連馬背如何固定士兵這種問題的大頭都還沒有解決,那么趙武靈王無疑是在加快給自己掘墳的速度。
沒有發現金屬馬鐙,目前的考古發現西漢壁畫上的單馬鐙(可能為布的,也有可能是竹木等材料制造)說明就算沒有馬鐙,當時能大幅度利用馬力的馬具措施早已具備,最初發明馬鐙只是用來幫助上馬而已。
要不然,漢武帝派去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的騎兵大軍,就算有環首刀的加持,在與敵人人馬肢體劇烈的碰撞中(又是牛頓第三定律),肯定會有不少士兵經常被摔下馬來,這種大國級別的戰爭中是絕對承受不住這樣的烏龍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