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簡單,與付出和回報成反比。
換而言之,誰的貢獻更大,誰就更有資格成為審美者而非妝扮者。
越美越花心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動物界的案例吧,一般來說我們對于雄性更美麗的印象大多來自鳥類,比如經典中的經典就是鴛鴦,雄鳥非常漂亮而雌鳥則灰不溜秋,在之前的很長時間里人們大多想當然地以為漂亮的是雌鳥,而且還誤以為它們非常恩愛。
嗯……錯的離譜,鴛鴦只有在求偶期才形影不離,只要雌鳥一下蛋,雄鳥立即拍拍屁股走人,把養育小鳥的任務全部丟給雌鳥,自己趕緊去另尋新歡了。
兩性平等典范
那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帝企鵝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鵝,它們的繁衍異常艱難,要在極夜的時間,數月沒有太陽的時間來到幾公里的內陸,頂著零下60度的低溫與十級的巨大狂風產卵,它們的蛋非常大,所以產卵完成后的雌帝企鵝就會非常饑餓,于是將蛋交給雄帝企鵝,自己立即奔赴海邊覓食。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帝企鵝爸爸們擠成一群對抗寒風,不吃不喝,將蛋放在自己厚厚的脂肪下孵化。一個月后,小企鵝破殼了,帝企鵝媽媽也已經吃飽了,它帶著自己積累下來的脂肪與一肚子還未消化的食物回來了,帝企鵝爸爸終于可以交班了,它們急急忙忙地奔赴海邊覓食。
可以看出來,雄性帝企鵝與雌性外觀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它們的體型也完全一致。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這種極端嚴酷的環境壓力下,如果兩個親代不通力合作的話,就根本無法養育后代,所以兩性在這件事情上的投入是相等的,沒有高低之分,自然也就不存在誰取悅誰的需要了。
這樣的動物并不是孤例,信天翁、燕子等鳥類都是這樣的平等地撫養后代地,它們的性別基本也都沒有明顯的區別。
而那些長得比較秀的鳥類,其中還有一些不輸于鴛鴦的例子,比如天堂鳥、孔雀等,它們的雄性也都是對后代不管不問,只將營養集中在長得美麗上,以吸引更多雌性的青睞,也就是十足的“妖艷賤貨”。
誰有資源誰就丑?
也就是說,在這些不平等的關系中,雌性是占有生育資源的,所以它們有資格挑選一個更優秀,更美麗的雄性。畢竟反正這些雄性都不會在撫養孩子上出一分力,為什么不去找一個好看的呢?
而雄性的美也并非毫無意義,其實這是一種資本炫耀。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華麗的裝飾并非是一件輕松的事,比如奪目的色彩意味著更容易被捕食者發現,身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之中。而且合成這些色素需要更多的能量與營養,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極端的比如孔雀,雄性巨大的尾巴已經讓它們幾乎無法飛翔,這在危機四伏的自然完全是一種自殺行為。
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中還能過得滋潤,活得精彩的雄性,它們的基因一定比那些泛泛之輩強的不是一點半點,雌性選擇了這樣的配偶就是選擇了優秀的后代。
進化留下的痕跡
好的,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放回到人類,相信你已經可以猜到了,沒錯!人類這個物種在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期都是男性掌握著生育資源,沒有男性的持續貢獻,生育撫養后代根本是不可能的,準確地說如果只有女性,就連活下去也是非常困難的。
而與今天文明社會導致的男女失衡不同,在過去幾萬年間,因為男性從事分工通常是狩獵之類的危險性較高的工作,而女性一般會執行采集與照看后代為主的比較安全的工作。所以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要高不少,所以通常是男性數量少于女性,為此女性需要展開性別內的競爭,為獲取更強壯,更有能力保證食物來源的男性的青睞。
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普遍感覺女性之間的關系不如男性來的純粹的原因,因為男性在外打獵分工配合與默契是必不可少的,而女性的工作雖然也需要合作,但是一般每一件事情還是各自為營,互不相干。再加上明顯或是潛在的競爭關系,才進化出了不同的性格機制,這也就是“宮斗劇”來源的科學依據。
最后再說到美貌吧,上面那些基本已經把答案說明白了——沒錯,女性更美的進化機理源于取悅男性的需要,是自然進化的必然產物,這樣的結構在動物界是相當罕見的,因為我們是一種特別的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才進化出了獨特的雄性負擔主要生存壓力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