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爛柯人
在東方,'華夏'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正統的代名詞。而在西方,同樣存在一個正統的代名詞,那就是'羅馬'。'羅馬'在西方怎樣成為正統的代名詞,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最初的'羅馬'與羅馬擴張的道路
羅馬最初只是位于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臺伯河旁邊的一個小城,隨著羅馬的擴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國家,歷史學家將其分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屋和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476年)。其中,羅馬帝國的歷史又被史學家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早期 (從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和晚期(公元284——公元476年)。
羅馬帝國在早期就走向鼎盛,晚期則逐步走向衰落。羅馬帝國是一個地跨歐、非、亞的大帝國,其版圖在圖拉真在位時達到頂峰(公元98——117年在位)。其邊界東起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南抵撒哈拉大沙漠,西及不列顛,北至萊茵河、多瑙河。羅馬帝國已將它當時所接壤的開化世界均置于其統治之下,邊界之外僅存日耳曼等幾個蠻族了。在羅馬人的心目中,羅馬帝國統治著全世界,'羅馬'就是一個國家再正當不過的代名詞。
羅馬帝國在擴張時,把希臘各城邦以及希臘人所統治的馬其頓王國、塞琉西王國和托勒密王國,也就是希臘本土以及廣大的希臘化世界(包括小亞細亞、西亞和埃及在內的區域)盡收囊中,按照波斯帝國的行政體制將其設立為若干個行省。兼并了希臘如此多的領土,帝國對于廣袤領土的統治是極其困難的,而且,希臘有著輝煌的發展正成果,在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中均遠超羅馬,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希臘對羅馬征服是野蠻人對文明人的征服。'在征服希臘以后,羅馬人在文化上極力效仿希臘,但是這兩個民族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稟性,
希臘人是富有浪漫精神的人文主義者,羅馬人是唯利是圖的功利主義者。希臘人張揚個性自由,羅馬人服從整體秩序。'這導致羅馬人在學習希臘文化時,只學到了希臘精神的表面,而沒有掌握其精神實質。這便導致希臘的柔靡之風腐蝕了羅馬古樸的道德風尚,整個羅馬社會陷入了一種奢靡享樂之中,羅馬人的精神社會出現了空前的危機。加之羅馬隨著征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家,如何讓各民族服從也成為了關鍵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在 250 年的時間里,基督徒遭受了羅馬官方多次大規模的迫害,以及羅馬一般民眾數不勝數的欺凌、侮辱和歧視。《米蘭敕令》簽署后不久,君士坦丁又借重基督徒的支持而戰勝了利西尼烏斯,統一了整個羅馬帝國。而且借助基督教所具有的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和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來改善羅馬人奢靡腐壞的精神面貌。基督教國教化后,羅馬獲得了新生,基督教的被認可,也成為日后各個國家認可羅馬,向往羅馬的一種途徑。
二、'羅馬'正統之爭——蠻族國家與拜占庭帝國
公元395年,面對國內種種危機,羅馬帝國分為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不久之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便被北方的日耳曼蠻族滅掉。西方的蠻族在羅馬的廢墟上建立了新的國家。與東邊的東羅馬帝國共存。類似于中國南北朝的現象出現了,西方的蠻族占據了羅馬的核心地帶,建立了新的國家。而東方的東羅馬帝國統治者原來帝國的偏遠地帶,帝國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人民信仰的宗教雖然是希臘正教,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統治者們卻始終以 '羅馬人的皇帝'身份自居,因為他們的帝國是從君士坦丁大帝那里一脈相承地延續下來的。
西方的蠻族國家雖然滅掉了羅馬國家,但其也認可羅馬的統治,他們也想獲得統治的合法性,成為了'羅馬人的皇帝'。這時出現了機會,就是東方的羅馬國家因為皇帝要提高統治權威而發起了圣像破壞運動,教皇與拜占庭皇帝的矛盾反而成全了蠻族統治者,800 年,在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的主持下,法蘭克國王查理以 '羅馬人的皇帝' 之名在羅馬城加冕。西方世界在經歷了 300 多年的帝位空缺期之后,終于又有了'羅馬'皇帝。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一直到公元800 年查理稱帝的 300 多年時間里,拜占庭帝國不僅在希臘人眼中、而且在山河破碎的羅馬人眼中,甚至在入侵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眼中,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統性和權威性。與中國相似,這同樣是由于蠻族入侵之初對于自我文化劣勢的自卑心理以及傳統統治給人民帶來的心理依托。但蠻族君主會通過對使自身'羅馬'化來提升自己,從而達到并超過沒落的'羅馬'統治。
三、羅馬的余威——神圣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
公元962 年,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開啟了神圣羅馬帝國的歷史進程。'神圣羅馬帝國的神圣性在于它同基督教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只有一個教皇,掌管著靈的指引,捍衛基督教的意識形態,同時,也只有一個皇帝,掌管著肉的束縛,保護著基督教的俗世領地,而這個皇帝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根據這層聯系,神圣羅馬帝國構筑了'君權神授'的理念,將皇帝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為整個帝國蒙上了一層神圣的光環。'
作為蠻族,奧托一世對'羅馬'是十分向往的,為了獲得'羅馬'稱號,他和他的子孫要一直為成為羅馬人的皇帝而努力。故在神圣羅馬帝國歷史上,經常出兵羅馬,以求對羅馬的追尋、對意大利的控制。
1453 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穆斯林攻占,延續千年之久的東羅馬帝國終歸滅亡,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東正教中心地位也隨之瓦解。剛剛擺脫了蒙古金帳汗國統治的莫斯科公國的統治者伊凡三世抓住了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他在羅馬天主教皇的撮合下,迎娶了逃亡到羅馬的拜占庭王室末代公主索菲亞, 伊凡還將東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作為俄羅斯的國徽,并在索菲亞公主的幫助之下,效法拜占庭帝國的政治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
從此以后,迅猛崛起的俄羅斯以 '第三羅馬帝國'自居,其統治者改'大公'稱號為 '沙皇'( 俄語 Tsar,即 '愷撒') ,莫斯科也取代君士坦丁堡而成為東正教的新中心。至此時,我們仍可以看到'羅馬'的影響力,如果可以代表羅馬,便可以實現自己統治的神圣化,得到上帝的承認,這也是'羅馬'在西方世界受歡迎的原因,統治者總想為自己找到政權存在的合理性。
爛柯人說:
在東西方,蠻族都曾取代先前帝國,建立自己的國家,但蠻族都會改變統治模式和文化形態。在中國,是不斷禮儀化和儒家化;在西方,則是接受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教皇。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所有人承認自己的統治為正統統治。類似于中國'華夏'是一個自古以來文化上的中心概念一樣。在西方,'羅馬'代表的是一種人們心理的認同,'羅馬皇帝'在接受教皇加冕后,方能成為神的代理人,幫助上帝統治臣民。'華夏'因蠻族入侵而文化被迫退后或壓制,先前對'華夏'文化有精致學習與模仿的國家變化自認為'華夏',來彰顯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西方則是另一種情況,由于大家都是蠻族,對'羅馬'名號的爭奪成了快速被認可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