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得不少人只能宅在家里,這也讓餐飲業遭遇沖擊。
日前,海底撈外送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2月15日起,海底撈外送中國內陸部分門店將陸續恢復營業。
海底撈表示,外送業務已升級為“安心送”,并支持“無接觸配送”,暫不向顧客提供入戶服務以及鍋爐具的租賃使用。
受疫情影響,海底撈率先發布公告稱,自1月26日起至1月31日期間暫時關閉中國內陸所有門店。在停業六天之后,海底撈再發通知延長暫停營業時間。截至2月15日,海底撈已停業20天。
對此,中信建投表示,此次疫情估計造成海底撈損失50.4億元的營業收入,按停業20天計算,平均每天損失2.5億!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首當其沖。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為46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期間這一消費旺季。相比去年春節,在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超過100%;9%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只有5%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
據恒大研究院發布的數據,僅僅在春節7天內,疫情對餐飲行業造成的營收損失就達到5000億元。
回到本文的主角——海底撈身上,行業資深人士孫裕隆認為,海底撈陸續恢復營業依然將面臨非常大的疫情挑戰。聚集性風險是海底撈開業所面臨的首要風險,除了顧客上座率短期很難恢復,而員工的防疫安全更是很難保障,海底撈在這個漫長的恢復過程中,其主要營業收入應該還是會依靠外送業務。對于能夠提前復工而且又在防疫期內沒有出現患者的餐飲企業來說,一旦迎來疫情解禁,將能夠快速成為顧客信任的首選企業,這對海底撈來說,或許會獲得未來新的增長支撐。
在2003年非典時期,海底撈出奇制勝想出了“客人不愿意來店里,那我們就送火鍋上門!”的招數一炮而響,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取回電磁爐。在外賣還沒有興起的年代,送火鍋上門還是件新鮮事。憑借送火鍋上門,海底撈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而這一創新模式也被餐飲業當作在危機時自救的典范。
眼下,作為行業老大哥的海底撈,只要扛過去,就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