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后期的歷史上,沙陀集團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鎮壓農民起義、軍閥混戰等地一系列事件中,都有沙陀集團的身影。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后晉、后漢三個政權均是沙陀集團建立的,甚至后周和北宋的建立者,也和沙陀集團有很深的淵源。那么,沙陀集團到底是什么武裝,為何能夠在唐朝的亂世中脫穎而出呢?
一、沙陀集團屬于突厥人的分支部落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都要面對來自于北方的壓力,在隋唐時期,突厥政權雄踞北方,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全。沙陀人屬于突厥部落的一部分,充分繼承了突厥軍隊作戰的風格。突厥軍隊以輕騎兵為主,擅長近距離作戰和遠距離騎射。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再加上突厥內部的紛爭,曾經不可一世的突厥政權解體。隨后,沙陀人集團成了斷線的風箏,只能選擇投靠正在崛起的吐蕃帝國。吐蕃的軍隊以重騎兵為主,沙陀人投靠吐蕃以后,也學習了吐蕃軍隊的作戰風格。由于自身具備突厥、吐蕃兩個不同模式的作戰習慣,而且能夠融會貫通,這成為了沙陀人安身立命的資本。吐蕃政權對沙陀人并不信任,把沙陀人安排到了最北部,主要與控制草原的回紇人作戰。在對峙的過程中,沙陀人和草原上的回鶻人眉來眼去,這引發了吐蕃政權的懷疑。
吐蕃政權要求沙陀人內遷,而且必須分散到吐蕃各個部落,這是沙陀人不能接受的。面對強大的吐蕃政權,沙陀人選擇了向東逃亡,也就是投靠吐蕃的宿敵唐朝。此時的唐朝已經喪失了當年的氣象,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再也沒有能夠恢復元氣。藩鎮割據勢力的存在,進一步擠壓了唐朝中央的生存空間。唐朝中央政權的軍隊戰斗力有限,正需要外援的加入。沙陀人投靠唐朝以后,立刻被委以重任。由于自身擁有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層優勢,對于中原地區的各個藩鎮是綽綽有余的。沙陀集團在唐朝中央的支持下,對各地藩鎮大打出手,自身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到了唐朝統治的末期,沙陀集團的首領李克用被冊封為河東節度使。從這個時候開始,歷史上著名的硬骨頭河東集團出現了。
二、鎮壓農民起義,沙陀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在唐朝統治的末期,爆發力以黃巢為首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由于起義軍采用了流竄、流寇式的戰術,各地的藩鎮都無力阻擋起義軍。黃巢率領農民軍攻入了長安城,唐朝皇帝和當年的唐玄宗一樣逃往了四川成都。在全國的各路藩鎮中,戰斗力最強的就是李克用的軍隊。在唐朝皇帝的一再要求下,李克用率領5000騎兵和1萬多步兵南下。農民軍的戰斗力很差,基本上都是依靠數量取勝。面對裝備精良、作戰強悍的沙陀騎兵,農民軍被打的一敗涂地。在鎮壓這次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無論是戰功還是其他方面,李克用都是第一。因此,唐朝皇帝加封李克用為晉王。經歷了農民起義的浩劫之后,唐朝中央的權威進一步下降,那些勢力比較大的藩鎮開始相互混戰,同時威脅中央政權。
其實,最強大的藩鎮就是李克用集團和朱溫集團。李克用控制了山西地區,而朱溫控制了中原地區,雙方為了爭奪河北的歸屬權,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從戰爭的發展來說,兩大集團雖然進行了很多次戰斗,但互有勝負,誰也奈何不了對方。不過,沙陀騎兵的強大戰斗力讓朱溫集團心有余悸。為了阻止沙陀騎兵南下,朱溫前后兩次扒開了黃河大堤。到了朱友貞時期,沙陀集團逐步開始取得戰略主動地區,奪取了整個河北地區,對中原地區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最終,沙陀集團消滅了中原集團,建立了著名的后唐政權。在鼎盛時期,后唐政權消滅了前蜀政權,出現了要統一天下的氣勢。在后唐政權之后,后晉石敬瑭、后漢劉知遠等人均出自于沙陀集團。
三、河東集團是最難啃的一個北方政權
在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后晉和后漢均出自于沙陀集團,至于后周政權和北宋王朝也和沙陀集團有很深的關系。起初,所有的割據政權都在南方地區,但是,后周取代了后漢之后,后漢的皇族成員建立了北漢政權,開始與中原政權對峙。起初,北漢政權依靠河東地區和沙陀軍隊的優勢,甚至處于主動地位。在高平之戰以后,后周政權才掌握了主動權。北漢政權雖然控制的地盤不大,但是軍隊戰斗力強悍,再加上歷屆領導都大力經營。后周和北宋都曾經幾次進攻北漢,但都沒有成功。北宋逐步平定了南方各個政權之后,動用舉國之力,才消滅了北漢政權。從最初的沙陀集團到最后的北漢政權,沙陀人和山西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很大程度了影響了歷史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