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屬長江水系八大支流之一,又被稱為漢水,古時漢水位置極其特殊重要,與長江、黃河、淮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發(fā)源于陜西省漢中市,長度1577公里,年徑流量為517億立方米,流域面15.9萬平方公里,含沙量不高,流域面積僅次于雅礱江,為長江水系第二大流域面積支流。漢江支流有任河、褒河、丹江、子午河、北河等,上游植被茂盛,是中國水質(zhì)最好的河流,江水凈澈見底,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有“亞洲天池”之稱。
渭河屬黃河水系四大支流之一,古稱渭水。發(fā)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河長818公里,年徑流量75.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5萬平方公里,含沙量較高,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量5.8億噸,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主要支流有葫蘆河、石川河、涇河、北洛河等。渭河水量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自南而北減小,西部大于東部,中游比下游徑流豐富。
引漢濟渭是全程自流嗎?答案是:不是。“引漢濟渭”工程被稱為陜西省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就是從長江的支流漢江引水到黃河的支流渭河,以補充西安、咸陽、楊凌等5個大中城市的給水量,實現(xiàn)地下水采補平衡,解決2348萬人的生活及工業(yè)用水,同時滿足300~500萬畝耕地用水,緩解陜西省關(guān)中平原缺水問題。
引漢濟渭工程,已經(jīng)開工建設(shè),設(shè)計總調(diào)水規(guī)模15億立方米,一方面是從長江的漢江支流子午河自流調(diào)水5億立方米;另一方面從漢江干流興建黃金峽水庫,后提升117米的高度隧道自流,引水10億立方米。工程預(yù)期99個月,總長度98.3公里,從陜西省洋縣境內(nèi)的漢江干流上修建黃金峽水庫,用提升泵將漢江水提升117米的高度,年提水量10億立方米,后開鑿黃三隧洞入漢江支流子午河三水河口水庫(其中的子午河漢江支流之一,長度154公里,流域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年均年徑流12.26億立方米,大小支流20條,水量豐富),在三河口水庫蓄水,后經(jīng)秦嶺隧洞,從陜南穿越秦嶺至秦嶺北麓的黑河金盆水庫,調(diào)水量為15億立方米,達到渭河水系,后并入關(guān)中平原水系網(wǎng),達到西安、咸陽等大中城市及工業(yè)基地。
“引漢濟渭”工程,前半段從黃金峽水庫到子午河的三河口水庫,屬于提升高度后隧道自流;而后半段三河口水庫到黑河金盆水庫屬于隧道自流。工程建成后,不僅增加了渭河水系水流量,緩解河道泥沙,還提高了渭河下游、黃金峽水庫和三河口水庫下游河段,防洪排澇能力,改善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緩解了漢中平原缺水問題。但是對于“引漢濟渭”工程成功與否,褒貶不一,到底工程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