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通過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認識到一群頭扎白羊肚巾、身挎安塞腰鼓,揮灑豪邁的陜北漢子。后來我們又從陳忠實的代表作《白鹿原》中看到了地道的關中平原的風土人情。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再次看到了陜北黃土地上那群不屈不撓的陜西漢子。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中,陜西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和信天游,外加秦始皇兵馬俑,大碗吃面的地道北方人。
然而,這種印象和認識有失偏頗,去過陜南城市漢中、安康的人起碼不以為然。在他們眼中,漢中山清水秀,每到三四月份,還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開放。與黃沙滿天的陜北簡直天壤之別。那么,為什么同屬陜西的南北兩地,差距會如此之大呢?
首先了解下陜西。陜西,簡稱陜或秦,又稱三秦,是中國西北地區的省份,現為西北地區工農業最發達的省份,處于黃河中游,是現今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省會是中國著名古都西安。陜西省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陜西省氣候多樣,陜西南北跨度長達800多公里。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因為陜西復雜的氣候條件,奇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陜西各方面都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風俗習慣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之間的自然地域差異。在20萬平方公里的陜西大地上,北山和秦嶺將全省分為三大自然區。
陜北溝壑縱橫、干旱少雨,陜南則降水充沛,關中則顯得較為“中庸”,氣溫與降水適中,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加之開發歷史悠久,相比陜西南北兩端,關中自然而然成為陜西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地區的人說起話來,口音就有所不同。關中人一口濃重的關中話,而陜北方言屬于晉語,這與它毗鄰山西有關,歷史上陜北也曾與山西同屬并州。陜南地處四川和湖北交匯地帶,因此有荊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陜西是地道的北方省,而如果嚴格按“秦嶺-淮河”分南北,陜南則屬于南方地區,作為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北方人中的南方人,陜南飲食文化獨具特色,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秦嶺一條線,南吃米飯北吃面”。
陜西北部的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其靠近寧夏、內蒙古、山西,是黃土高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榆林是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明長城從該市北部穿過。是一個游牧與農耕文化交融的邊塞城市。榆林是中國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氣、鹽產區,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通過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得出榆林市的綠化面積很少,基本上是黃土、沙漠地貌,自然環境惡劣。榆林市市區剛好處于黃土高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榆林市的城區也基本上是處于沙漠地區。
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是陜西省的最核心地區,這里分不了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渭南市、銅川市、楊凌區,這里基本上是黃土平原地區,灌溉農業十分發達。也是因為農耕文明比較發達,這里自古以來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樣也是中國國都所在地。如今陜西省的關中平原也是陜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陜西省的經濟、文化、交通核心。
陜西省的南部地區主要是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這里分布了秦嶺山脈、大巴山脈。因為地勢原因,使得陜西南部地區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特別高,水資源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這些特點與同樣處于陜西省的陜北地區、關中地區很不一樣。
風格迥異的三塊區域,融合形成陜西省,既是“區域制衡”的考量,也是形成多元文化的前提條件,陜北、關中和陜南的結合,更像一出同臺上演的好戲,打破人們對陜西單一刻板印象的同時,也建起了一個豐富多元的三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