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三門峽的虢國博物館才意識到去過的博物館還是不夠多,進去后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大開了眼。特別是里面的玉,看的我是激動了老半天。虢國博物館是在虢國墓地的基礎(chǔ)之上建立起來的,所以這里本身就是一塊兒家族墓地,只不過上個世紀被考古“一窩端”了,寶貝重新整合了一下,就變成了博物館。說實話,我是挺喜歡虢國博物館的,因為它不但“亮寶貝”,還懂得講知識。寶貝這玩意兒再好也是國家的,咱也不能帶走。但知識,你分享了,我能學(xué)到就是我的了,想帶到哪里就帶到哪里!
虢國博物館不但是國家二級博物館,而且還是一個AAAA級的旅游景區(qū)。門票40元。話說現(xiàn)在博物館一般都免費,依然還收費的一般都有兩把刷子。
門票
虢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館叫《虢國歷史文化陳列》總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虢旗獵獵、吉金燦燦、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車馬轔轔、古墓秩秩。看全景圖的話,其實是有點蒙圈的,因為全景圖上展示的大部分地方都是遺址保護區(qū),基本陳列館就右側(cè)那小一塊兒。
全景導(dǎo)覽圖
有很多人進博物館后,找不到“虢旗獵獵”,其實進入展館那一塊兒就是虢旗獵獵,它更多的是在講述虢國的歷史,沒有文物陳列,所以很容易被忽視。虢國是姬姓諸侯,周天子大興分封制的時候,分了東虢和西虢兩個諸侯國,兩者都不在三門峽,三門峽原來分封的諸侯國是焦國,后來西虢在陜西寶雞一帶混不下去了,往東就把焦國滅了,因在黃河以南,便于區(qū)分,我們就叫他南虢。
展廳人口
沒有青銅器的商周是沒有靈魂的,虢國作為西周最為親近的諸侯國之一,青銅器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我們現(xiàn)在看到博物館里的青銅器呈現(xiàn)出來青色是因為古代的銅中含的錫比例比較高,長時間氧化造成的。其實在當時青銅器的顏色更接近于“金色”,金光燦燦的所以稱為“吉金”。青銅器本身都是實用的器物,比如鼎、簋等都是吃飯用的。壺、爵、尊等是喝酒用的。戈、戟等是打仗用的。只不過青銅作為國之重器,一般只有貴族才能享用,所以在很多時候它又是禮器。象征著權(quán)力。
列鼎制度
銅方壺
銅方彝
甬鐘
打擊樂
銅盨
銅斧
車器馬具
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圖
最讓我欣喜若狂的還是博物館里的玉器,雖然我對玉是一竅不通,但好的東西都是會說話的,說不出一二三,但看著就舒服。出土玉器最多的是一位叫“虢仲”的國君墓,渾身上下堆滿了玉,那場景簡直太土豪,就算是活人也能被那么多的玉給壓死。這些玉當中除了西周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商代的。這與周滅商有關(guān),周武王滅商后商朝舊物被當成戰(zhàn)利品給分了,其中一部分就分給了虢國。而虢國的國君和貴族們把這份榮耀也帶到了地下。虢國的玉到底是什么用途呢?最基本是可以分為兩類的,就是死人用的和活人用的。死人用的肯定就是陪葬品,就像虢仲那樣的用法是為了防止尸身不腐的。而活人用的大致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祭祀等重大禮儀活動用的禮玉。另外一類是隨身佩戴裝飾用的佩玉。
虢國玉器簡述
玉器展廳布局
人龍紋玉璋
人龍紋玉璋
玉戚(商代晚期遺物)
戚是一種類似石斧的古代兵器,中心有圓孔,兩側(cè)均有鋸齒狀扉棱,形狀有兩種:一種略呈長方形,刃部微弧;另一種背部稍圓,兩側(cè)近直,刃分4段,兩面直刃,中部鉆一大圓孔,又稱戚璧。其用途和玉鎖一樣是禮玉。
玉斧
玉戈
玉璧
玉瑗
玉柄形器
組合玉發(fā)飾
胸配
玉配
玉鳳
玉鳳
仿生動物
玉削刀
綴玉瞑目
下葬佩玉示意
古代玉器制作工藝示意
除了青銅器和玉器,剩下亂七八糟的出土文物合在一塊兒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奇珍熠熠”。像陶、鐵、骨角牙及紡織品等等。這里說一下復(fù)合的鐵制品。中國歷史教科書上是這樣說的,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界點是春初和戰(zhàn)國,標志性事物就是鐵質(zhì)農(nóng)具的出現(xiàn)。而在虢國的墓葬里發(fā)現(xiàn)了多種復(fù)合型鐵制品。這個時間節(jié)點是西周,證明最晚在西周時期古人已經(jīng)開始掌握了冶鐵技術(shù),這是很了不起的,它代表著一次生產(chǎn)力革命即將來臨。所以虢國墓地出土的“玉柄鐵劍”又被稱為“中華第一劍”。這逆天的文物因為意義過于重大,就被河南博物院收了去,成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其余出土文物簡介
仿制的玉柄鐵劍
鐵援銅戈
組合銅飾骨飾
骨笄
陶鬲
麻織成衣
西周棺槨制度
現(xiàn)在人攀比無非就是車和房,開寶馬坐奔馳的總感覺自己要比開奇瑞的牛逼很多,其實比車這回事兒,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只不過動力是真正的馬力,所以就叫車馬。不但拼質(zhì)量還拼數(shù)量,千乘之國聽起來要比有幾輛寶馬車厲害太多了。而虢國作為拱衛(wèi)周王室的“親兵”就是千盛之國,出土的車馬坑也有相當?shù)囊?guī)模。古人講究的是事死如事生,活著的時候統(tǒng)治千軍萬馬,死后在地下也想建功立業(yè),這一點看看兵馬俑就知道了。只不過西周還處于血腥的奴隸社會,陪葬的時候埋的可都是活馬真車,那場景想想就殘忍。
虢國車馬坑遺址
虢國車馬坑遺址
虢國車馬坑遺址
虢國車馬坑遺址
虢國車馬坑遺址
虢國車馬坑遺址
寶貝挖出來后墓穴也不能浪費,所以就弄了個墓葬遺址,展示西周的墓葬文化。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虢季墓,是一個大型的豎穴土坑墓,南北長5.3米,東西寬3.55米,距地表深11.5米。按照體積的計算方法,長*寬*高(深),虢季墓足足有216立方米。最厲害的是產(chǎn)權(quán)使用了兩千多年,要不是被挖了出來永遠都不會到期。虢季墓旁邊還有三座墓葬,都沒有虢季墓隱藏的深。陪葬品從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上也完全無法和虢季相比。這反映出來的就是一種墓葬的等級制度。
虢季組墓遺址
虢季組墓全景
虢季墓
虢季周邊墓
陪葬馬
虢國博物館影壁
整體來說虢國博物館屬于遺址類博物館當中的佼佼者,通過一個虢國可以讓我們窺探到遠去的西周,話說周天子的墓到底是什么樣的,至今是個謎。如果你喜歡博物館,河南三門峽的虢國博物館你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