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化之中,都有過關于大洪水的記載,比如:我國的大禹治水,《圣經》的諾亞方舟等。雖然后人將這些故事逐漸神化,但我們也能夠從模糊的詞匯之中知道,在人類文明的開端,伴隨著一場大洪水。
現在我們已經對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而詳了,但是關于這場大洪水究竟是怎么來的,從來沒有人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大禹治水的這場洪水,究竟是怎么來的。
1982年,科學家們在青海省東部民和縣發現了一處遺址,根據地名,科學家們把它們命名為喇家遺址。
1999年我國考古學家對該遺址展開研究、發掘工作,經過碳定測年法顯示,該遺址距今大約4000年前,屬于齊家文化。
和其他文物不同的是,該遺址的化石結構非常完成,就像龐貝出土的化石一樣,人類能直接從化石中看出他們臨死前的動作,因此該遺址又被稱為“東方龐貝”。
科學家們從喇家遺址一共發掘出25具尸骨,其中有14具是在同一個房間里,從化石可以看出,在死亡來臨之前,一位身邊的大人緊緊護住了懷中的孩子。
在考古學中,如果一個地區發掘出多具骸骨,并且有男有女,年齡不一,那么該遺址的人很可能是突然遭遇災難而死亡的。
喇家遺址也不例外,科學家在這些骸骨以及周邊的容器上,發現了有大量的紅色黏土,這些黏土呈堿性,富含鈣質,是河流所攜帶的泥土。
更為恰巧的是,喇家遺址剛好位于黃河邊上,于是就有人猜測,是不是當地降水導致了黃河泛濫,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中,因為黃河泛濫導致的災難時有發生。
但是考古學者不這么認為,因為喇家遺址地勢比當時的黃河高21米,即使是再大的降水,也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逃生,而不是死于一瞬間。
后來,考古學家在喇家遺址不遠處的石壁上發現了一些裂縫,這些裂縫中也被塞滿了紅色黏土。考古學家憑借這一發現,推測出,在當時該地發生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地震,該遺址的人直接死于地震。
但為什么它們身上會包裹住來自河流的紅黏土呢?
地震發生之后,由于山體倒塌,會阻攔住河流的去向形成堰塞湖。如果不及時對堰塞湖進行梳理,當堰塞湖中的水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會沖破阻擋,朝著下游奔涌而來。
由堰塞湖引發的洪災,比降水引發的洪災危害更大。
科學家推測,在當時,華夏地區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大地震導致黃河上游形成堰塞湖,由于黃河水流被截斷,導致堰塞湖的水位不斷上升。
堰塞湖阻斷了黃河水流長達6-9個月之久,堰塞湖中的水位遠遠超過了黃河水位,以下虛線部分可能是當時堰塞湖的水位。
最終,決堤的湖水沖向下游,流量達到了每秒鐘30萬至50萬立方米。這個數字有多么恐怖呢,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經歷的最大一次洪災發生在1975年的河南,被稱為河南特大洪災,這場災難直接導致2.6萬人喪生。然而科學家分析,大禹治水的這場洪水,可能達到河南特大洪災的10倍以上。
地震,再加上地震導致的堰塞湖,導致了一場超大洪水醞釀成災,直接淹沒了地勢較高的喇家遺址,使得這些死于地震的可憐人們,死后又經歷了一場大洪水。
2007年,吳慶龍在研究了當地地質之后,確認了這是上古時期的一場大洪水的沉積物。吳慶龍介紹說,這樣規模的大洪水是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在人類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比這更大的洪水,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大禹治水的那場大洪水。
《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公元前1920年的潰決洪水支持中國傳說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
這篇文章不僅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大洪水存在,還肯定了夏朝的存在,并且認為夏朝就是因為大洪水才建立起來的。
雖然我們常說自己的文明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存在爭議,這是因為沒有任何考古證據支持夏朝的存在。
然而《Science》雜志發表的這篇文章,介紹說,因為特大洪水,導致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人們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諸多氏族不得不聯合起來,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統計調配,并推崇一個人來指導治水,于是鯀、禹被推舉了出來。
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贏得了各大部落的信任和歡迎,而他也沒有放棄這些部落在非常時期授予他的權利,反而集中權利建立了夏王朝。
不過,后來也有科學家對大禹治水成功表示懷疑,因為這場洪災實在是太大了,僅靠疏通很難緩解。現代科學家大多認為,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可能是因為當他接手治水時,天氣逐漸變暖,洪災也隨著氣候的改善而逐漸消退。
關于大禹治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著更多的考古證據來為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因為大禹治水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自然給華夏人民頒發的一定桂冠,讓我們從此成為一個整體,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