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蔓延,世界許多國家禁止糧食出口,糧食安全和儲備嚴重受到挑戰。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一直是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充足的糧食生產是確保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在世界危機動亂的情況下,糧食更為重要,尤其是主糧儲備。
我們知道世界不同地區的主糧各不相同。比如,我國東北地區以高粱為主糧;華北地區以粟谷為主糧;中原西北地區以小麥為主糧;華中華南地區以稻谷為主糧。盡管如此,并不是任何一種糧食都能成為主糧的,能夠成為主糧必須具備如下特點。
1. 價格便宜,供應量充足;
2. 能夠提供碳水化合物;
3. 能夠提供大量人賴以維生的熱量、蛋白、脂肪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4. 易于儲存。
結合以上特點,聯合國明確了世界四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和土豆。由于口感和致病等原因,玉米和土豆只能作為粗糧食用,不適合長期作為主食,因而嚴格上講只有水稻和小麥適宜作為主食。那水稻和小麥兩大主糧,到底哪個吃的人多呢?
稻谷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稻谷經礱谷機脫去穎殼、再經加工碾去皮層和胚,留下的胚乳,即為大米。從全球水稻種植分布圖可以看到,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這塊,其他區域種植的很少。
水稻是全球約50%人口的主糧,其中近90%產于亞洲,并在亞洲等發展中國家消費。目前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約15500萬公頃,2019年度全球大米產量為49839.6萬噸。印度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約為4400萬公頃;我國大米(面積約3000萬公頃)總產量14673萬噸居世界第一。
小麥作為主糧會被深加工,生產出面粉,繼而產出各種產品,西方面包,中國饅頭、餅、面條等。世界上小麥種植跨度大,從北歐(北緯67度)至阿根廷南部(南緯45度);縱深長,從中國吐魯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0米)到西藏高原(海拔4100米),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下。主產區在北半球的北緯30-60度之間的溫帶地區和南半球的南緯25-40度之間的地帶。
全世界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糧。從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麥生產相對集中,主要在亞洲和歐洲,面積約占世界小麥面積的45%,其次是歐洲,占27%,美洲占13%,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占比3-6%。根據專業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2019年全球小麥播種面積為2.09億公頃,產量7.11億噸,占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3。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截至2019年年底,小麥種植面積2373萬公頃,產量13359萬噸。
雖然水稻號稱水稻是全球近50%人口的主要糧食作物,而小麥只有全球35-40%的人口為主糧。但是無論從產量還是種植區域,甚至輻射人群,水稻的消費都顯然還無法和小麥市場相比。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目前全球建有糧食戰略儲備的國家中,均以小麥和大米為主,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4年度末,全球糧食儲備中,小麥1.88億噸,而大米1.08億噸,可見小麥的消費量遠遠超過大米。
所以,總得來說,世界上不管是食用范圍還是人數上還是小麥比較占優勢。
順便說一下玉米,2019年全球玉米播種面積為1.70億公頃,產量10.65億噸。產量以絕對的優勢秒殺小麥和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