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亞東干族婚禮習俗調查

中亞東干族婚禮習俗調查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寧夏 銀川750021)

摘 要:中亞東干族民風民俗仍然保留著中國西北回族的特征,尤其是傳統婚禮習俗獨特而富有民族風情,集中體現了東干人的服飾、飲食、禮儀等民俗文化特征,是研究中亞東干族及中國回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值得探討研究。

關鍵詞:中亞東干族;婚禮習俗;回族民俗

130多年前,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的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由于諸多歷史原因,陸續移民到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一帶,人數發展到約十萬人,形成了今日的東干族,成為中亞地區少數民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曾兩次赴吉爾吉斯斯坦考察東干族民俗文化,深深感受到,東干人在遠離中國的土地上生活了一百多年之久,但其民風民俗仍然保留著中國西北回族的特征,尤其是傳統婚禮獨特而富有民族風情,集中體現了東干人的服飾、飲食、禮儀等民俗文化特征。東干傳統和現代婚俗文化值得人們進一步了解和思考。

一、東干人早期婚俗

筆者2006年赴吉爾吉斯斯坦考察期間,先后借宿在三位東干朋友家中,在主人們的帶領下走訪了一些東干人家,親身體驗了各種風俗,尤其是婚俗。深刻感受到東干族是個十分重視婚姻的民族,從婚姻觀念到婚慶活動都有著鮮明的民族性。當地流傳有諺語:“年老不娶年輕妻,種地不種河畔地。年輕妻是別人的,河畔地是水淹哩。”真實地反映著東干人傳統的婚姻觀念。

東干人十分重視新娘的嫁妝。早年,東干人結婚時,遠比現在講究。娘家母親及新娘從很早就開始著手準備出嫁的物品,從繡花嫁衣、枕頭、鞋襪、手巾到被褥等一應俱全。筆者在東干人家中,有幸看到了許多在中國各地回族中很難見到的古老的回族嫁妝。在托克馬克市的東干學者主麻兒家里,筆者見到了一整套精美的早年新娘嫁妝,其中兩件是新娘婚禮服,極富民族和清代服飾特色。一件是無領紅色繡花大襟上衣,長至大腿處,領口和袖口都鑲有黑色寬邊,上面繡有艷麗的小花。另一件為海藍色的長款繡花嫁衣,長至小腿處,在大襟、袖口和長衫下擺都鑲有黑色寬邊和花邊,還配有一個獨特而精美的披肩,是用一圈銀色元寶形繡片、菱形繡片及彩色流蘇等組合而成,工藝精致而復雜,展現著早年東干民間的精良手工技藝。與嫁衣配套的還有一對一米多長的繡花手巾,一對繡著紅花及雙喜字的大枕頭。這些刺繡均繡制于同質地的銀色花卉布料上,但枕頭上的雙喜有明顯筆畫錯誤,反映出東干人不熟悉漢字的客觀事實。與嫁衣匹配的還有當年的繡花鞋襪,繡花襪子為夾層,比較厚實,用同樣的銀色面料及白色里布做成,高約20公分,猶如布靴。腳背處繡有粉紅色的大花,兩邊則是兩串小的紅花綠葉,在黑色鞋面的襯托下,鮮艷奪目。繡花鞋為尖口,鞋幫較低,上部為黑色,下部有一圈近似花邊的精致繡花。鞋頭較窄小,有些像清代流行的小腳女人鞋。還有早年東干新娘戴的銀質鳳冠頭飾,上面的蝴蝶及花卉葉片栩栩如生,并鑲嵌有紅色、綠色、寶藍色和白色珠寶,及一串串銀質流蘇,精美無比,反映出中國回族人喜愛銀飾的傳統習俗,也展現出早年回族銀匠們的精湛技藝。

布藝褥面也是早年東干人的重要嫁妝。筆者在東干學者法圖麥家中見到一個用各色碎布手工鑲拼的精美褥面,是她20多年前結婚時母親為她親手縫制的陪嫁品。褥面四周以黑色燈芯絨包邊,并有彩色碎布制成的三角形花邊,底色為大紅色,中間是由5公分大小的三角形各色布塊鑲拼而成的幾何圖案。這些小布塊顏色各異,質地不一,構圖巧妙而美觀。在其他中亞東干人家中,筆者也看到過類似的布藝品,有用小三角形彩色碎布料縫制的圓形椅子墊、沙發靠墊等。主人大多介紹說是母親或奶奶縫制的陪嫁品,這些布藝品不僅美觀而且經久耐用,有些可以傳至兩三代人使用。

二、稍葫蘆農莊的東干人婚俗

2006年9月,筆者來到比什凱克,對當地的東干族民俗文化進行了為期10多天的考察。當時,恰逢穆斯林的開齋節,東干人和世界各國的穆斯林一樣,喜歡在開齋節期間舉行婚禮,所以在短短10天之間筆者有幸參加了3次東干人的婚慶活動。

9月14日,筆者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東干學研究所所長伊瑪佐夫先生的夫人張秀英女士的陪同下,來到比什凱克市郊的東干人聚居的稍葫蘆農莊,觀看了一位東干族新娘的出嫁經過。

東干新娘的婚禮服裝獨具特色。新娘約18歲,體貌端莊,上身為粉紅色錦緞的大襟高領長衫,長至小腿處,東干人稱之為“襖兒”,下身是粉紅色錦緞繡花長褲。上衣的前胸、后背、大襟底邊及褲腳處都有手工精繡的淡藍色及淺紫色的花朵,美觀雅致。“東干新娘的服裝成為富貴的象征,在她們的服裝及鞋子上的許多繡花圖案反映了新婚夫婦祝愿婚姻幸福及生活美滿忠貞和多子多孫。除此之外,在東干新娘服裝的繡花上一定要有‘八寶圖案’——8件寶貝:忠貞和歡樂、安康和長壽、幸福和忠厚、富貴和力量。”[1](202)新娘還佩戴有各種首飾,胸前是長長的項鏈,耳朵上戴有金耳環,兩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上戴有金燦燦的戒指。新娘腳穿紅襪和繡花鞋,頭發高高盤起,插著簪子以及一串串粉紅色的花朵。兩只手各拿一條錦緞手帕,右手是紅色,左手是綠色,分外亮麗。至于手帕的功能,除了裝飾外,還“是在給老人們鞠躬時不可不有的東西”[1](163)。待嫁新娘身邊有幾個小姐妹陪坐,有七八歲的,有十多歲的;有的是傳統打扮,戴著粉紅色蓋頭,有的穿著時尚,戴著極長的耳墜。她們如眾星捧月般陪伴著新娘,愉快地等待著接親喜車的到來。

東干人婚禮中還有“擺嫁妝”習俗。這位東干族新娘家的院子里放有一張展示臺,上面鋪著鮮艷的花床單,擺放有一摞摞花花綠綠的新婚被褥,新娘的鞋:皮鞋、布鞋、高筒黑色橡膠雨鞋等共10多雙,還有洗漱、化妝用品,以及裝滿金銀項鏈、手鐲、耳環、戒指等物品的首飾盒。墻壁上掛滿了新娘花花綠綠的四季服裝。展示臺一側,擺放有梳妝臺、彩繪木箱、洗衣機、電視機、各種炊具、衛生用具等。“擺嫁妝”展示出雙方家庭對新人婚姻的重視程度和美好祝愿,也展示出東干人的新生活。

東干人娘家的送親習俗也很獨特。東干人視紅色為喜慶之色,新娘家的農家院里,所有的窗戶和門的上方都掛有一塊紅布,并插有一個個花束。大門口掛有紅色大條幅,上面有祝福的東干文字和圖案,院門的柱子上也插有花束,門口還擺放有收禮臺,有人專門負責記禮金。賓客們熙熙攘攘,熱鬧紅火。親朋好友到來后就開始了送親婚宴。婚宴上,男女賓客分開就座,婚宴形式是“流水席”,人們或坐在屋里,或坐在院子里的一排飯桌前,一批批輪流用餐。東干人婚宴的菜肴很儉樸,每張桌上有一大盤以肉湯煮成并配有洋蔥、紅蘿卜丁的抓飯,抓飯上面擺放有大塊的煮牛肉(或羊肉),每人把飯盛在自己的盤子里,吃多少,盛多少,并根據需要用餐刀切下小塊肉食用。每張桌上還配有一小盤涼拌蔬菜,主人隨時為客人添加小菜。整個婚宴簡潔有序,經濟實惠。

東干人送親的儀式頗具特色。快到中午時,接親的喜車駛進院里,那是一輛被紅花、彩帶、花環和氣球裝扮一新的暗紅色小轎車。頭搭紅蓋頭的新娘被接親者及伴娘簇擁著上了車,戴著小白帽的老爺爺坐在一邊悄悄地用白手帕抹著戀戀不舍的眼淚,一輛大卡車裝滿了新娘的嫁妝,緩緩地駛出院子。此時,親友們都聚攏到大門外,將雙手舉至胸前,默默地為新娘祈福。

三、米糧川農莊的東干人婚慶錄像

2006年9月15日,東干學者張爾里陪筆者來到比什凱克市郊的米糧川農莊,調查東干人傳唱西北民歌“花兒”的情況,兩位東干族女歌手被推薦出來。她倆40多歲,都叫“柔哈拉”,是農莊文藝演唱隊成員。她們說,“花兒”不會唱,但會唱當地民歌,農閑或農家婚慶時都去助興。其中一位柔哈拉還熱情地請筆者到她家去觀看兒子婚禮錄像,說里面有她唱歌的場面。在長達4小時的婚禮錄像中,有新郎為新娘揭蓋頭的動人情景。柔哈拉告訴筆者,東干人“揭蓋頭”很有講究:兒子揭下蓋頭時,要趕緊遞給母親,母親把蓋頭放進自己懷里捂熱,寓意熱心熱意,婆媳關系融洽和睦。錄像片中還有新娘手拿紅綠手帕、拜見父母、給長輩鞠躬的情景。柔哈拉說,拿手帕也有講究,左手拿綠色的,右手拿紅色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婚禮中人們吹拉彈唱、樂隊伴奏、載歌載舞的熱鬧情景,這是東干族在與周邊各民族共同相處、長期生活的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在柔哈拉家的婚禮上,有位東干族男子手撫電子琴,自彈自唱了一首中國漢族歌曲:“我的家鄉,親親的河水……”來賓們無拘無束地唱歌跳舞,柔哈拉也落落大方地和另一位柔哈拉合唱了當地流行的民歌《毛栗子花兒開》(音譯)和《大花園》等。只見她衣著鮮艷,頭上包著花頭巾,在揚琴、二胡等樂器的伴奏下,放聲高歌,又扭又唱,還有很多客人在伴舞,一些年輕人還跳起了歡快的迪斯科,婚禮氣氛十分熱烈。

“好一朵毛栗子花兒喲,毛栗子開花誰都賽不過它。我有心呢摘上一朵戴呀,害怕那個看花的人罵喲!好一朵鮮花兒喲,開開的那個鮮花香了我。我一天呢不出那個門,陪著那個獻花人坐喲!嘩啦啦把門開,毛栗子花兒,開開那一個門的門,那一個人進來,就是那個親人來喲!”聆聽著東干人的《毛栗子花兒開》,筆者聯想到中國江蘇民歌《茉莉花》,這兩首民歌的旋律和歌詞很相似。有關資料表明,《茉莉花》的前身為《鮮花調》,已有600多年的流傳歷史,曾經是鳳陽花鼓藝人的曲子。古代戲曲《打花鼓》中也有《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藝的興起,這首小曲在全國廣泛流傳。或許東干人的《毛栗子花兒開》就是《茉莉花》的東干族方言版[2]。

四、比什凱克市郊的東干人婚禮

在東干族女學者拉赫瑪的陪同下,筆者于2006年9月16日參加了位于比什凱克市郊的東干人家娶媳婦的婚慶活動。這是一個天高氣爽的晴朗日子,主人家門庭若市,大門口掛著紅布橫幅,和院子里的紅花綠葉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大門外來賓的小轎車絡繹不絕,滿院子都是賓客。筆者在一群女客中見到一位頭戴黑蓋頭的老年婦女,其裝束和寧夏、新疆一帶的回族女性十分相似。經詢問,果然是20世紀60年代從新疆伊犁移民來的中國回族。賓客中還有維族人、吉爾吉斯人。

這家婚慶特點之一是播放流行音樂。當賓客走進主人家的院落時,就聽到錄音機里播放著悅耳的音樂。同行的拉赫瑪女士解釋說,伊斯蘭教義不提倡歌舞,但吉爾吉斯斯坦是個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舉行婚禮時,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久而久之,東干族也受到了影響[3]。該婚慶特點之二是婚宴中豐富多彩的甜點。長條桌上擺放著各種甜食,有自家手工制作的各種小面點、西式蛋糕、面包、餅干等,還有西瓜、葡萄等水果及各種干果。尤其是面食甜點種類繁多,蒸的、烤的、油炸的,形狀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這不禁使筆者聯想到寧夏回族在正餐“九大碗”之前,要先為賓客端上十三盤甜點果盤,主要有油炸馓子、油香、麻花及葡萄干、紅棗等。兩地相隔遙遠,待客習俗卻頗為相像。該婚慶特點之三是迎娶新娘的儀式既傳統又現代。中午時分,大門口一陣喧嘩,伴隨著熱烈的音樂聲,人們蜂擁而至,只見亭亭玉立的新娘身穿粉紅色的婚紗,頭發高高挽起,插有很多頭飾,還搭有粉紅色的紗質半透明蓋頭,嬌羞的容貌若隱若現。身穿深色西裝、胸前佩戴紅花的英俊新郎牽著新娘的手進入新房。

五、比什凱克市東干人婚宴

2006年9月16日晚上,筆者應邀參加了比什凱克人文大學東干人王教授之子的婚禮。該喜宴的特色為西式。這場婚宴是在一家高級賓館的宴會廳舉行。晚8時許,大廳里燈火輝煌,高朋滿座,不同民族的賓客身著盛裝。女客們多穿優雅的長裙,頭戴漂亮的紗巾,男客們大多身著襯衣、領帶、西服,一些小女孩兒身穿白色的吊帶晚禮服。來賓們坐滿了大廳兩邊的方桌,等待婚禮儀式的開始。桌上擺滿了水果、果汁飲料、烤肉、抓飯、甜點等美味佳肴。通過和同桌的幾位大學教授交談得知,他們都是主人的好友,有的是從哈薩克斯坦趕來參加婚宴的,這讓筆者很吃驚,而他們卻說,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的很多東干人都有親戚關系,東干人特別看重親情和友情,每當有親友舉辦婚禮時,人們都會專程祝賀。在東干人中間,到鄰國去參加親友的婚禮是很平常的事情。

王教授的兒子、兒媳都在中國留學。婚禮現場,新郎身穿白色西裝,新娘身穿雪白輕盈的婚紗。當隆重的婚禮慶典之后,在優美的華爾茲舞曲聲中,新娘新郎翩翩起舞,全場的賓客也都雙雙對對跳起了交誼舞,一些小朋友也快樂地參與其中,整個婚宴場面熱烈而溫馨。同桌的東干朋友幽默地說:“同事結婚時,我們整整跳了一夜。天亮時才發現,自己的褲子膝蓋都磨了兩個洞!”東干人善于向周圍的兄弟民族學習,在與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的歲月里,東干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元化、現代化。

六、米糧川農莊的東干人婚慶場面

2011年10月1日上午,筆者與寧夏大學趙慧教授、東干女學者法圖麥來到比什凱克市郊的米糧川農莊,親歷了農戶阿米娜家的婚禮。大門口高高掛起了鮮紅的折紙燈籠,還有四五米長的紅布帳,上面裝飾有同心圖案和花卉及東干文字的賀詞。院落的窗戶和柱子上全都裝飾有花束,院子上空布滿了一串串的小三角彩旗和紅紙燈籠。一個小男孩正端著鋪有紅布、擺放有榔頭、釘子的托盤走出大門,來到裝飾有紅布和彩帶的喜車前,說要交給接親的人。經詢問得知,這些東西是用來給新房掛紅門簾的。賓客們出出進進,男人們頭戴小白帽,女人們身穿長裙,我倆按照鄉俗,先來到記禮臺前,為主人送上幾百索姆的禮金。此時,熱情的女主人阿米娜叫來了身穿嶄新西裝、頭戴小白帽、胸戴小紅花的兒子及伴郎為我們鞠躬行禮。隨后,女主人招呼我們吃飯。院子里搭有席棚,賓客們分別在屋里或棚子里用餐,人們輪流入席,一批人圍桌而坐,立即有人端上一碗碗羊肉菜肴,桌上還擺放著涂有小紅點的花卷等面食。席間有個細節令人難忘,每人的肉碗下都墊有一個塑料食品袋,如果東西吃不了,可以帶走,體現著東干人的勤儉和智慧。

院子一角安放有音樂臺桌及音響設備,兩位鄉村歌手拿著麥克風為來賓們演唱歌曲。在等待新娘到來的時間里,一些小孩兒和中老年人則來到院子中央,伴隨著音樂跳起了歡快的民間舞蹈。手舞足蹈的大人小孩們無拘無束,臉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主人則為跳舞者發上一塊塊五顏六色的絲巾——既是跳舞的道具,也是回贈客人的禮品。

在院落一角的臺面上,擺滿了花花綠綠的嫁妝,俗稱“擺嫁妝”。在一大摞茶具中,我們發現一個印有新娘新郎頭像的陶瓷茶杯,兩位新人年輕漂亮。女主人自豪地告訴我們,兒子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媳婦在農莊小商店工作。我們有些吃驚新郎的年齡,可是,旁邊的來賓說,不算年輕了,東干人是穆斯林,結婚都早。的確,我們在婚禮上,看到一位身穿鮮紅套裙的年輕貌美的姑娘,在為她拍照時隨口問了年齡,說16歲,便以為她未婚,可身邊一位抱孩子的農婦笑著說:“她早結婚了,孩子都有了,這就是!”說著拍了拍懷中1歲多的小男孩。我們這才得知,東干人一直保持著早婚的習俗,特別是農莊人,大多在20歲以前結婚,生育也比較早,女孩子十五六歲結婚不算稀罕。

主人客房里三四米長的餐桌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上面鋪有漂亮的餐布,擺滿了各色點心、糖果、面包、巧克力、水果及飲料。這是客人們用餐后的茶歇之處,一次可坐二三十個人。人們圍長條桌坐在地毯或坐墊上,親切地拉家常,品嘗著各種甜點、飲料,其樂融融。

新娘的到來是婚慶的高潮。中午時分,接新娘的喜車終于到來了。在人們的歡呼聲和孩子們的雀躍中,頭戴大紅印花蓋頭、身穿右開襟的桃紅色棉袍、黑邊紅棉褲的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緩緩走進了掛著紅門簾的新房。按照當地風俗,即使是熱天,新娘也要穿棉袍及棉褲進婆家。等進了新房,就上到炕角,由婆婆等女性長輩幫助換衣。只見這位新娘脫掉外面一身棉裝之后,露出了里面漂亮考究、銀花閃爍、綴有金色紐襻的桃紅綢緞的大襟長衫及長褲,以及紅色的繡花鞋襪,顯露出其苗條秀美的身段。新娘梳著很復雜的大型發髻,上面插滿了紅花綠葉及銀飾,雙手的食指和中指戴著寬大的銀戒指,手腕上戴著銀手鐲。新娘面對著墻壁坐下來,拿出小鏡子開始補妝。等新娘收拾完畢,賓客一批又一批地涌進新房,新娘則一遍遍地起立轉身,為客人們行鞠躬禮。

七、結束語:關于東干族婚俗文化的思考

中亞東干人的婚俗文化既有傳統的一面,也有現代的一面。其傳統的一面,某種意義上可謂中國回族傳統婚俗的歷史留存,再現了當年中國西北回族人的婚俗情景。在東干人聚居的農莊,保留下來的傳統婚俗文化成分較多,既有物質的刺繡服飾和裝束,也有非物質的傳統婚禮儀式,可謂彌足珍貴。而在城市及靠近城市的地區,東干人的傳統婚俗正在被現代婚俗文化所取代,呈現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新形式,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認為,目前尚存的東干人豐富多彩的傳統婚俗文化,凝聚著東干婦女的智慧,記錄著東干人的歷史與文化,包含著各種民間技藝,是不可得多的精神財富,更是日后研究中亞東干族及中國回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而這些傳統的婚俗文化一旦消失,將一去不復返,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復原性,故亟待重視與保護[4]。建議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東干學研究中心積極申報“東干族傳統婚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在東干族傳統婚俗尚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之際,盡快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搶救。中吉兩國學者可加強學術合作交流,共同努力,通過文字、圖片、出版、錄像等現代化的手段,真實地記錄東干族傳統婚俗文化,讓后人也可感受到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吉爾吉斯斯坦]蘇三洛.中亞東干人的歷史與文化[M].郝蘇民,高永久,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2] 武宇林.中亞回族與口傳民歌“花兒”——吉爾吉斯斯坦中亞回族民俗文化考察[J].回族研究,2007(4).

[3] 武宇林.回回民族與“花兒”歌謠[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7(2).

[4] 丁宏.從跨文化比較角度談東干學研究的價值[J].世界民族,2001(4).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627(2012)04-0104-05

收稿日期:2012-04-14

作者簡介:武宇林(1955-),女,山西大同人,北方民族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民俗學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白族婚禮
羅馬尼亞奇異婚俗綁架新娘
“界外”婚俗 別有情趣—莆田新聞網
解密黎族婚俗的那些事兒……
“搶婚”民族的現代婚禮
2019自駕中亞(吉爾吉斯伊塞克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交城县| 岢岚县| 彰武县| 同仁县| 夹江县| 安平县| 宁海县| 金门县| 平舆县| 武隆县| 富民县| 两当县| 南涧| 武定县| 古浪县| 澳门| 成安县| 饶河县| 盖州市| 中西区| 崇义县| 南康市| 土默特左旗| 平遥县| 罗江县| 泰和县| 衡水市| 葵青区| 湖北省| 集安市| 白银市| 贞丰县| 上饶市| 股票| 双桥区| 凤台县| 环江| 饶平县| 唐海县|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