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唐·李白
蜀道的艱險曲折,自古以來就赫赫有名,向前看是無法攀登的巨山,向下看是洶涌湍急的河流,據說是連最善于飛翔的鳥兒都不敢從山上飛過,連最善于攀登的猿猴都無法攀上這座山。行走蜀道,歷來是難于上青天,過程太艱辛,直到這條鐵路的修成才徹底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寶雞,向南到達四川成都,全長669千米,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施工難度如此之大的鐵路。
寶成鐵路寶雞站幾乎全部處于山區,需要前后跨越秦嶺、巴山、劍門山等,地勢非常險要,山峰連綿不絕,腳下河流縱橫湍急。那時的基建技術設備并不發達,需要依靠人力打穿數百座大山,填平上百處深淵,難度可想而知。經計算單是處理的土石量就有6000萬噸,足夠繞地球赤道一圈半。
秦嶺地區是其中施工難度最大的地區。'秦嶺,天下之大阻也。'它就像是一道巨大的屏障,將關中平原和巴蜀盆地分割開來。從楊家灣到秦嶺隧道只有6千米的路程,海拔落差卻有680米,就是說每千米就要升高一百多米。
這遠遠超出火車正常通行的坡度,只能把鐵路線路來來回回盤旋上山,共采用了三個馬蹄形,一個8字型的迂回線路,將僅僅6千米的道路足足盤旋到27千米。
火車上坡時,共有三輛電力機車采取推拉的方式輔助火車,才能一路爬上秦嶺站;在下坡時,火車需要一路剎車,火花四起,好不刺激壯觀!
在這條六百多千米的線路上,但是橋梁和隧道就有一百多公里。整條鐵路幾乎出了山洞又要上橋,剛剛下橋又鉆進山洞,甚至施工最困難的地方連車站都修建在山洞里,簡直是現實版的愚公移山。
雖然沒有現在這么多高科技的基建器械,但那時的工人頗有干勁,汽車和牲畜都爬不上去的懸崖絕壁,工人們就腰掛肩扛的把器材一件一件拖拽上去,有時一天的工作量能超過一周的計劃工作量。
最成功的一次是在青石崖一發炸藥將高達十幾層樓的山頂炸平,最傳奇的是經過計算使得炸起來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旁邊的一個深溝,這些石塊如果用火車來拉的話至少要用上百節的車廂的來回拉幾百次。
其實早在1913年,就曾有過修建從大同到成都的鐵路的計劃,經過多次勘測之后由于施工難度巨大,只得放棄。1936年到1948年,十幾年期間又經過了多次的測量比較,權衡利弊后選定了從天水到成都的方案,不明原因又擱置了下來。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下定決心不管再苦再難也要打通南北的交通動脈!1950年至1953年又對天水和寶雞兩地進行周密勘測,經過比對后選定了寶雞到成都的寶成鐵路方案。
到1954年處,寶雞地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山填河工作,和1952開始動工的成都方面,經歷數年艱苦奮斗,終于在1956年7月12日兩端于甘肅省的黃沙河處成功接軌,改變了蜀道難的千古難題。這條鐵路的的修建工程共計用時四年,比計劃的接軌日期提前了十三個月以上。
由于寶成線路途徑地區地址條件惡劣,加上建國初期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水平都不成熟等因素,鐵路線一到雨季就頻繁發生滑坡落石等病害,經常使得線路受損中斷,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例如在1981年發生在北方的特大洪水,使得線路中斷接近一千五百多小時,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財產損失。再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使得寶成線路嚴重損壞,行車中斷283個小時。
為了改善行車條件,鐵路局對原有的部分線路進行了改線,在那之后這條多災多難的鐵路線才算是'消停'了下來。
1. 嘉陵江3、4號橋改線
嘉陵江3號橋位于黃牛輔車站,原橋是三孔十六米的鋼筋混凝土梁橋。在1981年受到重大洪水和泥石流的沖擊,橋墩斷裂軌排懸空,由于維修施工困難,遂在右側20米處建了一座五孔二十六米的新橋梁。
嘉陵江4號橋位于76公里處,,由于當初計算不精確導致橋梁位置不當,橋梁和河流斜交越45度,同樣在特大洪水中被沖毀,由鐵道部施工將新橋建于不到一公里外的直線地段,基本避免了之前的斜交情況。
2. 靈官峽改線
靈官峽位于鳳縣和宏慶之間,嘉陵江到這里僅剩30米寬,并呈現出曲折扭轉的急彎,而靈官峽線路就是沿著這條彎彎曲曲的江修成,其中有多處隧道橋梁,在1981年的特大洪水中靈官峽地段新病舊患一起發作,造成泥石流五萬立方米,由上向下傾瀉而來,所到之處無不一片狼藉。
造成民房淹沒22間,山體滑坡近一萬立方米,路基被掏空,擋墻被損毀。經過如此慘痛的教訓,鐵路局決定對此地進行大整改,新建了五座大橋經過合理穿插將原線程縮短1.32公里,共花費近四千萬元。
3. 王家沱改線
這段線路位于王家沱到樂素河之間,線路的右側是一片陡坡,山體破損嚴重,常有巨大的落石嚴重影響了行車安全。生命大過天,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由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施工將線路更改,經過近兩年竣工,共計花費二百萬元。
寶成鐵路的建設維護工程艱巨,施工難度舉世矚目。這條鐵路的建成連通了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命脈,一舉打破了困擾千年的'蜀道難'局面,為我國發展西南地區的經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曾在汶川地震時為救援部隊提供了有力的運輸保障,被譽為是'抗震生命線',終于在兩年前被選入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