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聽起來像是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
但其實年輕人也有可能
數據顯示
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也越來越年輕化
廈門就有三四十歲的年輕人
發生過突發性耳聾
幸好這病是可以治的
不過要抓住72小時最佳治療期
如果沒有及時就醫
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
病 例
早晨起床出狀況,右耳突然聽不見
陳越(化名)40多歲,5年前的一次感冒后,早晨起床,他發現右耳突然聽不見了,且伴有耳鳴、眩暈、嘔吐癥狀。
當天,他就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科室負責人、主任醫師洪擁軍為他進行聽力檢查,發現他的右耳確實全聾了,確診為全聾型突發性耳聾。
經過藥物、高壓氧等治療,陳越的聽力基本恢復了,不過由于當時癥狀比較嚴重,現在還有耳鳴的情況,好在已經不影響正常生活了。
一覺醒來耳朵嗡 一查聽力有下降
由于工作原因,30多歲的程序員李龍(化名)承擔著很大的工作壓力,時常需要加班,生活作息不規律。
前不久的一天,他早上醒來發現,耳朵有點悶,還嗡嗡響,他還以為可能是耳屎堵塞了耳道。當天,他到廈門弘愛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馬宏敏博士檢查發現,患者的耳道干凈,鼓膜也完好。不過測試聽力發現,其低頻區聽力下降。診斷其為低頻型突發性耳聾。
經過三天的用藥治療,李龍的聽力恢復正常了,耳鳴、耳悶也消失了。
突發性耳聾有什么征兆?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
是指72小時內突然發生的、
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洪擁軍說
我國的診斷標準是
至少相鄰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分貝以上
就可確診
突發性耳聾分為低頻型、高頻型、全頻型、全聾型,不同類型所下降的聽力頻率不同。洪擁軍說,經過及時治療,低頻型預后最好,全頻型預后較好,而高頻型和全聾型產生后遺癥的概率會更高一些。
耳廓周圍有異樣感,或能聽到一聲巨響
洪擁軍介紹,聽力下降、耳鳴、眩暈、耳朵有脹感是突發性耳聾的常見癥狀,多數全聾患者耳廓周圍還會有異樣感覺。
耳鳴會帶來心理困擾、對睡眠造成干擾,影響生活質量,可能還會給個別患者帶來恐懼感、焦慮感。“約三分之一患者發生在早上睡醒時,部分人在打電話時突聾,聽力下降前可能會聽到一聲巨響。”
為什么會發生突發性耳聾?
馬宏敏介紹
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可能與內耳血管痙攣、血管栓塞、
膜迷路積水、自身免疫等問題有關
大部分為單耳突聾
雙耳突聾的情況極少
來源:pexels
不過
有兩種趨勢要引起注意:
一是突聾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據中國突發性聾多中心研究,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為2.3%;
二是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
洪擁軍說,中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一年大約收治100多例突聾患者,約有三分之一為年輕人。最小的患者僅上小學一年級,雙耳突然全聾,經治療,現在佩戴助聽器后可以正常交流。
馬宏敏說,近年來,突聾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科室幾乎每周都會接收一兩個年輕患者。
突發性耳聾該如何診治?
洪擁軍說,耳鳴、聽力下降等這些癥狀并不是突發性耳聾所獨有的,所以需要對耳周皮膚、淋巴結、外耳道、鼓膜等部位都進行檢查,注意耳周皮膚是否有皰疹、紅腫,外耳道有無耵聹、皰疹等,同時通過音叉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檢查,如果伴隨眩暈,還應進行前庭功能檢查,甚至還需要進行顱腦、內耳的影像學檢查,血常規、血生化等實驗室檢查,梅毒、水痘病毒等病原學排查。
馬宏敏說,每個人的首發癥狀可能都不一樣,突然出現明顯聽力下降的多數都會就醫,如果只是耳鳴、耳悶,很多人可能不會重視。
需要提醒的是
新發的持續性耳鳴
尤其是伴隨耳朵發悶、頭暈、
耳周感覺異常等癥狀的
就要及時就醫
原本就有耳鳴的
盡可能早就醫
“一般來說,突聾發病后治療時間越早,預后越好。突聾類型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根據分型進行針對性治療,有助于提高突聾的治愈率。”
“有些患者即便聽力下降也不自知。”洪擁軍說,如果出現耳鳴、耳朵悶等癥狀,可以通過分別遮住一邊耳朵聽音源,自己粗測聽力,看是否存在聽力下降的情況。
“72小時內是最佳治療期
超過三個月以上未治療
有很大可能聽力無法恢復
導致永久性耳聾。”
提醒:
有睡眠障礙及時治療
跑步乘車別使用耳機
馬宏敏提醒
突聾沒有固定的發病人群
誰都有可能發生
因此,大家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作息,不熬夜,減少壓力和情緒波動等。中老年人要注意合理膳食、平常加強鍛煉,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出現睡眠障礙要及時治療。
年輕人還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耳機,這是最常見的誘發突發性耳聾的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使用耳機一般為最大音量的60%,三四十分鐘就應該拿下,讓耳朵休息一下,一天使用耳機時間不要超過4個小時,未成年人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在嘈雜環境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調大音量,這樣會損傷耳朵,因此不建議在跑步、乘車、商場等情境中使用耳機。”
馬宏敏特別提醒,已經治療恢復的突聾患者,更應該注意,尤其是低頻型患者,雖然容易治好,但也容易復發。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匡惟
編輯:施璐瑋 審核:蔡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