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而喜條達,肝與脾胃是木土乘克的關系,肝疏泄功能正常,氣順則通,胃自安和。肝氣疏泄失常,一則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氣壅而滯;二則疏泄太過,橫逆脾胃,肝脾不和。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勢必克脾犯胃,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肝氣久郁,又可化火傷陰,進一步克傷脾胃。辨證要點:胃痛脹悶,攻撐連脅,噯氣頻作,舌淡、苔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法。常用方劑:四逆散、左金丸、金鈴子散、二陳湯等。
典型病案:
李某,男,55歲,3月 26日初診。胃脘脹痛3個月余,暖氣頻作,惡心嘔吐,自覺腹中冷而不適,大便時瀉,納可眠差,舌紅、苔中后部黃膩,脈細弦。此患證屬肝氣犯胃,脾胃不和之“胃脘痛”,應用疏法,治宜疏肝理氣、和胃化濕。予自擬四左鈴陳湯加減治之。處方:柴胡8克,赤芍、白芍各20克,枳殼10克, (姜)半夏10克,青皮、陳皮各9克,茯苓、茯神各20 克,紫蘇梗10克,砂仁、豆蔻各6克,木香10克, (炒)黃連7克,(炒)吳茱萸5克,香附10克,川楝子8克,綠萼梅15克,玫瑰花15克,蒲公英20克,炮姜3克,甘草6克。每日 1劑,水煎服,服7劑癥狀明顯減輕,再服7劑諸癥消失。
按:患者“胃脘痛”證屬肝脾不和,氣滯濕阻,當予疏法疏肝和胃。患者胃皖脹痛,噯氣頻作,自覺腹中冷而不適,乃肝氣乘脾,氣滯濕阻之癥。惡心嘔吐,大便時瀉,為濕痰阻礙脾胃之象。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濕熱內蘊,故舌紅、苔中后部黃膩,脈細弦。予自擬四左鈴陳湯疏肝理脾,和胃化濕,加香附、綠萼梅、玫瑰花、青皮、木香進一步疏肝理氣;砂仁、豆蔻、茯苓化濕和胃安神;蒲公英清熱燥濕。諸藥合用,相得益彰。 (李學軍/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