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準勝 劉文彧 通訊員 黃澤峰
每年12月1日至7日這一周,儼然已成為延吉全體市民的盛大節日。這一周,無論是校園宣傳櫥窗,還是街頭的標語,到處都是親情周的宣傳口號;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都是親情周的動人故事;親情周開始前,所有市民都會接到關于親情周主題的短信。這一周,整個城市都沉浸在一股濃濃的親情之中……
這個傾城而動、感動全城的親情周活動,居然是延吉教育系統開展的一項德育主題活動。“‘直指心靈的德育’是延吉教育的名片,也是延吉市的名片。”延吉市副市長鄭權如是說。從2009年開始,延吉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直指心靈的德育”活動,通過“黨旗傳遞”、“親情周”、“晨唱”等多種形式,將中小學德育真正落到實處。孩子們懂得了感恩,學習變得更主動了,對祖國的熱愛更真切了……
每年的親情周,教育局會向全體家長、學生和教師發出倡議書,每所學校都要舉行啟動儀式,每名學生回家后,都必須和家長進行各種親情交流活動并記錄下來,回到學校后再舉行不同形式的分享會、座談會、親子游樂會。2010年的親情周,教育局還面向全體師生和市民征集了親情周標識、吉祥物、書簽設計方案,吸引全體市民都來關注并參與,學校、家庭、社會真正實現了三位一體的共同成長。
不過,在整體推進“直指心靈的德育”工作之初,潛在的阻力暗流涌動,一些學校對教育局下發的方案,質疑者有之,應付者有之。很多學校說了掏心窩子話:“不是覺得方案不好,可德育活動搞得再好,成績上不去,不是白忙活嗎?”
為了讓這項工作順利推進,那段時間,只要遇到有阻力的學校,延吉市教育系統的德育干部們都會不厭其煩一遍遍宣講:“德育讓孩子有情感有靈氣有活力,是可以促進教學的,德育和教學本來是一體的。如果真的是考試不行,那也是教學自身有問題,而絕不是德育搞多了。”
慶幸的是,一大批學生、家長很快就以實際行動給出精彩的解答。第一次親情周活動期間,一位公務員家長看著已是半大小子的兒子,認真為他鋪床,這位父親的眼眶一下子熱了。那個夜晚,父子倆擁被長談,兒子說了很多平時從未說過的心里話,父親才知道,原來總是埋怨孩子不聽話,其實孩子對父母從來沒認真去感受他的思想而委屈萬分。自此,孩子就像徹底換了一個人,學習成績、生活習慣都成為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在家校共育分享會上,這位父親深有感觸地說:“德育才是育人之首,硬抓成績是抓不上來的。根正了,苗自然會壯。”
“直指心靈的德育”還設計了“多一份責任,多一份美好”主題教育活動,將責任教育落實到常態學習和學科課程中。在“我是班級主人翁”活動中,學校將日常管理制度化和責任化,將收作業等日常工作進行細致分工,做到每名學生每天都有事做,使學生學會對社會負責;“我的成長歷”是學生自我成長的平臺,每月一次學生自己記錄本月“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學習兩條法律”、“我最想改掉的一個缺點”、“我想贊美的一個人”等,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在頂層設計“規定動作”的同時,延吉市還注意激發基層學校的創造力。基層學校充滿創意、講求實效的“自選動作”紛紛登場亮相。中央小學是一所朝鮮族學校,每周四中午他們創造性地開展“明星閃亮30分”校園廣場文化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輪流在全校師生面前集體亮相,展示才藝和風采。活動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級文化建設好了,學生身體練好了,興趣廣泛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孩子們個個活力四射!
以前,延吉市各類學校費盡心思抓紀律、抓安全、抓成績,但卻往往感覺效果難盡如人意。現在,大家鉚足了勁兒抓活動、抓特色、抓個性發展,連續多年,延吉市教育目標綜合考評在全州名列前茅,2012年被評為吉林省首批教育先進市。
“立德樹人,只要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延吉市教育局副局長厲成根說,“選擇德育工作的區域性整體推進,有助于推動所有中小學校在同一主題下彼此影響、共同提高,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育人成效。”
延吉市教育局局長金昌律則表示:“沒有德育就沒有教育,我們就是要旗幟鮮明地抓德育,就是要堅持整體推進,深入推進,決不動搖!”
如今,走在延吉市大街上,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禮貌、樂觀,深深感染著我們。德育,改變的不僅僅是教育,還有整個城市的形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