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 阿格里奇一直被譽為最偉大,最獨特的和最具想象力的鋼琴家之一。她有一顆飽含狂野與叛逆的童心,她演繹的每部音樂作品總能讓每一個觀眾感到獨有的喜悅。各種傳說使得這位阿根廷音樂家漫長的職業生涯經常被包圍在神秘的光環之下。
專輯英文名: Martha Argerich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專輯中文名: 馬爾塔·阿格里奇1965年傳奇錄音
別名: EMI 7243 5 56805 2 5
藝術家: 馬爾塔·阿格里奇
資源格式: APE
版本: 肖邦 b小調第3奏鳴曲 馬祖卡 夜曲 諧謔曲 波蘭舞曲等
發行時間: 1999年
地區: 荷蘭
語言: 英語
專輯介紹:
今天,就在今天,6月5號,是我最喜愛的阿根廷女鋼琴家馬爾塔·阿格麗奇64歲的生辰,在此發布一張原創,與大家分享這位傳奇的天才鋼琴家在演奏史上留下的經典錄音之一。
雖然年逾花甲的鋼琴家現在也許不再熱衷于慶祝生日,但對她的fans而言,能夠在今天以同大家一起分享的方式,聊表自己對她的敬意和喜愛,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
專輯曲目:
1.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 1. Allegro maestoso
2.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 2. Scherzo. Molto vivace
3.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 3. Largo
4.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 4. Finale. Presto, non tanto
5. Mazurka No.36 in A minor, Op.59 No.1
6. Mazurka No.37 in A flat, Op.59 No.2
7. Mazurka No.38 in F sharp minor, Op.59 No.3
8. Nocturne No.4 in F, Op.15 No.1
9. Scherzo No. 3 in C sharp minor, Op.39
10. Polonaise No. 6 in A flat, Op.53
專輯英文名: Mozart: Piano Concertos 10, 19 & 20
專輯中文名: 莫扎特:第十、十九和二十號鋼琴協奏曲
藝術家: Martha Argerich
Alexandre Rabinovitch
古典類型: 協奏曲
資源格式: MP3
發行時間: 1999年
地區: 德國
作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唱片公司:Teldec
資源出處:網絡資源
專輯介紹:
莫扎特《第十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K365,作于1779年初。這首協奏曲為雙鋼琴而作,即《雙鋼琴協奏曲》。共3 個樂章:1.快板,降F大調,奏鳴曲式。樂隊先奏長大的第一主題,由兩個形成強烈對比的樂句構成,第一主題呈示之后,輕快的經過句后,出現后來的發展部開頭部分的副主題。樂隊終止后,由第二小提琴在第一小提琴伴奏下奏副主題,這個副主題三度反復后終止。兩架鋼琴登場,利用平行二度,裝飾與變奏第一主題,呈示副主題后,移成快速音群。然后第二主題出現,也發展成快速音群。發展部先采用呈示部中心的那個副主題,接著利用呈示部中副主題的經過句,形成強烈有力樂句,由兩架鋼琴的對話方式演奏。新的樂句陸續登場,都由兩架鋼琴作對話處理,然后在快速音群引導下移向再現部。冉現部中第一主題的后半部以C小調再現,其第二主題與副主題均轉回原調,華彩由樂隊導向終止。2.行板,降B大調,中段穿插C小調插入句的三段休。優美的主題由樂隊表現后轉向第二鋼琴,2架鋼琴對話平行進行,新旋律在周圍陸續登場。中段不斷流露出悲傷的旋律,第三段為第一段再現。3.回旋曲,快板,降E大調。活潑的回旋主題先由弦樂呈示,合奏反復,突然終止于六度屬和弦。樂隊終止后,第一鋼琴上場呈示副主題;第二鋼琴以低八度反復,雙簧管構成回聲。接著回旋主題動機構成的終結樂句上場后,以16 分音符形成的分散和弦及以三連音符構成的樂句,由兩架鋼琴對話,移向第一插入句。第二插入句由16分音符構成震音音型,以及三連音符構成的旋律,在兩架鋼琴間不斷交換演奏。然后回旋主題和第一插入句再現,利用回旋主題動機譜成的終結樂句上場,導向華彩。這華彩是莫扎特親筆所作,回旋主題再現而結束。
莫扎特《第十九鋼琴協奏曲》,F大調,K459,作于1784年末,是獻給多瑙埃森根的費爾斯登伯格侯爵,首演于1785年初,此曲手稿上注有“此協奏曲在法蘭克福舉行皇帝萊奧博二世的加冕典禮時,由作曲家親任演奏”。共3個樂章:1.快板,F大調,協奏曲型奏鳴曲。先由樂隊呈示進行曲節奏的基本動機,主奏登場后,不久移入第二主題部,先奏C大調主題,接著以基本動機作管樂卡農,轉成A小調后終止于C大調,弦樂與管樂對話,鋼琴變奏后,基本動機再現。鋼琴以三連音符快速音群貫穿其間,移向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不斷演奏主動機,利用第一主題的對位處理非常精致。再現部華彩樂段有35小節。2.小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的二段體。G大調第二主題實際是第一主題以卡農方式處理而成,G小調經過部旋律木管的處理非常美妙。艾因斯坦認為,此樂章是《費加羅的婚禮》中蘇珊娜獨唱《喜悅請來臨》的器樂版。3.很快的快板,F大調,回旋曲式。艾因斯坦對這個樂章的評語是:“艾阿利耶魯統治下所有的精靈的嬉戲”。主題表現后,賦格處理,接著把主題當作副主題效果部分移入第一插句。第二次回旋主題展示后,又出現賦格,基本動機對位處理,產生二重賦格效果。鋼琴持續燦爛的快速音群時,移向第二插句,尾奏前有53小節的華彩。
莫扎特《第二十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作于1785年2月。共3個樂章:1.快板,D小調,奏鳴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樂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題有不安的情調,終止于屬和弦后,由木管轉成明亮的旋律,轉回主調。鋼琴似演奏新主題,邊奏細致的快速音群,邊進行第一主題再現,轉F大調后第二主題登場。主奏鋼琴轉由木管承接,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發展主奏鋼琴亮相的主題與第一主題開頭動機,以各種轉調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與樂隊構成緊張的關系。再現部第二主題轉回D小調,按原型再現,銜接華彩樂段與尾聲。2.浪漫曲,降B大調,三段體。先由主奏鋼琴呈示主題,樂隊承接,二者輪流表現。然后主奏鋼琴以降B大調導出另一旋律,弦樂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題再現。第一段終止后,中段轉G小調,主奏鋼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應鋼琴,第二段為第一段再現。3.很快的快板,B小調,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亦采用極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鋼琴呈示后,樂隊予以反復擴大。主奏鋼琴再奏D小調旋律形成經過部,終止于F大調,接著轉為F小調,第二主題登場,采用了三度小調。轉回主調后直接進入再現部。再現部轉換處主奏鋼琴有即興的小引子,樂隊插入以快速上升動機為基礎的動機表現,然后按原型再現,華彩樂段后轉回主調而為尾奏。
專輯曲目:
1.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66: Allegro
2.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66: Romance
3.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66: Allegro assai
4. Concerto No. 19 in F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59: Allegro
5. Concerto No. 19 in F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59: Allegretto
6. Concerto No. 19 in F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459: Allegro assai
7. Concerto No. 10 in E flat major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K. 365 (316a): Allegro
8. Concerto No. 10 in E flat major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K. 365 (316a): Andante
9. Concerto No. 10 in E flat major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K. 365 (316a): Rondeau: Allegro
專輯英文名: Brahms Piano Quartet No.1 & Schumann Fantasiestücke Op.88
專輯中文名: 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四重奏、舒曼幻想小品
藝術家: Martha Argerich / Gidon Kremer / Yuri Bashmet / Mischa Maisky
古典類型: 室內樂
資源格式: FLAC
發行時間: 2002年
地區: 德國
鋼琴:瑪爾塔·阿格里奇
小提琴:吉東·克里默
中提琴:尤里·巴什梅特
大提琴:米沙·麥斯基
唱片公司:DG
錄音制式:DDD Stereo
唱片編號:463 700
資源出處:原版CD自抓 (FLAC, cue, log & booklet)
專輯介紹:
DG這張專輯收錄了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兩個作品,而演奏者均為現今活躍在國際古典樂壇的拔尖人物。雖然他們在自己的獨奏領域各領風騷,但并未妨礙他們在這個錄音里所展現的默契與激情,如果你事先不知道他們是誰,你也許會認為這個錄音來自一個多年來固定搭檔的重奏團。
阿格里奇依舊善于營造鋼琴音色和層次感,我們能從音樂的轉換間聽見她詮釋的用心。她和克里默、麥斯基曾經有過多次的合作,外放而激烈的演奏中,顯然已經尋得與他人平衡的訣竅。這次再加上中提琴家巴什梅特,演奏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德奧派作品,一貫的“張牙舞爪”式演奏有所收斂。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四重奏本來結構比較嚴謹,許多演奏家都留下過優秀的錄音;而相比之下,舒曼的幻想小品則較為少見。對這個作品,舒曼要求演奏家們應賦予充分的想象力,因而這個作品顯然更適合四位大師的發揮。在你拉我扯之間,音樂的彈性速度和強弱音的多重變化呈現戲劇性的沖擊,整幅音樂畫面彌漫著風情萬種的魅惑力。
在錄音方面,這張唱片可說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室內樂錄音極品。四件樂器的聲像比例正確,形體清晰,干凈的背景和較近麥克風擺放,使得樂器的細節豐富。錄音現場的殘響適中,但動態幅度相當驚人。
該CD在發行后獲得了不少西方專業媒體的好評。在翻閱CD內頁時,發現其執行監制 Ewald Markl 所寫的有關這個錄音的一些趣事頗有意思,這里編譯了一下,一并附上:
《柏林首腦會議》
1861年11月16日傍晚,三男一女四名演奏家齊聚勃拉姆斯的出生地漢堡,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勃拉姆斯G小調第一鋼琴四重奏的首次公演。其中擔任鋼琴演奏的女士正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另外三位是 B?ie、Breyther 和 Lee 。
2002年2月23日晚,一個與之極為相似的三男一女星級組合又出現在了柏林的泰爾德克斯(Teldex)錄音室:小提琴家吉東·克里默(Gidon Kremer)、中提琴家尤里·巴什梅特(Yuri Bashmet)、大提琴家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以及女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他們相聚于此,準備為勃拉姆斯的這首鋼琴四重奏錄音。這在音樂上和檔期安排上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首先在音樂方面,并不是說這四位國際巨星組成的大牌陣容就必定能保證其演錄質量會有多么的杰出優秀,而業內慣常的做法是請某個弦樂四重奏團的其中三名成員與一位鋼琴家搭檔,共同來完成錄音的。其次在檔期安排上,四位演奏家走到哪里都那么受歡迎,其預約檔期早就排到猴年馬月了,想改一改都毫無通融的余地,所以能將這次的日程協調好、讓他們四位都到齊,殊非易事。不過這個組合原先也曾一起合作過,出品人 Martin T:son Engstr?m 先生就成功邀請到四位演奏家參加了他所組織的2001年韋爾畢耶音樂節,7月29日他們在梅德蘭戲院的集體亮相一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他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這首鋼琴四重奏,其熾烈的激情讓人們立刻意識到這個組合的精湛演繹一定要留下錄音。
就這樣,經過多方協調努力,2月23日星期六,我們在柏林召集了第一次錄音準備會議,專門討論了音樂上和技術上的有關細節。到了深夜的時候,大伙兒都覺得信心滿滿的,可以從容應對第二天的錄音了。24日星期天,第一樂章在6個小時內完成了錄制。25日星期一,該錄第二樂章了,按以往那樣,正式錄音在下午4點鐘才開始。早上的這段時間,負責弦樂部分的三位男士留在了酒店房間里練琴,阿格里奇則去了位于哈登堡大街的斯坦威琴行先做做熱身。在泰爾德克斯錄音室里,鋼琴技師塞爾治·普蘭每天都和這幾位大腕兒和我們的錄音團隊泡在一起,此君多年來一直很欣賞阿格里奇毫無保留的那份自信。另外還有一個人也會經常露面,那就是阿格里奇的三閨女斯蒂芬妮,她喜歡手捧著一部DV機在錄音棚里四下轉悠,不時地找一些刁鉆古怪的角度去拍她的DV片。
到了星期二,一場暴風雪不期而至,肆虐著整座柏林城。天氣的驟變使大伙兒都無法按原計劃離開酒店了,而攝影組的工作也只好局限在室內拍攝。在錄到第三樂章“流暢的行板”時,大家都有些情緒波動。整段錄下來后,演奏家們都起身走向距演奏廳幾步之遙的控制室,只有克里默仍然坐在樂譜架前動也不動。
“吉東,快過來聽聽吧!” 阿格里奇說道。
“不去,我還是呆在這里算了,” 克里默回答說。
“為什么?”
“我剛才拉砸了。”
每逢氣氛有些緊張 —— 這種情形在錄音室里是司空見慣的,尤其當在場的幾位全都是大牌明星的時候 —— 麥斯基就會用笑話來緩和一下,這天他說了一段“列寧在波蘭”來發揮了一通。接著演奏家們又繼續嘗試著要拿下這第三樂章,一遍又一遍地反復演奏,直到5個小時后,這個樂章始告成功。次日,星期三全天都留給了第四樂章,所幸幾位演奏家用不了很久便達成了默契,不僅順利完成了第四樂章,還剩下了些時間來將整首曲子從頭到尾又錄了一遍。至此,這個作品的錄音已大功告成,隨后一大幫子人也開始忙著轉場了,不是回酒店歇息,而是去一家意大利餐廳撮了一頓。這家餐廳幾乎是阿巴多的私家飯堂了,他來柏林錄音和指揮演出了N多次,經常光顧這里,心情好得不得了。這天晚上,除了四重奏終于錄制成功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緣由值得大家慶祝:這天正巧是克里默55歲生日。
第二天,星期四,阿格里奇、克里默和麥斯基又來到了錄音室錄制舒曼88號作品的四首幻想小品。前面已提到過,四位演奏家曾在韋爾比耶音樂節上演奏過勃拉姆斯四重奏,很巧的是,這三位演奏家2001年在德國威斯巴登和奧地利洛肯豪斯的音樂會上也聯袂演奏過舒曼這個作品,反響不俗。整個錄音過程順利極了,大家甚至還留有時間來慶賀克里默及其率領的克里默與波羅的海合奏團不久前獲得的格萊美獎這件喜事。說到格萊美獎,我相信下一屆室內樂類別的候選名單中,這張CD準會成為一個大熱門。
專輯曲目:
Johannes Brahms: Piano Quartet No.1 in G minor, Op.25
1. 1. Allegro
2. 2. Intermezzo (Allegro ma non troppo)
3. 3. Andante con moto
4. 4. Rondo alla Zingarese
- Martha Argerich (piano) / Gidon Kremer (violin) / Yuri Bashmet (viola) / Mischa Maisky (cello)
Robert Schumann: Fantasiestücke, Op.88
5. 1. Romanze (Nicht schnell, mit innigem Ausdruck)
6. 2. Humoreske (Lebhaft)
7. 3. Duett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8. 4. Finale (Im Marsch-Tempo)
編輯制作 冰 資源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