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合集中令人注目的首推克里默演奏的巴赫小提琴協奏曲與絕版多年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其二有格呂米奧的全套巴赫小提琴奏鳴曲、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與哈斯姬兒合作)、弗雷、弗蘭克小提琴奏鳴曲和通俗小品集,均為傳世名演。 其三有謝霖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集(與海布勒合作)、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和克萊斯勒小品集。其四有鄭京和的巴托克、埃爾加、圣桑、肖松小提琴協奏曲。其五有絕版多時,當年號稱“女海飛茨”的萊拉·約瑟芙維茨的西貝柳斯、柴可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門德爾松、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其六是阿卡爾多的斯特拉蒂瓦里名琴版《四季》和里奇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全集。最后是日本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的德沃夏克、薩拉薩帝、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和約書亞·貝爾的勃拉姆斯、舒曼小提琴協奏曲等。
用弓摩擦絲弦,以震動共鳴而發聲的弓弦類樂器,幾千年前就出現於歷史上。而現代小提琴的雛型則出現於16世紀初葉的義大利北部,文藝復興的工藝技術與美學,共同孕育出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外型。自蒙臺威爾第開始,在柯瑞里、塔替尼、巴哈、維奧第等名家的探索下,樂曲型式的規模與表現面向不斷演進,小提琴獨奏與合奏的技法也漸次多元與復雜,曲式、技法與樂器結構整體演奏藝術的發展在18世紀末的帕格尼尼手中臻至巔峰。如今小提琴以其人聲般的甜美音色、華麗的色彩聲響與輝煌的表現力,已然成為當代弦樂器與樂團中最重要的樂器。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這套「小提琴的極致藝術」特別限量版35CD,提供了聆賞小提琴音樂最有系統的內容,從巴赫、莫扎特到柴科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與蓋希文,一次收錄古典音樂史上最受歡迎,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奏鳴曲與鋼琴小品,史無前例的完整與超值。
在協奏曲部分有最重量級的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超技的小提琴協奏曲,浪漫主義巨匠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音樂神童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還有魏奧當、布魯赫、埃爾加、維瓦爾第、西貝流士、門德爾松與德弗札克等協奏曲巨作。
而獨奏曲目部份也同樣讓人熱血沸騰,有巴赫的小提琴圣經「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貝多芬的的經典奏鳴曲「春」與「克羅采」,帕格尼尼不朽的「24首綺想曲」,薩拉薩蒂劇力萬鈞的「流浪者之歌」跟「卡門幻想曲」,克萊斯勒的甜美小品「愛之喜」、「愛之悲」,拉威爾的「吉普賽」,弗雷與弗蘭克靜謐的小提琴奏鳴曲,加上舒伯特、舒曼、韋尼奧夫斯基、德彪西、布魯赫的迷人小品都名列其中。
不僅名曲薈萃,更有阿卡多、格呂米奧、貝爾、謝霖、黎奇、李希特、克里默、諏訪內晶子、鄭京和,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倫敦愛樂管絃團與蕭提、海汀克等名家名團齊聚一堂。35張,DECCA集團旗下經典錄音完全收錄,是愛樂的您不能錯過的唯一選擇!
(資料網絡)
【音樂簡介】
古典精選Violin Masterworks 小提琴大師之作 35CDs
專輯名稱:Violin Masterworks
專輯歌手:Various Artist
發行公司:DECCA 35CDs Box-set
發行編號:478 1149 DX35
發行時間:2009年
資源格式:APE
小提琴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這似乎還是一個不解之謎,不過有一點卻是可以確定的: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從小提琴制作名匠安德里亞·阿馬蒂(Andrea Amati,約1510-1577年)到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ari,1698-1744年)這長達兩百年的黃金時代里,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這群杰出的制琴名匠當中,佼佼者當屬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約1644-1737年),其鼎鼎大名早已無法和小提琴分割開來。小提琴家們手上握有這么奇妙的一件琴具,那當真是如魚得水,琴技的精進一日千里,那時候最優秀的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本身也全都是小提琴手。十八世紀的前數十年,威尼斯的小提琴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正當創作的全盛期,而同一時期也曾有過一些頂級的小提琴得以問世。這位人稱“紅發神父”的維瓦爾第盡管從未主持過彌撒,但他無疑是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而且創作了大量的協奏曲、歌劇和清唱劇。維瓦爾第去世后,人們很快就將他遺忘了,直到1950年代密紋唱片面世后、他那套多彩的協奏曲《四季》也開始火起來了,人們這才又記起了他。
巴赫(J.S. Bach)對維瓦爾第極為欽佩,以至于曾改編過他的一些協奏曲,其中也包括這套CD里《和諧的靈感》中4把小提琴演奏的第十號。在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維瓦爾第的作曲風格對巴赫所產生的影響;而在其雙小提琴協奏曲中,巴赫則另辟蹊徑,通過對位法的處理使兩把獨奏小提琴都變得同等重要,因而也超越了意大利作曲家們的創作模式。不過巴赫最偉大的小提琴音樂,還是那六首無伴奏的作品:每一首都充滿了用變幻莫測的旋律線及節奏構筑的大量賦格的三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實際上可當成舞曲組曲的三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盡管D小調組曲中的“恰空舞曲”成就了巴赫單樂章的巔峰之作--當中的變奏仿佛就是用琴聲砌建而成的雄偉的歌德式大教堂。
這套CD中還包括了另外兩位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的音樂:將隨想曲編排得極其復雜的洛卡泰里(Pietro AntonioLocatelli),以及作品旋律非常優美、但卻在巴黎街頭慘遭無名刺客殺害了的雷克萊(Jean-Marie Leclair)。
莫扎特是維也納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的兒子,雖然他使用的樂器主要是鋼琴,但小提琴也拉得很不錯,于中提琴更是情有獨鐘。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很精彩,但并未能展現出他最深層次的創作天賦;除降B大調K454號作品外,他的奏鳴曲也是這樣。莫扎特弦樂作品中的杰作是那首由小提琴與中提琴主奏的華麗的協奏交響曲。
從古典樂派中升華并創立了浪漫樂派的貝多芬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推向了一個嶄新的臺階,盡管這首協奏曲在當時并不很為人們所賞識。另外他也給小提琴奏鳴曲賦予了更強大的力量和創意:這一類別里他最為著名的兩個作品勾勒出了其本性上的兩個側面,“春天”奏鳴曲極盡優雅、抒情還帶有一點機智的諧謔,而“克萊采”奏鳴曲則純粹是技巧表達最出色的一首。
在十九世紀的小提琴音樂世界中,有兩位演奏大師曾引領群倫,占據著主導地位。十九世紀上半葉屬于超凡的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他通過左手撥奏等方式進一步豐富、拓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成為了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演奏家的代表人物。他僅公開出版過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其它的許多作品他都收藏了起來,只在私下練琴時用以自娛自樂,這也是他讓人們覺得很神秘的一個原因。帕格尼尼的那套《24首隨想曲》成為了檢驗小提琴家們演奏水平的一份“試卷”,但除了高難的技巧外,這些隨想曲也還是充滿著令人難忘的構思的,最后一首隨想曲的主題曾啟發過包括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在內的許多作曲家所譜寫的變奏曲。
十九世紀下半葉,匈牙利小提琴家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獨占鰲頭。他所創作的作品并沒有哪一首是現今音樂會上常演的保留曲目,而他對音樂世界的最突出的貢獻,卻在于他就像是一名助產士那樣,讓許多人的杰作得以弘揚并傳承了下來。約阿希姆單槍匹馬地挽救了貝多芬的協奏曲,使它不再繼續沉浮于寂寂無聞的深淵,另外他還激發了舒曼、勃拉姆斯、布魯赫和德沃夏克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靈感。未被約阿希姆“接生”過的唯一一個例外,恐怕要算是門德爾松那首結構完美的協奏曲了。跟莫扎特一樣,門德爾松雖為鋼琴家,但也能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 。他那首常盛不衰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其萊比錫的好友費迪南·大衛作了首演,該曲摒棄了開始部分常見的樂隊合奏,對布魯赫的G小調協奏曲產生過影響。
法比學派中雷克萊的繼承者是比利時人維厄當(Henri Vieuxtemps)以及出生于波蘭的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他們的代表作在這套CD中均有收錄。但維厄當的學生伊薩伊(Eugene Ysaye)卻是一個難得的天才,弗蘭克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肖松的《音詩》便是根據伊薩伊剛柔并濟的演奏風格而為其度身打造的。瑞士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曾師從伊薩伊學習小提琴,寫下了不少弦樂作品,其中多以猶太題材為主。
西班牙演奏家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則是在法國接受了音樂教育,其風格輕快而典雅,而且還生逢其時,留下了一些讓人愉快的錄音。他的輝煌成就曾經給不少如風景明信片般優美的作品帶來了靈感,例如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以及他的朋友圣桑所創作的包括A小調、B小調協奏曲在內的大量作品。薩拉薩蒂自己的作品通常性格外向,需要有超群的技藝才能完成演奏。本套CD中包括了這樣的一些例子,其最著名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也有兩個演繹版本。
十九世紀末的小提琴音樂世界里,匈牙利演奏家似乎無處不在,其中最具領袖風范的人物是奧爾(Leopold Auer),其出類拔萃的技藝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無人可及。今天人們通常只知道他是一位傳道授業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事實上奧爾演奏的抒情曲總是那么流暢悅耳、獨具魅力,柴科夫斯基的許多音樂就是沖著奧爾的這種演奏風格而創作出來的,包括他那首最初曾被奧爾退稿的小提琴協奏曲。奧爾的風格也對格拉祖諾夫所作的簡練的小提琴協奏曲產生了影響,該曲由奧爾擔任了首演主奏。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問世過程一波三折,而芬蘭人西貝柳斯的協奏曲也是經過了多次試演和修改,最終才由同樣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的馮·維塞(Franz von Vecsey)主奏,得以粉墨登場。作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西貝柳斯將其獨有的技藝體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而這個作品現已躋身于當今最受歡迎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列。馮·維塞所作的《悲傷圓舞曲》很迷人,在這套專輯中也有收錄。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推廣提倡了連續顫音的技法,而他本人在這一技法上也是深得其道的。他的演奏平易、得體,是維也納演奏風格的一代典范。他創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盡管其中一部分曾被他說成是出自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筆下--并且有數百則錄音流傳了下來。然而,克萊斯勒卻從未留下過埃爾加為他所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這可以說是音樂史上的一件憾事。這首協奏曲極具氣勢,其中的華彩樂段也十分華麗,是埃爾加重要的一個杰作。
埃爾加這首協奏曲,其創作靈感來源于他對一位女性朋友的柏拉圖式的渴慕之情。與此相似的是,青年巴托克曾愛上了他的匈牙利同胞、小提琴家絲苔菲·蓋雅(Stefi Geyer),于這段青澀的苦戀極為珍視,其在1907-09年間完成的第一協奏曲便是獻給這位心上人的。但蓋雅似乎并不領情,收下樂譜后從來就未曾演奏過這個作品,直至1956年她去世后這部作品的手稿才被發掘、出版,得以重見天日。1937-1938年間,受弦樂四重奏團首席小提琴手佐爾坦·塞凱伊(Zoltan Szekely)的委托,巴托克又嘗試創作出了第二協奏曲,該曲迅速獲得了成功,并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巴托克對約阿希姆的曾侄孫女、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德拉妮 (Jelly d'Aranyi)也產生過很微妙的感情,并為她創作了小提琴奏鳴曲。有趣的是,當巴托克與德拉妮同臺演奏這些奏鳴曲的時候,倒是德拉妮的精湛演奏啟發了作為觀眾之一的法國音樂家拉威爾的創作靈感,其最著名的充滿吉普賽風情的作品《茨岡》也隨后誕生了。
與巴托克協奏曲的情形相似,普羅科菲耶夫的兩首協奏曲也有著頗為迥異的遭遇。普氏年輕時脾氣有些暴躁,實在不太招人待見,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第一協奏曲不得不干等了好幾個年頭后,才在小提琴家約瑟夫·西蓋蒂(Josef Szigeti)和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努力下開始流行開來。到了1930年代,火氣有所收斂的普氏讓人覺得比較容易接近了,他這個時期完成的第二協奏曲從一開始便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美國的小提琴家們曾向斯特拉文斯基和貝爾格約稿,促成這兩位作曲家創作了他們的協奏曲。美籍小提琴家塞繆爾·杜希金(Samuel Dushkin)常與斯特拉文斯基同臺表演,他曾對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作品給予過技巧層面上的幫助。至于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貝爾格很喜歡馬勒遺孀再婚之后生育的小女孩曼儂·格羅皮烏斯(Manon Gropius),而曼儂在18歲時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這一不幸的消息很讓貝爾格傷心難過。在美籍小提琴家路易斯·克拉斯納(Louis Krasner)的懇求下,貝爾格創作了這首協奏曲,而且為了緬懷他心目中的這位小天使,貝爾格還在曲中使用了巴赫的一首贊美詩。這首協奏曲是貝爾格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貝爾格去世后,其首演禮也成為了人們對他的一次追思活動。
亞莎·海菲茲(Jascha Heifetz)是奧爾的學生,在他委托別人所作的作品中,威廉·沃爾頓的小提琴協奏曲是最成功的一首。該曲延續了沃爾頓一貫的作品風格,受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協奏曲的影響,中段的諧謔樂章很精巧。巴伯小提琴協奏曲同樣也很精彩,雖創作過程不太順利,但現今也被視為一首經典的作品。
如此說來,小提琴確也激發出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音樂--除了作品本身固有的價值外,這套CD里也有著不少富有傳奇色彩的演繹:謝霖和海布勒的莫扎特奏鳴曲、格呂米奧和哈斯姬兒的貝多芬奏鳴曲、魯杰羅·里奇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等優秀錄音,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小提琴大師之作35CD之06
曲目:CD06. 巴伯小提琴協奏曲(Op.14)、布洛赫《美名大師》、沃爾頓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約書亞.貝爾
- 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 - 指揮:大衛.津曼
CD06. Barber, Bloch & Walton: Violin Concertos etc.Samuel Barber: Concerto for Violin & Orchestra, Op.14:
01. 1. Allegro
02. 2. Andante
03. 3. Presto in moto perpetuo
Ernest Bloch: Baal Shem (Nigun):
04. 1. Vidui (Contrition)
05. 2. Nigun (Improvisation)
06. 3. Simchas Torah (Rejoicing)
William Walton: Concerto for Violin & Orchestra:
07. 1. Andante tranquilo
08. 2. Presto capriccioso alla napolitana
09. 3. Vivace
小提琴大師之作35CD之13
曲目:CD13.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舒曼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約書亞.貝爾
- 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指揮:克里斯托夫.馮.多納伊
CD13. Brahms & Schumann: Violin Concertos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Op.77:
01. 1. Allegro non troppo
02. 2. Adagio
03. 3.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 Poco più presto
Robert Schumann: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04. 1. In kr.ftigem, nicht zu schnellem Tempo
05. 2. Langsam
06. 3. Lebhaft, doch nicht schnell
小提琴大師之作35CD之14
曲目:CD14. 勃拉姆斯C小調諧謔曲(FAE奏鳴曲)、G大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Op.78)、A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Op.100)、D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Op.108)// 小提琴:皮耶.阿莫亞爾 - 鋼琴:羅惹
CD14. Brahms: Violin Sonatas Nos.1-3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01. Scherzo in C minor for violin & piano (from the FAE-Sonata)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1 in G, Op.78:
02. 1. Vivace ma non troppo
03. 2. Adagio
04. 3. Allegro molto moderat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2 in A, Op.100:
05. 1. Allegro amabile
06. 2. Andante tranquillo - Vivace - Andante - Vivace di più - Andante vivace
07.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e)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in D minor, Op.108:
08. 1. Allegro
09. 2. Adagio
10. 3. Un poco presto e con sentimento
11. 4. Presto agitato
【音樂家簡介】
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國作曲家,音樂
評論家,曾在萊比錫大學學法律,自小學習
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起師從
維克學鋼琴,當聽到
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因動用機械裝置鍛煉雙手,后因手指受傷,使他無法成為一名鋼琴家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4年創辦《
新音樂報》,刊發了大量評論文章,成為當時德國音樂藝術生活中革新與進步藝術傾向的喉舌。1840年獲耶拿大學
哲學博士,并與維克之女德國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
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萊茵河被救,兩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鋼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鋼琴作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常表達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響,他繼
舒伯特之后發展了浪漫主義的鋼琴
音樂風格。既繼承發展了舒伯特歌曲創作傳統,又進一步豐富了鋼琴伴奏的表現方法,并注重選擇富有詩意的歌詞。他慣以數首藝術歌曲組成套曲,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注重詩的內在意境,故享有詩人
音樂家的稱號。作為音樂評論家,他熱情推崇
巴赫、貝多芬,贊譽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積極評論,對
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將19世紀標題音樂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的主要作品有:
交響曲6首,序曲,鋼琴、
大提琴、
圓號協奏曲,弦樂、鋼琴重奏曲,
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大量
鋼琴套曲、聲樂套曲,
歌劇;他的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德語:Yuehannaisi Brahms1833.5.7 - 1897.4.3)德國作曲家。1833年
5月7日出生于德國
漢堡的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父親是低音提琴手,7歲隨父親學鋼琴,10歲便在水濱酒吧里演出,十五歲時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開始作曲,此時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
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二十歲時用半低音鋼琴演奏貝多芬的協奏曲,并當場把每個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調試驗引起了年僅21歲的哈諾瓦管弦樂團首席樂手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興趣,兩人交好,勃拉姆斯為約阿希姆寫了畢生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約阿希姆感嘆勃拉姆斯的才華像“寶石一樣純凈,雪一般柔潤”。勃拉姆斯在約阿希姆推薦下,投奔至魏瑪的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對李斯特花哨的音樂風格極其反感。后來他懷揣推薦信找到杜塞爾多夫
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被推向樂壇。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后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第1交響曲, 1877年完成D大調第2交響曲, 1883年完成F大調第3交響曲, 1885年完成E小調第4交響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響曲,還有許多非交響作品,都有濃厚的勃拉姆斯特質。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1897年4月3日年逝世于
維也納,漢堡港的所有船只都為之鳴笛并下了半旗。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復古”者,他是創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
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
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
巴赫、
莫扎特、貝多芬到
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創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的一些頹廢現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于此。勃拉姆斯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以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著力表現時代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作品成為貝多芬之后西歐交響音樂的杰出典范。難怪人們把他的《第一交響曲》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記敘說:“在我背后不斷地聽到巨人(指貝多芬)的腳步聲。”勃拉姆斯寫作交響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輝的表現,但他的樂隊表現卻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繼承古典樂派交響樂的結構形式的同時,勃拉姆斯又賦予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和氣質。作品結構嚴謹,情思蘊藉,規模龐大。他還將德國古典作曲家嚴密的復調技術和動機發展手法運用到交響曲的創作中。重要作品還有《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樂《學院典禮序曲》及樂作品《
搖籃曲》等優秀曲目。
作曲家塞繆爾.巴伯( Samuel.Barber,1910~1981)美國作曲家。1910年3月9日生于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一個具有良好音樂環境的家庭。他繼承并發揚了十九世紀末歐洲浪漫主義的樂脈,并融入自己深刻的感情體驗,創作出一大批旋律優美、感情濃烈的音樂作品,給面臨無調性挑戰的調性音樂注入新的活力被評論界譽為新浪漫主義大師。
十來歲時巴伯曾在當地教堂中任管風琴師,并就學于西切斯特中學。1926年巴伯中學畢業,但早在1924年,他已同時就學于
費城柯蒂斯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作曲、歌唱和指揮。1928年,巴伯因一首
小提琴奏鳴曲而首次獲得
哥倫比亞大學巴恩斯獎,這使他得以首次出國旅行,訪問了意大利等
歐洲國。1933年巴伯以他的第一部由較大型樂隊演奏的序曲《造謠學校》再次榮獲巴恩斯獎,1935年又獲得了美國的羅馬獎,1935與1936年兩次獲
紐約音樂評論界獎)等.。
戰爭結束后巴伯隱退在紐約州基梭(Kisco)山的寓所(他稱之為摩羯宮)和他的同學、歌劇作家
梅諾蒂(G.C.Menotti,1911- )同住。巴伯在這里寫出了芭蕾舞劇《米狄亞》(原名《蛇蝎心腸》),還寫了《bE調鋼琴奏鳴曲》。五十年代以后,巴伯把他的創作重心移到了歌劇與聲樂作品上,而此后所寫的器樂作品只有《鋼琴協奏曲》(1962年)聞名于世,勛伯格認為這部協奏曲與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相提并論,該曲還獲得了普利策獎。
35CD之06中的巴伯小提琴協奏曲Op.14,作于1940年,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巴伯第一首為器樂而作并公開演奏的協奏曲。有著后浪漫派風的巴伯,在這首以三樂章組成的曲子當中,隨處可聞優美的旋律;巴伯大膽地將一、二樂章之柔美的旋律和三樂章的火熱炫技進行對話,確切地說,二者實現了一個從并置到融合的過程,其中他是以表現"美"為核心的,并將"美"發展至多元化,體現出整首作品的旋律之美、節奏之美、速度之美和性格之美。
作曲家沃爾頓(W.William Walton,1902—1983)英國作曲家。1902年3月29日生于
蘭開夏郡的奧爾德姆,1983年3月8日卒于
伊斯基亞島。 1912年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學院,主要依靠自學掌握了作曲理論。他的音樂繼承了
浪漫主義傳統,同時吸取各種現代手法,其風格深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影響。
早期作品如《門面》(1922)、為英國女作家E.西特韋爾的詩歌作朗誦配樂(后改編成兩首管弦樂組曲)以及管弦樂序曲《樸次茅斯角》(1925)等,受到音樂界好評。從20年代末創作
中提琴協奏曲開始,風格日趨成熟,長于抒情、幽默,技巧熟練特別是30年代的幾部作品、如清唱劇《伯沙撒王的宴會》(1931,歌詞內容選自《圣經》)、第一交響曲(1935)、
小提琴協奏曲(1939)等,進一步確立了他作為英國重要作曲家的地位。40年代以后,創作數量不多,重要作品有歌劇《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1954)、大提琴協奏曲(1956)、第二交響曲(1960)等。 此外,他為電影譜寫的音樂,如根據
莎士比亞原著改編的《
亨利五世》(1944)、《
哈姆雷特》(1947)等,亦獲得很大成功。
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生于瑞士的美籍作曲家。布洛赫1897年在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師從伊薩伊,早期作品受德彪西和穆索爾斯基影響,愛好空五度和空四度。后來迷戀于猶太題材,自稱因深為舊約中敘述的猶太傳統所感動,1924年入美國籍。布洛赫最著名的作品是《希伯來狂想曲》、《荒野之聲》和《以色列交響曲》。
這首《美名大師》原為提琴和鋼琴而作,作于1923年后,1939年改為小提琴與樂隊版。全曲共包括三段:1.寡居;2.尼根(教徒的無詞歌,這種無詞歌能使人超脫肉體和理性而進入神秘境界);3.西姆恰斯的啟示。美名大師是猶太教對指通曉上帝的秘名而行神跡治病者的稱號。11世紀猶太人本·齊拉等人首先在詩中使用上帝的秘名,后拉比和巴拉派人也認為使用這種秘名有效驗,通稱美名大師。《美名大師》就是一部沿襲了作曲家所特有的猶太風格的作品。而約夏·貝爾演奏的《美名大師》,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直率和摯誠,并且很有層次感,時常讓一種情緒衍生出另一種情緒,使二者盤根錯節般地交纏在一起。他在第一樂章的深沉氣質中融入了率真,而在第二樂章的熾烈中又包含了令人柔腸寸斷的成分,他所表述的末樂章的歡樂,不僅僅是發自內心的狂喜式的歡樂,同時也是沉思性的歡樂。
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美國小提琴家,1967年12月9日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受業于吉戈德(Josef Gingold),1981年14歲就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在科蒂斯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后與美國各大樂團合作協奏曲,也參加室內樂演出。其演奏追求音色的表達與細膩的層次顯示,在室內樂方面似有更好的表現。
約夏.貝爾音樂生活來得很早:4歲時,貝爾就獨創了一項小游戲,找來橡皮筋,在家里抽屜兩邊繃緊了,用手指在上面彈撥從母親的鋼琴上聽來的曲調。父母于是在貝爾5歲時,給他訂造了一把小小提琴。俄羅斯小提琴良師約瑟夫.吉戈德,很樂意收下貝爾當弟子。也因此,貝爾在14歲時,已有機會與費城管弦樂團及指揮家穆蒂合作。1985年,貝爾完成了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首次亮相,職業生涯由此啟幕。之后與世界各大指揮家、樂團都有引人注目的合作。其中在1993年,貝爾還憑借演繹作曲家尼可拉斯莫的新作,而獲得了他的首個格萊美獎。但真正令貝爾遐邇聞名的,是1998年一部名叫《紅色小提琴》的加拿大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制造者與他流傳于世的樂器所引發的故事。貝爾因演奏影片中的音樂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聲音樂獎。也因為《紅色小提琴》,貝爾開始了跟“很優秀”的作曲家約翰克里格里亞諾合作,拍完電影后,他還專門給貝爾創作作品。貝爾一方面喜歡古典音樂里不主張自溺情緒的成分,另一方面,他并不拘泥于所謂“純正”的演繹。他認為音樂“誠懇”比“純正”更重要。貝爾年青時就開始關注音樂教育,在印第安納州大學周圍,滿是貝爾成長的遺跡。他認為“每種文化包括偏遠的叢林里,都有自己的音樂和藝術,為什么?只因為那是人類強烈的需求。我們應該加強音樂,像對待語言那樣。”。他的出色表現贏得人們的喜愛,獲得了經典音樂超級明星的頭銜。紐約一周對他的評論是:“他的音樂是從純粹的技巧轉換到了真正的藝術家境界,是對人頭腦和心靈的雙重享受。”。貝爾與很多中國音樂家合作過,其中包括郎朗和馬友友。由于他有著俊朗的外表,還深受美國本土眾多女粉絲們的愛戴。被人們稱為當代最著名的美國小提琴家。
小提琴家皮耶.阿莫亞爾(Pierre Amoyal,1949~)法國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音色優美,具有法國小提琴學派特有的柔潤華美。
鋼琴家羅惹(Pascal Roge 1951- ) 法國鋼琴家,4歲時在其母教導下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11歲進巴黎音樂學院,1966年獲音樂學院鋼琴比賽一等獎和室內樂一等獎,后又師從卡琴學習3年。1971年參加馬格麗特·隆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羅惹是一位唯美主義者,他的演奏觸鍵精致細膩,聲音清澈透亮,在表現法國印象派作品時,其輕靈雅致、朦朧與虛幻的意境極為迷人,其詮釋的圣桑、弗雷、薩蒂等人的作品,都極有意境。(資料網絡)
音樂支持 音樂堡音樂論壇 音樂編輯 sadsack
制作 dangdang 日志編輯 秋日私語
出 品 說的空間
【相關鏈接】06
http://www.56.com/u92/v_NjQ3MjcxNjE.html13
http://www.56.com/u73/v_NjQ2NzU3NTA.html14
http://www.56.com/u33/v_NjQ2NzUxO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