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臂掌側(cè),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針灸甲乙經(jīng)》:“去腕五寸”,《循經(jīng)考穴編》補充“兩筋間”。
在橈側(cè)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cè)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其下為正中神經(jīng),深層有前臂掌側(cè)骨間神經(jīng)。
寧心、安神、泄熱。
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現(xiàn)多用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心絞痛,胸膜炎,精神病,膈肌痙攣等。
古代記述:心痛、心悸、胸痛、咳血、嘔吐、嘔血、癲狂,驚恐、畏人、神氣不足、久瘧不瘥、五心煩熱、肘臂攣痛、疔瘡、胸疽、久痔、鼻衄。
近人報道: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胸膜炎、膈肌痙攣。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
配梁丘、足三里、太沖治神經(jīng)性嘔吐;
配內(nèi)關(guān)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配尺澤、肺俞,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
配神門、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
配膈俞,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
咯血:曲池、郄門、三陽絡(luò)。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損傷正中神經(jīng)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時)。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甲乙經(jīng)》: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千金方》:嘔血,大陵及郄門主之。
《圖翼》: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1、膽絞痛針刺得氣后,施以強而持久的捻轉(zhuǎn)手法,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重復捻針2~3次,止痛效果好。
2、乳腺炎少量生理鹽水注射患側(cè)郄門穴,每日1次,也可每日2次。
3、針刺郄門穴,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心率有調(diào)整作用。針刺郄門及胃俞穴,對實驗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有恢復作用。表現(xiàn)在與對照組比較,心電圖的STII、STavF段升高不顯著。出針后ST段恢復較快。
4、調(diào)整肺功能針刺郄門穴對肺功能有調(diào)整作用,可改善開胸而引起的縱膈擺動。針刺郄門、曲池穴,對家兔實驗性氣胸的血氧飽和度有調(diào)整作用,可使動物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提高6.31%。另在開胸術(shù)中,看到手術(shù)側(cè)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升高,不致缺氧,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