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一直是中國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個重要的母體,那些名士風流高士亮節的風云人物更是文人畫最熱捧的題材,由商山四皓的故事演繹而成的商山四皓圖就是其中一個典型,這四個老者出山后在漢代建立的不朽功勛,成為文人士大夫們最推崇的榜樣,在潮起潮落的歷史風云中,寄寓著這一群體最熱切的入世理想和出世情懷。
陳半丁 《 商山四皓圖》
亂云飛渡的漢代皇位爭奪戰中,這四位老者成為最重的砝碼,留下了“四老安劉”的傳奇佳話,云淡風輕地使一代梟雄劉邦也不得不在廢嫡立庶的軌道上改弦易轍,順水推舟將皇位傳給了太子劉盈,無奈之中留下了一曲悲愴的《鴻鵠歌》。《漢書王貢傳》中如此記載:
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洛山中,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聞而召之,不至。其后呂后用留侯計,使皇太子卑辭束帛致禮,安車迎而致之。四人既至,從太子見,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為重,遂用自安。
這四人的審時度勢進退有度中所體現的高度自覺的政治智慧和平衡藝術,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標桿,由是在詩文書畫中成為一種具有鮮明指向意義的母體。李白、白居易等文人的歌詠更是將這四人的地位推向了極致,而在繪畫中這一題材在歷代也屢見不鮮,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一方精神高地的寫照,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兩漢時期這一題材就成為一種常見的主題,至今最早反映這一題材的作品有漢代彩漆繪《商山四皓》、河南鄧縣出土南朝磚畫《南山四皓》等。
“南山四皓” 南朝彩繪畫像磚
而后這一題材的熱度不減,從北宋時期《宣和畫譜》中的記載來看,這一題材的作品在當時就是熱門題材,入選內府收藏的有唐代李思訓的《山居四皓》、王維的《四皓圖》和五代及宋時期石恪的《四皓圍棋圖》、孫可元的《商山四皓圖》二幅、祁序的《四皓弈棋圖》、支仲元的《商山四皓》《四皓圍棋圖》、李公麟的《四皓圍棋圖》等,這些作品的主題反映的都是逍遙山林弈棋自娛的隱逸生活,這也是此后歷代商山四皓圖的主流,以乘虛蹈隙的姿態將他們建立的不世功勛以畫外之意的形式表達出來。
五代 王齊翰(款) 《四皓圖卷》
至今可見的商山四郜圖繪畫作品早期的作品有五代南唐王齊翰(款)的《四皓圖卷》和宋代李公麟(款)的《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其中王齊翰款的《四皓圖卷》畫面上四個高士或坐或臥或趴在幾上,東倒西歪的坐而論道,一幅悠閑自得高談闊論的神態,旁邊四位童子在燒水侍奉這四位高人,整個畫面顯示出一幅不問世事悠游林泉的閑逸氣氛。而李公麟款的《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反映的也是商山四皓恬淡的隱居生活場景,四位老者或對坐弈棋或持杖觀景,幾位童子在或掃地或跟隨侍奉著四皓,采用白描的手法寫就,筆致工整謹嚴細膩,整個場景顯得更富有文人生活氣息,整個畫面呈現典型散淡沖和的宋畫風格,將四皓的隱逸、高潔的精神氣質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一派逍遙世外超然物外的情緒遍布這畫面的每一個角落。
李公麟(款)《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之商山四皓圖
宋 李公麟 《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合卷
延續著這一形象,元明清時期的商山四皓圖在基本的畫面構成要素中,幾乎都以這四位高士弈棋、清談、采芝等形象出現在畫面中。元代佚名的青綠設色作品《商山四皓圖》舊題為南宋劉松年作品,但風格接近元代盛懋一派。描繪著使臣迎請四皓這一場景,右下角一隊人馬中為首者正和童子交談著,畫面偏右中刻畫這四皓中二老者對弈正酣,一老者拄杖觀棋,二童子左右陪侍,上方一老者拄杖緩步而行,一童子捧著果盤緊隨其后。畫面中山巒重疊、云霧裊繞,松溪回轉、山路蜿蜒,中間的人物星星點點點綴其中,以對比的手法展示出商山四皓隱居生活中靜謐清逸的閑適氛圍,同時隱含著四皓出山后大展宏圖的遠大前程。明代這一題材的作品亦不在少數,比如戴進、吳偉、張路、謝時臣等宮廷畫家都創作過這一題材的畫作,在這些作品中,基本都是遵循著宋代以來的商山四皓的主流表達模式,經典的弈棋場景是這類畫作的主流畫面,這些畫面的背后,表達著對商山四皓的致敬之情。
元代 佚名 《商山四郜圖》
明 張路 《商山四皓》
明 謝時臣 《四皓圖》
清代及至民國近現代商山四皓題材的畫作算得上佳作迭出,而且在故事場景的設置上更為豐富。比如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黃慎創作多幅商山四皓圖中,除了弈棋、采芝外還有商山四皓面見劉邦的場景,而且在風格上采用“草書入畫”的方式,筆墨狂放不羈,線條奇崛鏗鏘,更好的詮釋出商山四皓傲然不屈的風骨。而清代孫基瑞創作的《商山四皓》則以這四位高人彈琴的場景為畫面主題、民國畫家黃山壽的青綠作品《商山四皓》畫面主題是四位老者賞畫的場景,等等這種不同的畫面主題更賦予了這一圖式更多的文人特質,以各自不同的理解角度突破了此前的畫面構成中約定俗成的束縛,形成了更為立體和飽滿的商山四皓精神。
清 黃慎《商山四皓圖》
清 黃慎《商山四皓圖》
清 孫基瑞 《商山四皓》
民國 黃山壽 《商山四皓》
王鶴 《商山四皓圖》
金健吾 《商山四皓》
盡管對商山四皓這一傳說歷來有著爭議的論調,比如司馬光、辛棄疾、杜牧等人對這四人的真假功過頗有非議,比如杜牧 “四老安劉是滅劉”之論就是一個典型,而王陽明更是認為面見劉邦四皓是不折不扣的“水貨”,但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下,梳理商山四皓的形象沿革和繪畫題材的變遷,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題材內涵的擴充和豐富的脈絡,從原初的事功這一簡單的價值維度,逐步轉向高士、道隱、仙壽等多維度的價值體系,從而超凡入圣演變成文人士大夫人格精神符號化、概念化的象征,并且在歷代的繪畫創作中以藝術化的方式提煉并呈現出那種讓人神往的文化核心價值——功成不居,超然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