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交杌(馬扎)這個用八根木材相互交叉連接而組成的家具在基本結構上一如從前,基本沒有什么變化,而且仍然保留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
回憶小時候看露天電影、胡同里老人家隨手拎條馬扎出來聊天、甚至遛彎到護城河邊釣魚的人們……都少不了一件小馬扎的身影。
今天,研習君將為大家介紹兩款出自「蘇州榬木堂」的交杌實例,來一起研習交杌(馬扎)的前世今生……
榬木堂 軟席小交杌
材質 / 東非黑黃檀、桑蠶絲線、銅
尺寸 / 折疊 34.6*7*44cm 打開 34.5*30.5*30cm
榬木堂 上折式有踏床交杌
材質 / 東非黑黃檀、銅
尺寸 / 折疊 57*10*88cm 打開 57*56*49cm
交杌,也稱交纏或馬扎。“杌”,就是凳子的意思;交,形容其造型四足相交,如果再加上靠背,即為后世的交椅。
交杌最早源自東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棕繩聯接,原為上馬所用,世稱為馬扎。
交杌結構示意圖
以上兩例榬木堂的交杌可以說代表了明式交杌的全部特征——無踏床式、有踏床式、上折式。
無踏床式、有踏床式、上折式
無踏床式交杌尺寸較小,攜帶方便;有踏床式尺寸緊接杌凳,乘坐更為舒適;而上折式折疊后占地空間較前二者大,但是將座面由軟屜改為硬屜,避免了軟屜損壞而不得不更換的麻煩。
軟席小交杌 / 上折式有踏床交杌 / 蘇州 榬木堂
如果把低座時代除去不算,毫無懸念,交杌可以說是中國家具中出現的第一件高座制家具,是后來的交椅、圈椅、官帽椅等一切椅子的最初原型。
《后漢書》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這是關于“胡床”最早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胡床、繩床等家具在上流社會的廣為流行。
榬木堂 軟席小交杌 / 尺寸示意圖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里面「種桑、柘」部分也記述:“種柘十年,可以做......胡床(值百文)”
在北齊畫作《北齊校書圖》中可見士大夫驕傲地坐在“交杌”上的工作情景。
《北齊校書圖》中的折疊凳——胡床
我們作為熟悉的,應該是從小就吟誦在嘴邊的「床前明月光」。
對于“床”的釋義,后人有多種不同解釋,其中之一被解釋為“胡床”,類似馬扎,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凳面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
所以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指是“胡床”(即馬扎)。
2019年發掘的甘肅天祝岔山村吐谷渾墓葬出土的交杌實物,為唐武周時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交杌”實例
到宋代,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交杌”和一種我們國家本土的家具“憑幾”相融合,產生了一件至關重要的家具——交椅。
交椅在交杌的基礎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后明式家具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國家具的黃金時期。
榬木堂 軟席小交杌
明代之后的交杌,繼續保留著八根直材構成,杌面穿繩索或皮革條帶,但是在制作工藝上與之前已有也極大的發展。
在線腳裝飾、雕刻紋飾、以及金屬配件都給這件古老的家具增添了色彩,煥發出新的生機,稱為“明式”。
我們今天所舉蘇州榬木堂的兩例交杌即依照傳統明式家具工藝制就,木材選用東非黑黃檀(紫光檀),木質堅硬;
家具表面手工打磨至3000目,細膩富有光澤,觸感細潤舒適;做工線腳優雅,著地的兩根橫材,斷面近三角形打洼起線,抓地更穩固牢靠;
制作工藝采用全榫卯結構,開榫精密,嚴絲合縫,堅固耐用。
| 榬木堂交杌工藝流程 |
開料
刨料
打孔
刮磨
打磨(至3000目)
全部組件
組裝
座面桑蠶絲線編織
無踏床軟席款,其座面由桑蠶絲線手工編織而成,承襲古法;
有踏床款交杌,杌面不用織物造軟屜,而代之以兩扇可以折疊的、中間安有直欞的木框。木框中縫之下有支架,用銅環與木框聯結。
榬木堂 小交杌 / 軟席款
榬木堂 上折式交杌 / 硬面款
踏床鑲嵌銅制開光如意紋,中間飾方勝紋,踏床面板下牙條鎪出壺門式輪廓,婉轉流暢。四杌足與構件交接處均包裹如意頭銅飾件,耐看穩固。
上折式交杌,當木框放平可以就坐時,支架恰好落實在杌腿相交處,使杌面得以保持平正,承荷重量。
榬木堂 上折式交杌 / 銅件
正因其結構如此,故交杌折疊時,杌面必須向上提折,和一般的交杌折疊時杌面軟屜向下折夾在杌腿之間,方向恰好相反。
這種交杌,折起后要比一般交杌高出一截,空間占得多些。但由于杌面為木制,比軟屜堅固耐用,不必數十年即須更換一次織物,有其可取之處。
此種交杌除正常作為“坐具”使用,由于其尺寸較大,亦可作為“承具”來使用,還可以創意地將其融入臥室,作為床尾凳使用。
交杌用作承具示意圖
交杌用做床尾凳示意圖
一件結構簡單的交杌,八根木棍,便是家具。由幾種工藝配合制成,取得了精工絢麗的效果,工料俱佳,匠人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