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世尊稱“三藏法師”。原名陳祎(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
為探究佛教分歧,玄奘法師于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又說元年)西出印度,在那爛陀寺學經。后游學印度各地,遍學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師攜梵本佛學經典回到長安,并于當年3月即在弘福寺開始佛經翻譯。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親自玄奘法師翻譯經文作序、皇太子(李治,后為唐高宗)作記,連同當時的徐敕,太子箋答、玄奘法師所譯心經,由弘福寺沙門懷仁歷經12年,在王羲之書跡與遺墨中集字而成,是稱《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簡稱《圣教序》。因碑首橫刻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現存西安碑林。碑高9.4尺,寬4.2尺。共30行,每行83至88字不等,共1900余字。碑文章法合理,境界平和,相映成趣;筆畫精致、輾轉、飄逸,渾然天成,酣暢淋漓,充分地展現了書圣王羲之的境界與品味,也彰顯了懷仁大和尚精湛的書法造詣。故此碑又被稱為《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