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作者:徐金星

1600多年前,發生在京師洛陽、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場大范圈、長時問的西晉末年戰亂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河洛文化也隨之南播.這種“南遷”,“南播”,以后又幾次發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這幾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

一、關于河洛地區

河洛地區是指黃河和洛水相交匯處的這—廣大地區,即古河南地,又稱河洛地。

司馬遷《史記·貸殖列傳》曰:“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關于古河南地,陳昌遠先生曾這樣表述:“它指黃河由河曲、渭河而東,中經砥柱之險,過孟津、洛河,流出大侄,開始散為滎播,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

關于河洛地區的具體范圈.朱紹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潁,北跨黃河而至晉南、濟源一帶地區。”②顯然這個范圈要大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洛陽平原或洛陽盆地,但洛陽平原無異是河洛地區的棱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為河洛文化圈,實際要超過河洛區域范圍,即應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2002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朱紹侯先生以及開封的沙旭升先生都談到,由開封禹王臺所存康熙所題“功存河洛”匾額可以說明,所謂河洛地區,向東應包括鄭州、開封在內。這個看法自然是正確的。

“河南”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時間卻要晚得多,它應該是始子漢代“河南郡”。戰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于河洛及周邊地區一帶置三川郡(以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故名),郡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約15公里.即漢魏洛陽故城):前206年,西漢高祖劉邦曾初都雒陽,后因婁敬、張良諫言遷都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雒陽,轄雒陽、河南(漢置縣,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盂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谷城(新安東)、鞏、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光武帝時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隋置有河南道、河南郡:唐置有河南道、河南府:宋置有河南府;元置有河南江北行省、河南路、河南府明置有河南布致使司、河南府;清置有河南省、河南府。以上這些稱“河南”的行政區劃,級別同或不同,其轄境范圍并不完全—致和重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也原指洛陽一帶。

中國”—詞,曾見于《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一也見于《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還有其它早期典籍等。但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出土文物可知,“中國”一詞。最早見于1965年陜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述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何尊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青銅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城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遣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也應該是后來河南省地區稱“中州”或“中原”的由來。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不但最早跨入文明時代,而且在以后的數千年里,長期是我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人所周知。迄今,在全田范圈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如長江下游江浙一帶的河姆渡文化、良諸文化,東北遼河漉域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多元論”或“滿天星斗說”。但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人類社會實現“突變”,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出現“國家”,卻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這一點乃是考古界、歷史界絕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

《史記·封禪書》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逸周書·度邑篇》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國語·周語上》又說:“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見河洛地區和夏王朝關系極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區。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村南發現、后又長期進行考古發掘的二里頭遺址,不少學者認定,這里就是“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鄂”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

這應是我國“七大古都”(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中最早誕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陽城。由夏以降.商、西周東周、東漢、三田魏、西晉、北奠、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均曾建都洛陽,故稱洛陽為“九都故都”(九表示多數)或“十三朝故都”。

在中田七大古都中。以洛陽建都最早、建都時問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頭夏都斟鄂被稱為“中華第一都”;沿洛河由東向西—線,在50公里以內,保存下來五座古代都城遺址(由東向西依次為:商都西亳、夏都斟鄂、漢魏放城、_隋唐東都城、東周王城),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僅見的。北魏洛陽城范圈約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俞偉超先生在論及北魏洛陽城規模時就曾指出“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見范圈量大的城市”。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治洛陽)“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東漢初年,全國人口兩千多萬,后增加至五千多萬),北魏洛陽有“十萬九千戶”,約60萬人口。凡此,在七大古都、9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洛陽應是當之無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有一種說法.要了解中國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國的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田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國的1000年可以到開封,要了解中國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田的5000年,只有到洛陽。這是很有道理的,這和司馬光的名句“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十分吻合。

還應提及的是,作為國都、京師、京畿之地,古代洛陽的范圈要比今日洛陽市大的多。盡管在不同時期洛陽的范圈大小不完全一樣,但一般說來。可以涵蓋整個河洛地區,即如前面已說到的東至滎陽、鄭州;西至華陰、潼關;南至臨汝;北至濟源、晉南。

前又提及,古代所稱“中國”,本指洛陽一帶:“河南”也原指以洛陽為核心的河洛地區及周邊一帶地方。嵩岳是駐洛帝王朝拜之地,武則天“登嵩岳封禪”,故改“嵩陽縣”為“登封縣”,并用“萬歲登封”年號;少林寺財是魏孝文帝為天竺僧跋陀所建。“洛、偃、鞏、盂、登”,古均屬洛陽。鞏義市即鞏縣,因其南依嵩岳,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故日“鞏”,本為洛水入河之地。

二、關于河洛文化

誕生、成長、發展繁榮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不同手任何一種地域文化,如山東的齊魯文化、河北的燕趙文化、山西的晉文化、陜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兩湖的荊楚文化、江浙的吳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田家文化、田都文化、統治文化,長期占據著主導和統率地位。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核心,它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更直觀、更準確地表述河洛文化這種獨特的、無可警代的歷史地位,筆者考慮。如將河洛文化改稱舅京洛文化”,似乎更為恰切(京洛即洛陽。班固《東都賦》云:“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大慈思寺三藏法師傳》云:玄奘“法師少離京洛……”)。

關于河洛文化的時限界定,不少研究者認為:上限始于裴李崗文化,以后一直延續到今天。

河洛文化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史前考古學文化。裴李崗文化是新古器時代早期偏晚的一種文化。

早在1959年,就在洛陽市偃師馬澗溝發現了屬于裴李崗文化遺存的石磨盤一套;以后,裴李崗文化遺址陸續在古洛陽范圍內的偃師、鞏縣、登封發現,再后來,在豫西地區又多次發現,這說明古洛陽地區是裴李崗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接下來的仰韶文化,以首先發現于河洛區域內的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區是它的中心區域。河洛地區又是河南龍山文化的中心地區。由裴李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河南龍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脈相承,至今大約延續了一萬年之久。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三皇(我們取燧人民、伏羲氏、神農氏一說)、五帝(我們取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說)都和河洛地區有直接或簡接連系。其中尤以伏羲、神農、黃帝、帝嚳等關系更為密切。如伏羲長期在河洛地區活動,受河圖以畫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為洛神;今新安縣青要山“實惟(黃)帝之密都”;帝嚳族生活于洛陽平原,帝嚳有四妃,生四子,分別為后稷(周先祖)、契(高先祖)、帝堯、帝摯等。

三是河圖洛書。《易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被譽為“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相傳伏羲氏時,有一匹龍馬從黃河浮出,背負“河圖”;大禹治水的時候,有一只神龜從洛河浮出,背負“洛書”。伏羲依“河圖”畫作八卦,就是后來《周易》一書的來源;大禹對洛書進行了闡釋,就是《尚書》中的《洪范》了。在后來的長時期里,人們對“河圖”、“洛書”作了種種推測、探索、解釋,它無異反映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而重大的作用。

今洛陽市孟津縣,原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圖河,全長約20公里,流過該縣朝陽鎮卦溝村、送莊鄉負圖村、白合鄉上河圖村、下河圖村,至會盟鎮雷河村附近注入黃河。古來相傳,“龍馬負圖”就在黃河、圖河交匯這一帶。今洛寧縣西長水村,立有二方古碑,東西并排,面南而立,西邊一方應為漢魏遺物,正面碑文,僅剩一“洛”字;東邊一方為清代所立,正面為“洛出書處”4個大字。古來相傳,“神龜貢書”即在此洛河段。

四是五大學說學派。儒家學說奠基于洛陽:有關古籍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制禮作樂”這一對中國社會、中國思想文化、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偉大工程,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

周公制禮作樂,不但對鞏固周王朝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周公在雒邑“制禮作樂”,開創了儒家學說的初基。正是因為周公封于魯、周公后人治理魯,故魯國成為保存西周典籍及文物制度最多、最豐富的國家,成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國,所謂“周禮盡在魯也”。后孔子生于魯國,向往周禮,故又有“孔子入周問禮”之事。就是說,孔子不但長期受周文化熏陶,還不遠千里到周王室學習。在此基礎上,孔子傾畢生精力,豐富、發展周公奠基的儒家學說,整理編訂《詩》、《書》、《禮》、《易》、《樂》等古代典籍,興辦教育,誨人不倦,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歷代儒家尊周公為“元圣”,河洛大地實儒學淵源之鄉。

道家學說淵源于洛陽:老子是公認的道家鼻祖,長期生活在洛陽,任職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負責管理周王室圖書典籍等。他生活的時代,社會動蕩,民心思變。他縱觀社會興衰治亂、世事禍福成敗,并融合多種思想觀點,創建出自己的學說,被稱作道家學說或道家學派。《道德經》五千言,又名《老子》,傳為老子所著。

老子時代的東周王都,即東周王城,文物工作者已經發現并進行了初步勘探。它位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近年發掘的“天子駕六”大型車馬坑,再一次證明周王城即為周天子所居之地,二千多年前,老子即應生活在周王城內。

佛家學說首傳于洛陽: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人們通常稱“永平求法”,即發生在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一次赴印度拜取佛法的活動。“永平求法”不但取回了佛經、佛像,迎來了中國佛教的兩位開山鼻祖——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而且還因此創建了“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早期佛經翻譯、佛教傳播和進行各種佛事活動的中心,而洛陽作為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的國都,給佛教在中國傳播、弘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到了北魏,洛陽已有佛寺1367所。

據考古勘測出的漢代洛陽雍門遺址位置推算,今日白馬寺,仍大體位于東漢白馬寺舊址之上。

玄學誕生、興盛在洛陽:至魏晉時期,一些人用唯心主義解釋天道自然,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學經義,以出身門第、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當時風氣。他們的學說稱為玄學,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向秀、郭象等。

理學創始于洛陽:北宋時,西京洛陽人程顥、程頤兄弟等,把“理”或“天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根本,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他們創立的哲學思想體系稱為“理學”,也稱“洛學”。

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學、玄學、理學這五大學說學派,對形成和決定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品格,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都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它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五是制度文化。有研究者稱:從大的方面來說,奴隸制的確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從小的方面來說,如均田制的推行、漕運制的確立等都和河洛地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六是名人文化。河洛地區曾涌現過燦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業績和貢獻,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七是民俗文化。河洛地區長期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的民風民俗、節目慶典、婚喪嫁娶、衣食住行、游戲娛樂,都會具有楷模表率作用,深遠地影響其他地區;同時他會吸取、容納各地的風俗時尚。

八是姓氏文化。有研究者統計,在當今的120個大姓中,全部或部分源于河洛文化圈內(今河南省境)的97個,占80%以上。而97個姓中的大部分又源于河洛地區。

九是文物典籍及其他。洛陽歷史上曾產生了許多重大的科學文化成就,留下眾多光輝燦爛的文物、典籍,成為我們民族和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如史學、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科學技術、醫藥、建筑、園林等。以上這些,都是植根于河洛地區的河洛文化。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著重介紹了精神、思想層面的內容,近些年來,也有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物質層面的內容。

河洛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和其它地域文化(如山東齊魯文化、河北燕趙文化、山西晉文化、陜西秦文化、兩湖楚文化等)是什么關系呢?或者說,如何給河洛文化定位昵?學術界大體有如下一些看法: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母體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核心,它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央文化、都城文化、國家文化;河流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河洛文化是狹義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圈涵蓋了今日河南省全境。

較之其它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具有明顯的先導性、正統性、開放性、‘兼容性、穩定性等等特征(或特點)。

應該指出的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甚至希臘、羅馬,原來的民族、原來的文化,統統被征服了、中斷了、消失了,只有中國文明、中華文化,從古到今,一脈相承,連綿不絕,流傳至今。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在考察這一歷史文化現象時,我們注意到自古以來洛陽為“天下之中"這一觀念,注意到河洛文化獨具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這種“以洛陽為中心”的觀念,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對中華民族、對我們國家實在是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文章稱:江ze民同志曾在一次會議上講到河洛文化。毫無疑問,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對實現祖國統一,對振興中華、創建和和諧社會,尤其對我們洛陽市的發展進步,都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之源

“君從哪里來?來自黃河邊。”如前所述,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不僅如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河洛文化對其它地域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

曹奠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故事,廢魏自立,建立西晉,是為罾武帝。下傳惠帝、懷帝、愍帝,凡四帝,52年,建都洛陽。

早在西晉武帝時,欲接受曹魏一代“本根無所庇萌,遂乃三葉而亡”的教訓,出于監督異姓功臣及吳、蜀地方勢力的需要,曾大封宗室27人為王,并充許封田置軍(大田5000人,次國3000人,小國1500人)。武帝駕崩后,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毫帝。惠帝無能,皇后賈南風擅權。從此為爭奪西晉皇室最高權力,以都城洛陽為中心,主要在河洛及中原大地,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成都王司馬顥、河間王司馬頤、長沙王司馬義、東海王司馬越,展開了長達16年的大混戰。這場導致一昭陽興廢,有甚奕棋,乘輿幽縶,更同菱里,胡羯陵侮,宗廟丘墟”的“八王之亂”,使數十萬人喪生,給社會經濟、文化帶來了巨大破壞。如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同,司馬穎、司馬倫等混戰,死者近十萬人;永興元年(304年)司馬顳部將張方攻入洛陽,燒殺搶掠,死者以萬計。混戰過程中,洛陽13歲以上男子全部被近服役,米價貴到一石萬錢,許多人饑餓而死。接下來是“永嘉之亂”。永嘉二年(308年),王彌擊敗晉軍子伊水之北。兵逼洛陽城下,西晉朝廷急令關閉洛陽城門。永嘉五年(311年),王彌等攻下洛陽,縱兵燒殺搶掠。洛陽為之城空,316年,劉曜攻下長安,俘晉愍帝,次年.愍帝被殺,西晉亡柞。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給洛陽、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極大災難,廣大漢人難以生存下去,紛紛南遷,形成我田歷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浪潮,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關于此次南遷人數。《中國史綱要》說:到達長江流域的至少有70萬人,另有20萬人沒有到達長江。聚居在今山東境內。《晉永嘉亂后之民族遷徒》一文稱,從永嘉之亂到拓跋燾攻宋,北方人口南遷將近百萬。為了安置這大批的南遷漢人,東晉時在長江—帶設置了不少僑州、僑郡和僑縣,如南徐州、南豫州等。僑人不入當地戶籍,官吏均為北方士族。其后,唐代安史之亂、唐末及五代、宋室南遷、南宋滅亡之時,黃河流域均有大批漢人南遷,“其中絕大多數是河洛人、中原人。”

繁榮發達的漢魏晉、隋唐宋文化,富庶美麗的河洛及中原大地,繁榮熱鬧的京都洛陽、開封。都會在南遷漢人、客家人的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成為他們世代相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白頭宮女在,閑話說玄宗”。洛陽城、開封城.河洛大地,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是他們永遠道不完、表不盡的談資,那情景遠遠超過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正是這些南遷漢人、客家先祖帶來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長江流域等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這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河洛文化.不但是南遷漢人、客家先祖、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財富,而且也通過他們得到了最廣泛、最深入的傳播,極大的擴大了河洛文化的影響。客家文化的精神、精華,客家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都是和河洛文化一脈相承的。

唐代詩人張籍《永嘉行》詩云:
黃頭鮮卑入洛陽,
胡兒執戟升明堂;
晉家天子作降虜,
公月奔走如牛羊,
紫陽旌幡暗相觸,
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
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諸侯自顧土,
無人領兵來護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晉語。

這首詩淋囊酣暢地描繪了晉末戰亂、胡人入侵和中原漢人南遷,至今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據有關資料說,目前生活在我國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有將近一億之眾。幾乎趕止英、法兩國人口的總和,這真是一個驕人的數字!以致形成了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華人,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壯觀局面。而且其中不乏政壇揆要、企業大腕、文化泰斗!“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客家人公認。根在河洛一,閩南話也叫“河洛話”,遷臺的客家人自稱“河洛人”、“河洛郎”,臺灣演出“歌仔戲”,橫額上書“河洛大舞臺”,客家人的姓氏、堂號、民風民俗、節日慶典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們對中原、河洛、洛陽、開封有極為深厚的感情,先祖故鄉的發展、振興和騰飛,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客家文化
洛陽橋情結
中華民俗---客家文化
追尋客家的人文精神!客系何來,家鄉哪處?
洛陽千年“客家文化”,牽掛億萬“河洛郎”
第680篇《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兼議客家文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林甸县| 营口市| 浠水县| 盐山县| 江口县| 西峡县| 安吉县| 双城市| 广昌县| 额敏县| 丹凤县| 诸城市| 青河县| 石楼县| 凌云县| 怀来县| 江北区| 三都| 忻城县| 万荣县| 阳东县| 凤山市| 聂荣县| 广宗县| 增城市| 屯门区| 孝昌县| 墨脱县| 昌黎县| 浦城县| 泸溪县| 千阳县| 宿迁市| 光山县| 宣威市| 承德县| 达日县| 舒城县| 龙山县|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