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千古奇書,它是六經之首、群藝之原、陰陽學說的大本營。
為什么此書要名之日“周易”?有人說“周”是“周匝”的意思;有人說是“周族”“周代”的意思。至于“易”,有人認為是晰蝎的簡化,有人認為是日月為易,有人認為是簡易、變易、不易之義。
《周易》的作者,歷來有“易更三圣”之說: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有人認為《周易》是殷亡后遺民所作,有人認為是楚人纖臂子弓作,有人認為出自掌卜笙之官。實際上,《周易》非一人一時之作,它是上古無名氏巫士在長期的實踐中以積累的形式創造的。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
先哲以《連山》、《歸藏》、《易經》為“三易”,前兩部早就失傳了。《易經》是《周易》的經文部分,它是具有宗教哲學意義的簽書,文字簡古難讀,內容東鱗西爪。
《易經》記載了六十四卦,每卦六丈,乾卦另有用九艾,坤卦另有用六丈,故共有三百八十六艾。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辭,如“墓,乾,元亨利貞”。每丈列有丈題、丈辭,如“初九,潛龍勿用”。卦辭和爻辭共有450條4900多字。
《易傳》是解釋《易經》的,故稱《十翼》,“翼”是輔翼“經”的意思。《十翼》本來獨行于世,后來才與《易經》合并為《周易》行世。《十翼》有7種10篇,分別是:
《系辭》上下篇,通論《易經》的經義、功用和筮法。
《彖傳》上下篇,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辭。
《彖傳》上下篇,解釋卦象。
《文言》一篇,解釋乾坤。
《說卦》一篇,解釋八卦所象事物。
《序卦》一篇,解釋六十四卦順序排列關系。
《雜卦》一篇,解釋六十四卦卦義。
孔子及其弟子都熱中于研習《周易》,《周易》到漢代成為一門顯學。當時官方重視,出現了不少治易大師,出現象數派和易理派。從此,《周易》經久不衰。
《周易》對陰陽學說闡述得很充分。八卦的基本符號是陽丈—和陰泛一。陰陽是對立統一的普遍法則,貫穿于萬事萬物,如天地、尊卑、動靜、剛柔、君臣、生死都可以用陰陽加以解釋。陰陽學說是樸素的哲學思想,它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起著指導性的主干作用。我國古代的醫學、天文歷法、民俗,無不與陰陽學說有關,陰陽學說的本源就是《周易》。
歷代研究《周易》的學者和成果不勝枚舉。《子夏易傳》是孔子以后,我們所能得見的最早的一部注易書籍。此外,漢代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魏王弼的《易注》、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李鼎柞的《周易集解》、宋程頤的《易傳》、朱熹的《周易本義》、邵雍的《皇極經世》都是具有重要影響的治易著作。
20世紀以來,問世的《周易》版本尤多,查閱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