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董仲舒,河北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廣川鎮)人,約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一生主要活動時間在漢景帝和漢武帝在位之際。董仲舒在青少年時代就以好學不倦聞名,且為人廉潔正直,以學《春秋》聞名。漢景帝時為“春秋公羊學”博士。以教授弟子為業,并刻苦研究學問,史稱“三年不窺園”。
  《春秋》為孔子所著,是儒家經典之一。《春秋公羊傳》乃解釋《春秋》的著作,并形成一個學派。《公羊傳》以闡發義理著稱,大一統思想就是《公羊傳》首先提出來的。《春秋》開篇首書“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子傳曰:“何言王正月,大一統也。”為什么說王正月為大一統呢?何休注曰:“統者,總系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政教之始。政,莫大于正始。”徐彥進一步解釋說:“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在孔子所著《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的含義基本上屬歷法上的,有統一歷法的意思。經過公羊子的闡發、何休的注釋、徐彥的確認,變為政治上的統一。董仲舒用具有唯心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春秋公羊傳》,創造了今文經學。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無上的。“天者群物之主也,萬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天命》),并認為人與天是合一的,相通的。他還提出“道”是“天地之常經”,是自然社會變化的規律,是社會的根本法則,是永存不變的。他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對于大一統,董仲舒直接了當地說:“統正,其余皆正”(《三代改制質文》)。所以王者受命改制莫不正本而慎始。王者受命,即受之天命,受之天命即所謂統正。這樣,大一統思想就把天命、王權、政令統一、國家統一結合起來,形成后代的正統觀念,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至為重要。
  漢武帝時,大舉天下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應召,以賢良對策取得第一名,并被漢武帝封為江都相,輔助其兄易王劉非。這時董仲舒得到漢武帝的重視,他在對策中向漢武帝闡述以《春秋》正統王道的思想:
  “臣謹按《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爾”。這段話意思是要求皇帝秉承天意,以王道治理天下,這樣人順王意,王順天意,天人合一,成為王道的起點。
  接著,董仲舒又對王道的前景進行描繪:
  “臣謹按《春秋》謂一元之義,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正四方,遠近莫敢不一于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在這里,董仲舒向漢武帝描述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施行德政,建立王道樂土的美好前景,一個統一、繁榮、富強的中國藍圖呈現在漢武帝面前。而建立這樣一個國家的前題就是大一統,董仲舒說: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故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按照董仲舒的見解,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就要先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中國要避免分裂,遠離動亂,首先要樹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統一的民族文化,這樣整個國家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夠實現正統王道。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強調國家統一和建立和諧社會秩序構思。后人就把他的“統正,其余皆正”歸納為正統,正統成為大一統的別名。歐陽修首著《正統論》,在解釋《公羊傳》中“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統”時說:“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蘇軾也著《后正統論》,說:“正統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耳”。古人國家觀念即為天下。天下之中有國,國之中有家。“國”是指分封的諸侯國,不是指主權獨立的國家。天下才是具有統一主權的國家,天下的共主是天子,居于“中國”(義為中央之國),四周則是作為“屏藩”的封國諸侯。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被后人更多地理解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他的名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量。歷史以來,每經歷一次分裂和戰亂,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人民都渴望統一和平。因此,歷史上統一國家政權的建立,都是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實現,內含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力量。因此,追求大一統的理想境界,自古以來被視為正統觀念,成為中華民族最高原則和目標。保衛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維護社會的穩定,成為國民的最大義務,即所謂的民族大義。
  梁啟超在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祖國統一、領土完整的關系時指出:“元代享國之所以促,在于其始終不肯與中國文化同化;而清朝之所以久,則在于其有改圖之行,似可屬于逆取而順守之者故也。然卒因其根基不正所造成的痼疾,使近代中國備受欺凌,喪權辱國,積貧積弱,清政權與有責焉,豈可倭過于傳統文化!”梁啟超很好地說明正統觀念只是從思想上維護國家的統一,而真正要達到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一個強大的政權和先進的政治是必不可少的。
  董仲舒提出實行王道作為大一統的政治基礎,也包含大一統思想在強調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同時,反對侵略,反對戰爭。這一思想奠定中國歷代政府睦鄰敦邦外交政策的基礎,使中國歷代王朝能與周邊國家始終保持友好相處,共同發展的外交關系。中國的疆域,從來不是靠武力擴充得來的,而是依靠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所形成的,這種因傳統文化而形成的領土完整,是政治集團無法改變的,任何分裂主權國家的圖謀,只能說明他是中華民族的敗類。
  在面臨海峽兩岸關系的重要時刻,我們再次研究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無疑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縱觀歷史,政治上的分立,都是暫時的,終究要歸于統一,這是中華民族文化所決定的。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人民更是同根相連,血脈與共。由于政治觀念的不同,分裂割據現象時有發生,但歷史以來,割據從來只是治權的分離,而國家則不允許分裂。鄭成功收復臺灣,其理由是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不許外人侵占,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英雄。如今中國大陸領導人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的方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深得中國人民贊同。對于國家領土的完整,每個國民均負有神圣的職責,若臺灣當局宣布獨立,中國政府豈能坐視不理,落得千古罵名。因此,我們奉勸臺灣當局,重溫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粹,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迅速回到一個中國的前題之下,認真探討祖國統一問題,使國家早日統一。歷史經驗將再次證明,國家的統一與人民的幸福緊密相連,董仲舒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提出并一再得到歷史的驗證,我們不希望看到臺灣當局成為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一統”與“大統一”不能混為一談
大一統和天人感應,漢代思想對祭祀文化的影響剖析
“大一統”思想發微  作者:劉文劍
儒學一統江湖的元勛--董仲舒
儒學——兩千年大一統的凝合劑1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對后世的影響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开化县| 迁安市| 葵青区| 玛多县| 嘉定区| 益阳市| 合川市| 青海省| 民和| 潞城市| 凤山县| 玛纳斯县| 松溪县| 宣化县| 德惠市| 灌南县| 万载县| 巨野县| 郧西县| 广东省| 泉州市| 麻城市| 仁寿县| 沅陵县| 罗源县| 绥芬河市| 彭泽县| 黄浦区| 墨玉县| 咸阳市| 天等县| 诏安县| 普陀区| 修文县| 泰安市| 抚松县| 托里县| 汝城县| 英吉沙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