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5月
25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在江西省、撫州專區、樂安縣三級政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江西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張文彬局長參觀后興致勃勃揮毫題寫了“中華第一村”五個大字,全面概括了流坑村的文化品位、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及文物價值。流坑村何以引起國家文物局局長如此高度重視,這與流坑古村的意外發現,以及各級政府領導關心及文物專家考證分不開的。
(一)流坑古村歷千年而不朽
流坑村位于江西樂安縣西南部山區間一塊盆地之間,抱水環山、沃土桑田,猶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據史記載:唐代之前此地還是一塊野獸出沒、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武則天延載元年
(694年
),曾有道士來此修練,終成正果騰云而去,流坑被仙道紫氣環蓋數日方散,故而得名“云蓋鄉”,后更名為“流坑”。五代南唐
(937-975年
)時期,江西宜黃縣董合舉家徙居于此,拓荒營宅始有人煙。董氏家族經數世農耕家業漸繁,至董合之孫董文廣捐資興學,始開董氏文風。據史記載:自宋至清,流坑村興建書院
28所,中狀元
2名
(文、武狀元各一
)、中進士
44名、賜進士
20名、中舉者多達
200余人,董氏一族幾無文盲。元代名儒吳澄道:“宋三百年間,一家一族儒官之盛樂、曾、王、蔡、晏五姓為首,爵位之崇王、曾、晏最,王、樂次之,樂安云蓋鄉之董姓計其科名多于曾、蔡與晏;校其爵位亦在樂、蔡之上……通撫之六族而論仕宦之眾莫于倫。”董氏果依吳言,科舉、蔭恩入仕者多達
300余人,其中官爵顯赫者有兩宰相、六尚書。至此地處偏僻的流坑村不在沉寂,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天下名士竟相至流坑游覽留學,宋丞相文天祥就曾畢業于流坑村書院,宋大儒朱熹曾為流坑村題寫“狀元樓”匾額,流坑村董氏至今仍保留的歷代名人題字、題匾多達
400余幅(塊),其中最著名的有劉繹、聶豹、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真跡。由于流坑董氏門第顯赫,村中進士第、大夫第皆深宅高阜、氣宇軒轅,世譽其為“江右第一村”。
1997年湯圣攝于流坑村前
元世祖至正
13年(
1276年),元兵進圍宋都臨安(浙江杭州),流坑村董氏響應宋宰相文天祥號召舉兵勤王;董氏兵敗,流坑村遭元兵血洗,古建盡毀。有元一代董氏堅貞節操,無人入仕,家道致此衰敗。明時,流坑董氏復振,精英輩出,南京刑部郎中董燧為重振流坑村昔日雄風,親自主持設計了一座規劃完整的新流坑村。新村依烏江而建,沿河設有七個碼頭,可供商船停泊;村中卵石鋪路,南北為一條主干寬街,東西有
7條窄巷,形成橫七豎一的棋盤格局;七條支巷直通碼頭,下設排水渠,徹底解決了村中排澇清淤問題。同時,董氏還在沿江碼頭上修建了七座二層閣樓,并以高墻連之,如同一座城堡。董氏在村中依支脈分片建房,每支族修一座祠堂,全村多達
70余座分祠,并合建一座總祠,供全族祭拜。董氏承傳了中國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巫舞活化石“儺舞”,千年來盛演不衰,為解決家族觀儺表演,村中修建了三座各可容納千人的大戲院,至今仍有一座戲院保存完好;每至民俗節日,村民即頭戴迎神道具,手舞鋼鞭,在戲臺上翻云覆雨,將喜慶節日推向高潮。董氏在流坑村外依山修建了
8座廟宇宮觀,神殿內眾神侍列、燈油不息、香火繁盛;每至社火祭日,各方香客蜂擁而至,鼎盛時期不亞于道家圣地“龍虎山”。董氏為了獎掖先進、激勵后進,在流坑村中修建了狀元樓、五桂坊等
26座紀念性樓坊,由此透出董氏家族的文化氛圍。而村中因筑城取土所留下的大坑被改造為蓄水池,稱之為“龍湖”;董氏在湖邊插柳、池中放鴨,頗有幾番雅致。
清初,東北滿族出兵統一中國,董氏再次守節不仕,全村除一位百歲老翁被朝廷恩賜進士外,讀書人多拒絕參加科舉。董氏為了生存轉而經商,有清一代全村僅大木閥商就多達百余人,至使其族富冠都邑,所擁有之山林多達
70余萬畝,族山多達
384嶺,鄰近數縣多有其族良田,流坑村亦成為“萬家之市”,董氏由此成為江右商幫旗手。
民國
14年(
1925年),直系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派其部一個團駐守流坑,該團團長依仗權勢想要霸占董氏一位青年姑娘。董氏不堪受辱舉族造反,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該團長為懲罰董氏宗族放火燒毀董氏總祠,董氏姑娘亦被該團團長奪走。秋收起義后,毛澤東、朱德率領工農紅軍在江西井岡山地區建立了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流坑村亦屬于革命根據地所轄區域,中央蘇維埃主席毛澤東曾親自來過流坑村,并在此下榻,其所居住過的房屋至今完好無損,其屋頂部藻井堪稱藝術之花。
1949年
4月,解放軍發動的渡江戰役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江西各地相繼解放,流坑村派出代表與解放軍談判,使其村獲得和平解放,村中文物古建全部完好保護下來。文革時期,由于董氏家族文物保護意識非常強,族中青壯年自動組織起來維護村中秩序,使造反派和紅衛兵均未敢進村騷撓;因而使這座千年古村被完整保護下來,成為中國古建史上一顆燦爛明珠。
(二)石破天驚有朋自遠方來
新中國成立后,流坑村被劃規樂安縣牛田鎮管轄,因樂安縣是革命老區,又是革命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黃公略等戰斗過的地方,而鄧小平曾被下放于此,王稼祥亦在此被炸傷,所以樂安縣以革命歷史文物占全國第一而聞名。由于受時代觀念所限,當地政府僅對當地革命歷史文物采取了保護措施,而代表封資修的流坑村古建文物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漸漸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1989年,時任中共樂安縣委宣傳部部長的孫玉英女士將流坑古村情況匯報給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周鑾書,立即引起周部長高度重視。同年
8月,周鑾書部長親自赴流坑村進行實地考察,只見流坑古村古貌依舊,文物種類繁多,全村
500余棟建筑中竟有
309棟為明清古建,其中有
239棟民宅、
26座樓坊、
32座祠堂、
8座殿宇、
l座戲院、
2座古墓、
l座書院均保存完好;而古建匾額、楹聯、雕刻、浮雕等藝術品皆出自歷代名師之手,藝術精湛為世所罕見。周鑾書部長立即邀請江西省博物館館長彭適凡先生到流坑村考察。
1990年冬,江西省文物專家詹開遜等
5位專家對流坑村進行了全面考察及文物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流坑古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1996年
3月,周鑾書部長在廬山召開的全國文物會議上結織了中國古建文物泰斗羅哲文教授,并邀清國家文物局專家來流坑考察。
11月
3日,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教授及文物專家鄭孝燮、鮑世行和《中國文物報》記者劉煒等應邀赴流坑村進行了三天考察。羅哲文教授認為:“流坑古村保存完好,文物豐富,記載周祥,大都有年代可考;村落和建筑有自己的特色,而流坑村保留下來的明代《董氏族譜》極有價值;許多文物須進行搶救、登記、鑒定,這座古村應充分保護、宣傳、研究和利用。”參觀之余,羅哲文教授欣然揮毫寫了一幅對聯曰:“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曾經是冠帶滿京華,文章甲天下;喜今朝,六中全會好,盼指日人文重崛起,再度領風騷。”橫批為“流坑振興”。鄭孝燮專家觀后道:“流坑古村不到
4平方公里,但其內涵豐富,在全國亦屬比較大的,可與陜西韓城黨家村媲美。這個古村落毫無疑問應該很好地保護,應該給它一個適合它的身份證,我個人認為可以考慮申報為國家級。”鮑世行專家觀后亦道:“流坑是個國寶,歷史上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董文廣,他在宋代搞了精神文明建設;其次是董燧,他在明代搞了個物質文明建設,為流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國家文物局專家對流坑的考察,立即引起新聞單位高度重視;《光明日報》在頭版發表了獨家新聞“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一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閱讀后,于
11月
19日批示給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曰:“此事如實,應責江西文物局盡快制定條例,保護起來,并搞規劃,給予支持保護。”
11月
22日,張文彬局長批示:“印發領導批示,請張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同志責成文物一處調查核實,如情況屬實,請按鐵映同志批示,責成江西文物局制定條例和保護方案,給予支持。”
1997年
3月,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李鐵映同志專門聽取了撫州專區主管文化的副專員周琪女士的匯報,并肯定了各級政府在流坑文物保護工作中所作出的成績。根據中央首長指示精神,撫州文化局劉輝祥局長立即將專家講話整理成文轉發給由撫州文化局所領導的“臨川大文化協會”,希望臨川大文化協會在京組織一次研討會。
1997年
3月
9日,我在北京長白山酒家主持召開了“樂安流坑研討會”,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與江西撫州專署文化局、中共樂安縣委、中國農工黨黨史辦、團中央中國青年音像出版社、北京大學社會系、北京古建園林設計院、臨川大文化協會的專家學者沈廷杲、湯錦程、鄧中和、姜天麟、沈寬、袁曉華及劉輝祥、銀光燦、顧波等出席了會議,大家各抒己見,為流坑開發、建設獻計獻策,使研討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湯圣懷抱流坑保留下來的開道牌陷入思古之中
1997年
4月
16日,我應撫州文化局劉輝祥局長和中共樂安縣委副書記銀光燦之邀冒雨赴江西樂安縣流坑村進行考察,在閱覽《董氏宗譜》時與前來視察的江西省黃懋恒副省長邂逅相遇,我向她建議將這部明代編撰的《董氏宗譜》保護起來,不能隨意供人翻閱,以免受到損壞。黃副省長非常謙虛地向我咨詢文物保護方法,我向她介紹了珂羅版復制技術,建議用珂羅版技術將村中的古代名人題字、書畫、《董氏宗譜》進行復制保護。我們陪同黃副省長在村中古老的劇場中觀看了村民“儺舞”表演,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儺舞表演的內容,但它卻是東方原始巫舞的活化石,能保存至今卻是一個奇跡。
考察結束后,中共樂安縣委李秋生書記、銀光燦副書記在縣委招待所為我們洗塵接風,李秋生書記在北京中央黨校學習時與我相識,所以老友重逢更加歡快輕松。李秋生書記將我帶到他的辦公室懷著非常沉重心情對我說:“湯會長,說心里話,流坑開發是件好事,但我們縣比較窮,來一個領導、專家,我們就要派車、派人,還要招待,賠不起啊!”從李秋生書記的話中,我深深體會到他的愛民、愛鄉之舉。自從流坑村被發現以來,各級領導、專家趨之若鶩,縣委、縣政府不但要派車、派人陪同,還要撥出巨額招待費,這不但在經濟上給縣委、縣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嚴重影響了縣委、縣政府日常工作安排。我建議李書記:盡快加速流坑旅游環境建設,一邊對外開放,一邊考察、一邊引資,通過旅游經濟效益來減輕縣委、縣政府、流坑村的經濟壓力。考察結束后,我向撫州文化局、樂安縣縣委建議:加強對流坑村的環境治理和投資環境建設;同時,加強文物保護。
回京后,我立即組織對流坑村進行文化宣傳,并親自撰文在《地理知識雜志》、《文物天地雜志》、《中國環境報》、《中國輕工報》、《中國測繪報》、《中國建設報》、《團結報》、《中國文物通訊》、《東方龍》等多家報刊上發動宣傳攻勢,將流坑古村宣傳的海內外皆知。中共樂安縣縣委銀光燦副書記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其將流坑古村文物古建拍成一套宣傳片,洗印好裝訂成冊,分送給各位首長和專家,這本影集圖文并茂,使觀者無不為之動情,紛紛赴流坑村旅游參觀,使流坑村再次沸騰,最高接待日競多達
300余人次。日本旅行社亦跨海而來,將流坑古村作為其旅行社重點旅游項目。
5月
25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在南昌開會期間,其聽取了樂安縣流坑文物領導小組副組長銀光燦的匯報,并指示說:“流坑的事情我知道,中央領導也知道,并作了指示。最近國家文物局就流坑古文化的保護專門下發了一個文件,流坑的事要分期辦,先省里,再報國家;縣里要盡快制定政策法規、條例,尤其要注意提高群眾的保護意識。在具體的保護工作中,要注意保持原貌,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古樸,這才有價值、有吸引力。”張文彬局長又在省地市縣各級領導陪同下參觀了流坑古村,臨別揮毫題寫了“中華第一村”五個大字,全面慨括了流坑村的文化品位、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在全國各自然村中的領先地位。
(三)功成名就立正果奪金牌
1997年
11月,在國家文物局政策指導下,江西省文化廳、文物局、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撫州文化局、樂安縣文化局對流坑古村文物保護、文物鑒定作了重多工作調查后,江西省文物局正式批準“流坑村”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制定了針對流坑村的文保政策、法規和條例,并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爭取流坑村早日獲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審批,我陪同撫州文化局劉輝祥局長、中共樂安縣委銀光燦副書記拜訪了我會會長羅哲文教授。我建議聘請羅哲文教授為文物顧問,銀光燦副書記當即表示同意,其代表樂安縣流坑文物保護小組邀請羅哲文教授和我為“流坑文物保護小組”顧問。
退居二線的周鑾書部長人老心不老,其組織了大批專家考證了流坑村董氏家族的歷史,以及流坑村古建年代及規模,并將流坑村保存的文物古跡進行分類,編撰了一部《千古一村》,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下正式出版發行。江西省電視臺繼其后,組織人力、物力拍攝了電視紀錄片《依舊好流坑》上、下集,采用紀實寫法,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流坑的古村風貌。
1998年元旦,《依舊好流坑》正式播出,全國幾十家省、市、自治區電視臺竟相轉播,霎時引起國內外轟動。流坑千年古村為家鄉贏得了榮譽,并獲得全國幾項文物指標第一名,為江西棒回了金牌。為了使流坑古村為樂安縣旅游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樂安縣委、縣政府撥出巨款修建了一條由樂安縣城至流坑村的公路,預計
1998年底可竣工通車。
1998年
2月
2日,江西省省長舒圣佑在撫州行署專員徐俊如等區縣領導陪同下冒著大雨專程到流坑村實地考察,舒圣佑省長棄車踏泥對村中文物古跡進行了認真細質考察后指出:“精神文明建設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流坑文化要保護、要開發,第一位是要發展生產、發展經濟,讓大家富裕起來。”并召開了《關于搶救保護樂安縣流坑村古文化遺產協調會議》。根據舒圣佑省長的指示及省協調會議精神,撫州行署召開了專員辦公會,制定了《關于搶救保護樂安縣流坑村古文化遺產項目目標管理方案》下發地、縣有關部門。撫州行署管理方案對流坑村
ll項改造、治理保護工程均作了妥善安排,責令各部門必須保證完成預定計劃及工程資金。為了支持流坑村修復和保護,國家文物局下撥規劃費
5萬元;江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下撥改水、改廁經費
5萬元;江西省建設廳下撥規劃費
2萬元;撫州地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下撥流坑改水、改廁費
O.
5萬元。
3月下旬,中共樂安縣委書記李秋生親自主持召開了《流坑古文化宣傳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成立經濟組、治理環境衛生組、治理龍湖組、治安執勤組和郵電通訊組
6個小組,并在李秋生書記及縣政協銀光燦主席親自率領下奔赴流坑村,幫助流坑村委會發展集體經濟、引導村民治富。在干部群眾的密切配合下,流坑村在烏江河畔荒州和烏江沿河種植了
10余畝毛竹及叢生竹;并從樂安縣城至流坑安裝了
92根電線桿,于
8月開通了流坑電話專線。同時在流坑村中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的廁所,將村中雞、豬圈舍移遷至流坑村外,整潔了村容,為旅游發展創造了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將流坑村列入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之中。
湯圣在流坑村村長家中做客
流坑村自被社會發現以來,受到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防范文物販子的破壞,流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專門成立了
10余人的護村隊,并抓獲打擊了一批慕名而來的文物販子,這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卻是一個奇跡,文物保護走到了文物開發之先。最后,我衷心祝愿流坑古村能為祖國爭光,為中華民族爭榮,為早日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世界文化遺產而努力。
本文發表于臨川大文化協會會刊《東方龍》1998年總第11期
注:2001年
9月
24日,我應邀出席撫州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大會宣布樂安流坑村已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六年當中,樂安流坑由發現到國寶,凝聚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常務理事湯錦程等專家學者多少心血。中共撫州市委書記羅筱玉在會議期間專門聽取了我對文化興市的看法,我建議弘揚臨川客家文化為撫州市文化龍頭,以此帶動全市文化建設發展。羅筱玉書記非常支持我的觀點,其代表市委、市政府說:“歡迎湯先生定期到家鄉來給家鄉干部講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