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盉(音禾)是一件春秋晚期的青銅酒器,1955年從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器物完好,通體銅綠,造型別致,風格獨特,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很特別的銅盉,蔡器中的精品。
盉,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如同現今的雞尾酒。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我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復,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春秋早期盉的形式基本承襲了西周形制的盉。到了春秋晚期,盉的形式變化較大,隨著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松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生活,這件龍首盉便是沖破舊制的代表作。
該盉為方形,鼓腹、曲尺圈足,高24.7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7.5厘米,重7.1公斤。蓋面正中置一小鈕,鏤空厚唇,口與圈足上下對稱,和諧統一。前置瞪眼張嘴的龍首流,龍頸(流)作兩度彎曲,胸、背附著扉牙,增添靈動魅力;后有鏤空獸形鋬,臥獸雄健回望,神氣活現。腹部兩側各置一環狀鈕,便于系索。整個器物造型新穎、裝飾活潑、鑄制考究、古樸典雅。
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在安徽省最重大發現要數蔡國的蔡侯墓出土的銅器群,計有123件,加上兵器、樂器、馬飾等共計557件,其中有銘文的銅器60余件。這批蔡侯墓出土的青銅器,統稱為“蔡器”。有趣的是這件蔡器當時并不叫作“龍首盉”,而是叫作“龍嘴壺”,為什么呢?原來由于這件器物造型別致,引起分歧。因為盉通常有三足,它沒有,而是圈足,樣子像壺;有人認為它是商周盉的改革,是一種異形盉。事也湊巧,后有一件戰國青銅器出土,樣子和“龍嘴壺”很相似,而且上面銘文中還有“盉”的字樣,故定名為“龍首盉”,可見無足有圈底的盉自古有之。這種春秋異形盉,流行于江淮地區西部的方國中,地方特色濃厚,是這一地區青銅文化的代表性酒器,屬“中國文物精華”,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