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6日 23:50 來源:《投資者報》實習記者 孟涵
如今世人對元青花的鐘愛,導致景德鎮元青花仿品銷量大升。景德鎮對仿制元青花的熱情也與日俱增,各種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斷問世,從而給元青花的鑒別增加了難度。
首先,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于含雜質多,胎里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制成,高嶺麻蒼土的特點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同時,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形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余,刀痕累累。
其次,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不僅細小,而且大小相同。
第三,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于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瓷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第四,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接口,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處可見泥漿擠壓出的痕跡。器內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
第五,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留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采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