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積食、外感,而最讓媽媽們頭疼的就是積食了。
家里長輩擔心孩子吃的不好,營養不夠,給孩子吃很多好吃的,卻往往忽視了食物與消化能力的不匹配。
再加上小孩子自己愛吃,經常一看到好吃的就停不下來,媽媽稍不注意就吃多了。
積食,簡單的講就是小孩子吃多了,特別是吃了一些本來就很難以消化的食物,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食物沒辦法消化掉,就堆積在胃腸里。
而積食分為兩個階段,最開始是積在胃。時間長了,就會積在脾的位置,干擾到脾的運化。
積食在胃,就是偶爾吃太多、太雜了,超出了胃的工作能力,工作不過來,只能把多余的、未能消化的食物堆積在那里。
表現在身體上,就會有口氣,食欲不振,甚至吐酸水等。 這其實是正常的,積滯也只是局部,調理起來也很簡單。
雖然小孩子的身體反應比較大,但只要幫忙把堆積在胃里的食物消化掉,身體就會自然恢復到舒坦的狀態。
最怕的就是小孩子經常性的積食,脾胃的負荷量過大,慢慢地脾就被傷掉了,調理起來就會更加麻煩。
這時候可能積滯的那個有形的食物已經不在了,但是傷害依舊在,當時引起的脾胃功能的損傷,一直都沒有得到好好的恢復。
即使給孩子吃得很清淡,但是還是舌苔厚膩,有積食的表現。就像是一個機器如果經常不保養,就會生銹,它的功能也下降了。
和大人相比,雖然小孩子的脾胃功能本來就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是它的消化能力其實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只是有它自己的生長節奏。
最怕的就是小孩子吃很多甜膩、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我們不顧他的身體特點,給他吃得太精細,營養太多。
孩子的脾胃在全負荷地忙碌過后,工作量仍然很大,就會很容易受傷。
就好像電腦一樣,打開一個文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打開一萬個文件,電腦就會很容易死機。
正是因為小孩子的脾胃有它自己生長的特點和節奏,它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是慢慢發育、長大的一個過程。
所以想要小朋友吃得好,不積食,睡得香,最根本的還是要根據小孩子的消化能力去喂養,不去傷害孩子的脾胃,要讓它慢慢的發育、長大。
每個孩子的消化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統一的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每天的身體狀況來判斷。
每天觀察小朋友的大便、睡眠、吃飯情況,以及身體其它的反應,只要沒什么異常,就說明小孩子的消化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如果哪天小朋友吃多了,發現開始有積食的征兆,不吃飯,嘴巴有些臭,大便不正常,肚子摸起來脹脹的,這時候媽媽們就可以及時干預。
一旦積食,還是要積在胃的時候消掉它。不要等到開始發燒、咳嗽了才去處理,久而久之會傷到脾的功能。
大山楂丸擅長清理胃積,主要適用于吃多、吃雜了,積食預防,或者積食剛剛發生,還沒有出現積食化熱的階段。
它的成分很簡單,山楂消肉積,麥芽、神曲消米面積,配合上蜂蜜成為丸劑,能消一切飲食積滯。
當媽媽發現小朋友開始有以下征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
這時因為積食剛剛發生,寶寶還沒有發燒、流鼻涕、咳嗽的情況,就可以吃一點大山楂丸來解決。
如果小朋友沒有吃的特別多、特別雜,只是感覺某一類的食物吃的有點多,媽媽們可以根據當天小朋友具體的進食情況,來選用其它的方法來調理:
另外,媽媽們也要注意清淡飲食,可以給寶寶吃一些細面條、稀飯、蘿卜、白菜之類的食物。
同時引導孩子做一些運動,帶著孩子玩游戲,奔跑,孩子和大人都愉悅,是消積第一良藥。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在積食的情況下,開始有了很多合并癥狀,而且還出現了積食化熱的情況,說明這時候脾胃的工作量已經超載了,沒有動力來運化食物。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忙把堆積在胃腸的食物消化掉,同時梳理升降氣機,讓負荷過重的脾胃慢慢恢復活力。
一般這種情況下,經常會用到的一味中成藥就是保和丸。
它的主要成分是焦山楂、炒神曲、制半夏、茯苓、陳皮、連翹、炒萊菔子。它在古方中的配伍方式如下:
其中山楂為君藥,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其是擅長消肉食油膩之積。
神曲消食健脾,尤其擅長食物開始腐化時的積滯;萊菔子下氣消食,擅長消谷面之積。他們倆一起搭配為臣藥,能幫助消一切飲食積滯。
考慮到飲食積滯,容易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胃氣升降失調,可能會出現嘔吐的情況,所以用半夏、陳皮來行氣化滯。
同時食積又容易生濕化熱,所以用茯苓來滲濕健脾,和中止瀉。還有一味連翹清熱而散結,這四味一起搭配為佐藥。
可以看出,保和丸里面用到的藥物藥性多為平和、偏溫,唯一一味連翹微寒,也只是用來預防積食局部的化熱。
但是如果小孩子積滯嚴重,持續高熱,幾天不解大便或者大便干燥,咳嗽嚴重 ,沒有減退,那么就要考慮用其它的方法了。(一般用到的中成藥是四磨湯,需要辯證使用,后續會為大家分享。),或者尋求醫生幫助。
有的媽媽說,我家孩子怎么總是積食,積食才消,過兩天又積食了。這種情況,往往是慢性的積食,多數是積在脾。
脾虛夾積的孩子,因為脾胃虛弱,中氣不運,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變成氣血,濡養機體,所以往往:
因為脾無力運化食物,但是身體吸收不到營養,于是又會發出求助信息,需要吃更多的東西。
所以很多小朋友特別能吃卻不吸收,就很容易腹瀉,聞嘴巴也是臭臭的,舌苔厚膩,積食的狀態反復出現。
如果是脾虛導致積食反復出現,那么不僅要“消”,而且要“補”了。而且不同程度,處理的方法也會不一樣。
如果是積滯重,脾胃不是很虛弱,那么主要是消食化積,同時兼顧到健脾助運。
如果是身體內的積滯輕,主要是脾胃很虛弱,那么主要是健脾助運,同時兼顧到消食化積,通過慢慢的健養,積滯自然也就沒有了。
一般健脾助運的食材,比如懷山藥、蓮子肉、茯苓、薏米、芡實等,這些日常的食材都可以使用,能在日常生活中溫和的健養脾胃。
而一般主消的藥食材為山楂、炒麥芽、雞內金等,和健養脾胃的食材搭配在一起,能夠消食化積,在補養脾胃的同時不用擔心產生積滯。
脾虛積食,是在生活中慢慢調養的一個過程。具體的調理方法,后面再與大家分享。
- END -
想和媽媽說的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情況,最重要的是遵循反饋式喂養的法則。每天觀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如果發現寶寶有異常,回想一下小朋友今天的日常情況。
我們做好觀察,不糾結,然后你會發現孩子就在這樣的護理中,慢慢好了起來,生病的次數越來越少,體質越來越好,慢慢你也可以淡定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