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慈禧太后八字詳批
??
文罡談命
2023-07-23
坤:乙未 丁亥 乙丑 丁亥 胎元:戊寅 立命:午宮
初四戊子 十四己丑 廿四庚寅 卅四辛卯 四四壬辰 五四癸巳 六四甲午 七四乙未
慈禧太后,即清孝欽太后。
林庚白先生曰:“八字純陰,兩亥夾丑,各拱子水貴人,而納音土金相生,尤載福之象。命宮坐午火長生,食神得祿,寒木向陽,皆屬特點。丑未沖開帝闕,兩亥為帝座,峙其左右,垂裳而治,于此可見了。孝欽為女中杰出之才,其英果有為,視金輪皇帝,殆無慚色,故不當以尋常婦女,倚賴夫子者例之,雖刑克無傷也。巳末戊戌年,沖動帝座,食神入墓,幸丑戌未刑開墓庫,故化兇為吉。庚子甲午,歲運相戰,故有拳匪之亂。乙運比肩,老憎生量,又戊申流年,戊寅戊申,沖破胎元,乙未乙丑之金,得丁亥之土,以資生扶,而丁亥之土,又以戊寅為之根,戊申沖之,宜其上賓矣。此格與宋李太后,頗相彷佛,然李后八字系乙亥、丁亥、乙巳、丁亥,火土丁生,非土金相生,且巳亥沖破帝座,故李后事業,遠不逮孝欽也。”
火土為用。慈禧造乙丁乙丁,如并蒂花開。傷官配印,才華橫溢,傷官雙頭克夫。可對比一民企副總造“己未 辛未 己亥 辛未”,該人才思敏捷,對工作認真負責,對下屬照顧、恩威并施,對上司往往不服,甚至直言抗上,不滿意退后還會破口大罵,脾氣大。但基本遵守土的誠信,說到辦到,有一定的包容心,不太記仇。
?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據其徽號簡稱為“慈禧”“慈禧太后”,又稱“西太后”“老佛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緒時期的實際統治者,前后掌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這個名稱只是她的一個徽號,不是她的名或者姓。徽號實際上是皇帝給她一種尊稱,這種尊稱都是褒義,沒有半點貶義。咸豐皇帝駕崩后,她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帝信奉佛法,清朝后宮有誦經的慣,“慈禧”大概取自“慈悲喜舍”。所以,后人就都叫她為慈禧太后。而慈禧真的名字卻是鮮為人知,在史料中也沒有怎么提及。
慈禧真正的名字叫做葉赫那拉·杏貞,是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慈禧還沒進宮的時候,大家都叫她杏兒。之所以慈禧的名字叫做葉赫那拉·杏貞,是因為她出生的時候,家里有幾棵杏樹,慈禧爺爺就把他取名為杏貞,其意思就是忠誠,貞潔。
1852年壬子,己丑大運,“食神生財,富貴自天排。”流年丁壬合、子丑合、桃花帶合。18歲入宮,賜號蘭貴人(一說懿貴人),癸丑年晉封懿嬪。
1856年丙辰,傷官年的22歲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母憑子貴,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當時,咸豐帝體弱多病,兼之當時的大清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起義,讓他心力憔悴。慈禧工于書法,于是咸豐帝時常口授并讓其代筆批閱奏章,并且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意見。自此她開始干預朝廷政事。
1860年庚申,大運庚寅。寅沖申,羊刃犯太歲。傷官見官。26歲。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隨咸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咸豐帝即將出逃時,慈禧極力諫阻,忤逆了咸豐帝的意旨。到達避暑山莊之后,肅順乘機勸說咸豐帝像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那樣殺掉慈禧。咸豐帝“濡需不忍”,沒有按他的意見辦。但是,慈禧已“聲勢大減,諸所鉆求,不敢輕諾”了。
1861年辛酉,大運庚寅。雙乙雙丁沖克辛,官星坐絕地,酉合入丑墓。27歲,咸豐帝駕崩。
兩乙并透,兩丁傷官,克夫并克所有官員。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之后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xīn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慈禧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癸酉,辛卯運,梟神奪食。同治帝18歲。兩宮太后卷簾歸政。
1875年甲寅1月12日,大運辛卯,40歲。官星辛金為皇帝(本是丁火食神為子),19歲的同治帝崩逝,擇其侄載湉tián繼咸豐大統,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至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光緒元年(1875乙亥年),慈禧采納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光緒四年(1878年丁丑)1月收復新疆;光緒七年(1881年辛巳),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辛巳4月8日,被丁亥沖克,大運壬辰。慈禧47歲。“東太后”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巳亥相沖,丁壬相克,腦溢血可信),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
1884年甲申,大運壬辰,申辰拱水,化掉申官。“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慈禧獨掌大權。
1889年己丑,大運癸巳。梟神奪食,比劫奪財。55歲歸政于光緒,退隱頤和園。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后,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1894年甲午,癸巳運沖克丁亥,丑午相穿,甲乙木劫財。甲午戰爭爆發。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慈禧被迫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1895年乙未,大運癸巳。61歲。巳亥沖,梟神奪食,比劫奪財。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臺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等等。
1898年戊戌,交甲午運。64歲發動戊戌政變,再度訓政。
1900年庚子8月14日,沖克甲午運,傷官見官。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1901年辛丑2月14日批準《議和大綱》,并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戊申,交大運乙未。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作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即11月15日,癸亥月甲戌日,慈禧在北京儀鸞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1908年戊申,由于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后,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