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詩句】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出處】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釋義1】吳國王宮已成廢墟,叢叢花草掩沒 了幽靜的小道,東晉文武個個骨朽,留 下來的只有堆堆墳丘。這是兩句吊古的 名句,現用來說明封建舊王朝被歷史埋 葬,永遠成為歷史陳跡的情形,和歷史 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氣勢。 吳宮: 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今南京), 造有王宮,這里指王宮遺址。晉代: 指 東晉。衣冠: 豪門貴族的衣著,這里指 豪門貴族。
【釋義2】游覽鳳凰山上的鳳凰臺,鳳凰早已飛去,只有長江依然奔流不 息。繁華的吳宮如今已埋入花草叢生的幽徑里,昔日東晉的風流人物, 也早已進入墳丘。詩人憑吊歷史古跡,借以表現憂國傷時之情感。
【全詩】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①鳳凰臺: 南北朝劉宋時所建。相傳宋元嘉十六年,有鳳凰翔集于此,因 筑臺稱鳳凰臺,山稱鳳凰山。舊址在南門(今中華門)內新橋西,今已不存。 此詩作于天寶年間,是李白被排擠離開長安后,南游金陵時所作,首聯以鳳 去臺空,寓生不逢時之嘆,中二聯寫景兼懷古,末聯慨奸邪當道,報國無門。 ②江: 指長江。③吳宮: 三國時吳國的宮苑。④晉代衣冠: 指東晉時的達 官貴人。丘: 墳墓。⑤三山: 在今南京市西,長江南岸,山有三峰相接。⑥ 白鷺洲: 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個沙洲,因有白鷺聚集而得名。此句言長江 被白鷺洲分割為兩道。后來江流改變,白鷺洲與陸地連接。⑦浮云蔽日: 暗示奸邪得勢,皇帝被邪惡勢力包圍,自己報國無門。語出陸賈《新語·慎 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賞析】
[1]詩人漫游吳越地區時,約在天寶五年。天寶十二年在宣州住了兩年。這期間,詩人曾多次到六朝故都金陵(今南京)游訪,寫了許多作品,《登金陵鳳凰臺》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宋·劉克莊《后村詩話》記:“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語,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鳳凰臺,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鳳凰山上,傳說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曾有三只鳳凰降落此山,乃建鳳凰臺。
[2]“吳宮”二句:三國時代孫權在金陵建筑宮殿,是歷史上第一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永嘉之亂后,建都于金陵,史稱東晉,是第二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衣冠,代指上層人士。二句寫吳國宮庭中的路徑已被叢生的花草所掩蓋,晉朝的上層人物早已埋在那些古老的土丘之下。昔日帝王將相的殿臺亭閣,只剩下雜草和荒丘,流露出歷史滄桑之感。
[3]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以有三峰而得名。長江自西南流來,三山當其沖要。半落青天外:形容山之高。一水,一本作“二水”,指長江。白鷺洲:原址在南京城西長江中,江水到此左右分流,故曰“中分”。后來江道北移,此洲與南岸相連,舊景不復存在。今南京南城的白鷺洲,本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所建花園,與李白詩中的白鷺洲不是一個地方。
[4]“總為”二句:《古詩十九首》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句,古人常以“日”比喻君主,以浮云蔽日比喻小人蒙蔽君主。長安,唐王朝的京都,二句感慨明顯。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評析這首詩說:“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此詩以鳳凰臺為名,不過起兩句,已盡之矣,下六句乃登臺觀望之景也。三四懷古人不見,五六七八詠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見,登臺而望,所感深也。”全詩八句合律句,而且對仗工穩,但兩聯失粘,所以和崔顥《黃鶴樓》詩一樣,它也是古風式的律詩。李白很少寫嚴格的律詩。
【鑒賞】
這首律詩作于何年,已不可考。據其意境看來,當寫于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漫游金陵之時。
首聯所言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江南通志》載:“ (南朝)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臺。山曰鳳凰山。”鳳凰翔集,古人認為是祥瑞之兆:“飛來五色鳥,自名為鳳凰。千秋不一見,見者國祚昌。” (明·王世貞《欽行》但現在詩人所見是“鳳去臺空”, 祥鳥不見,廢墟殘留。金陵本是六朝故都所在,而今若此,點明六朝已被歷史淘汰。“江自流”,唯有那大自然的長江,奔流不息。起句詠史抒懷,對句“鳳去臺空”,近景所見,“江自流”,此為遠景,俯瞰所現。未寫登臺人,而詩人自在景中。兩句之中“鳳”字三用,“臺”字兩出,疊字成章,毫無重復堆砌之嫌,而有音節流轉明快之感。
頷聯承上寫來。吳宮,指三國時吳國王宮。孫權曾建太初宮,方三百丈。孫皓曾建昭明宮,方五百丈。大開園囿,窮極奢巧。可是那長滿奇花異草的吳宮,現已湮沒為幽僻的小路。晉代衣冠,指晉之豪門世族,如王導、謝安之流。《晉書》載:“瑯琊王司馬睿即位于建康,時王謝衣冠之族甚威。”如今,那些“風流人物”的陵墓,已成了一片荒丘。詩人詠史,滄桑易世,由吳而晉,通過“埋幽徑”“成古丘”具體景物的描寫,使感嘆古今興亡這一抽象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達。使人睹物而深省。
頸聯由憑吊懷古而轉寫詩人眺望風光,境界宏闊,氣象壯麗。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其山孤絕,有三峰并列,故曰三山。“半落青天外”,本指遠山一半被煙靄所掩。正如陸游《入蜀記》所言:“三山,自石頭 (金陵城) 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而李白著一“落”字,將靜止之山飛動,既切景而又極富神韻。“二水”,指秦淮河流至南京,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沙洲橫臥二水之間,又為靜中有動。兩句不僅對仗工穩,而且相映成趣,可謂匠心獨運,堪稱千古絕唱。
尾聯作結。“浮云蔽日”,典出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以浮云喻奸佞,以日喻君王。此句指出奸權當道,遮蔽了君王視聽。可謂寄意深婉。聯系開篇四句,六朝、吳,晉之滅亡,皆因君昏臣奸所致,而今帝王正為“浮云”所蔽,國運堪哀,憂國之心,朗然裸呈。又使前兩聯詠史,落在意為唐帝鏡鑒的實處。可謂照應縝密。長安,為帝都所在,以喻朝廷。而“不見”,暗合詩題的“登”字,也寫出了作者被排擠在外的處境。“愁”字,既有擔心社稷安危之慮,也含報國無門,無法“濟蒼生”之怨。意蘊深長,耐人回味。
李白很稱道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一詩,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句,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載,李白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觀其二詩,從用韻來說,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正如方回《瀛奎律髓》云:“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但就其內容而言,同寫一“愁”,但內涵則有深淺宏隘之別。故高步瀛先生《唐宋詩舉要》說,此詩雖不及崔詩之超妙,但結句用意卻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