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鮮有人知的寶物,就像望見一顆云霧中的星星。
當它被世人發現,心中是一半晴一半雨,矛盾得緊。
近來,南京鼓樓公園的保安蜀黍們,恐怕能感同身受,體味到這種憂傷和幸福。
鼓樓公園,17年底修葺完成之后,打卡的人寥寥,熱度不溫不火。
直到某位小伙子在園內拍了一天,流量成了同行的四五倍。
低調的鼓樓公園也終于熬出了頭,晉升南京十二月網紅。
我和攝影師不甘寂寞,特地在陽光明媚的清晨,去瞧瞧這位當紅花旦的姿色。
北京西路1-1號,鼓樓公交總站對面,我們剛下車,就默契地折服于它秋意猶存的皮囊。
莊嚴陳舊的黑瓦,經典的青紅色搭配,加上萌噠噠的石獅,把金陵的古韻烘托得正好,瞬間喚醒慵懶的困意。
王國維曾說人生有三境界。
鼓樓公園的美,隨漫步的維度差異,也有三層,由淺入深,叫人欲罷不能。
剛踏入門內,相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追逐石板路的小徑,無法放手。
說是公園,但不登上階梯,似乎闖入了詩人的庭院。
選擇左邊,草木仍舊蒼翠,自帶憂郁濾鏡。
選擇右邊,消極的情緒立刻跳幀。
泱泱的銀杏黃,燦爛得一米,腦海嗡嗡作響,播放起《沉睡魔咒》中小公主的5秒神鏡頭。
葉子灑落假山和灰石,和藏在樹叢中的路燈,構成水彩畫的一隅。
幾株冬青夾雜其中,像托著捧花,和晨曦的風纏綿。
小小的庭院,美到窒息。
再往深處走,輪到紅楓的show time。
一大早,投向紅葉的光還不曉得收斂,隨心所欲,穿梭枝葉間,調皮得眨眼。
攝影師連連贊嘆,激動得一個跨步,當場演繹追光者。
在?三分鐘內,這楓葉紅的色號,本小仙女必須擁有!
上述的還只是淺嘗輒止。
攀登階梯,抵達鼓樓墻角下,才真正抵達了網友們心水的拍照圣地。
一面紅墻,成了美人的收藏圖卷。
搞怪的妹紙們湊上去,青春的氣息呼之欲出。
出片率不輸故宮,復古得一塌糊涂,難怪會成為秋冬帶流量的王者。
鼓樓作為時代的說書人,至今有600多歲,建于明洪武十五年。
它看遍南京的滄海桑田,百代過客,現在搖身一變,又成了新晉的文藝博主。
可見,時尚本是輪回。
紅墻對面,兩株筆挺的銀杏樹,年歲已久。
若風吹拂,站在下方抬頭45°角,能被天女散花的美好治愈。
腳踩軟綿綿的黃金地毯,透過葉片,仰視湛藍的天邊,成功獲得心靈凈化buff。
另一邊的槐樹尚且青蔥,和銀杏并肩而立時,像跨越了兩個季節。
公園的麻雀啁啾,人們三五成群,熱鬧又不吵雜。
不知不覺,偷得半日浮生,短暫逃離現實的煩惱,身子都變得輕盈飄逸。
既到鼓樓,不登高望遠,總覺得缺了什么。
越過門檻,雙眼盯著穹頂的吊燈,兀自驚嘆。
這場景,說是小教堂我也信。
一扇門,一扇窗,都是天然的鏡頭。
從里窺探,像莫名隔了層紗,若即若離。
樓梯陡峭,邁出的步子,必須小心謹慎。
我們爬得費力,旁邊大叔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唉,當代年輕人的力氣,是真的迷。
越靠近小樓,金陵的古味兒越濃。
雕梁畫棟,捕捉到展翅的白鶴,周身是優雅的氣質。
一盞盞燈籠上,頗有紅樓夢大觀園的雍容氣派。
抬頭瞧飛檐,蹲伏的神獸乖巧可愛。
可見古代建筑物是精細活,處處講究。
鼓樓的屋內鎮守著一只巨龜。
傳說是康熙南巡,為了告誡官員體恤廉潔,立下的圣諭碑。
所以鼓樓又叫碑樓,或者明樓清碑。
屋里的天花板濃墨重彩,青綠朱紅,是能截圖當壁紙的藝術品。
旁邊還展出鼓和書籍,構成一間小小的博物館。
高樓的景色,比地上看顯得震撼。
俯視車水馬龍的北京西路,旁邊是針管般直沖云霄的紫峰大廈。
歲月在此時平鋪開來,串起了南京的歷史。
身邊走過一對扶持的老頭老太,兩人走得很慢,安靜地望著遠方。
光影在鼓樓的墻面斑駁,記錄下他們溫柔的朝圣。
南京,這座古老又年輕城市,值得熱愛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