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日前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宣布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將于9月9日在房山區舉辦。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把握機遇,跨越發展”,著重研討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規劃的實施與建設。 河北省涿州市和固安縣首次進入該論壇,共同參與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狀況的研討。作為永定河下游的河北省涿州市、固安縣分別與房山區和大興區隔河相望,聯系密切。北京市提出打造“世界城市”新理念,實施“城南行動計劃”和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規劃以來,兩地黨委、政府高度關注,非常希望借助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的平臺,展示自身優勢,表達積極融入北京、對接北京的強烈愿望,提出了第四屆論壇“5+2”的新格局。 據悉,論壇迄今已舉辦三屆,先后有豐臺、石景山、門頭溝區舉承辦。前三屆論壇圍繞永定河生態環境、沿岸經濟建設、京西生態屏障建設、旅游產業發展等重要課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論壇產生的有關建議為推動首都西南地區統籌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搶抓機遇 攜手合作 共同加快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 門頭溝區區長 王洪鐘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五區地緣相鄰,文脈相通,發展條件相近,資源互補性強,通過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實現西南區域快速發展,對于建設“三個北京”和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西南區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加快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受歷史及自然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西南區域與北京整體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2009年,西南區域占全市30%的土地和27%的人口,僅創造了北京市12.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7.8%的財政收入,經濟總量較低,缺乏能夠帶動全局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和產業項目,與中心城區和城北、城東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 (二)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近年來,首都西南區域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由于起點低、基礎差,區域次級道路及水、電、氣、熱等相關基礎設施非常滯后,山區快速路缺乏,五區間交通一體化水平較低,已經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門頭溝區的公路總里程、路網密度以及高等級公路所占比例均為全市最低。 (三)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西南區域的群眾生活水平與中心城區差距較大,特別是關閉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生產企業,直接或間接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成為北京市登記失業率最高的地區,殘疾人和享受低保人群比例也在全市最高,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設施欠賬較多,社會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門頭溝區還有近7平方公里的采空棚戶區,近3萬人長期居住在低矮破舊的小平房內,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亟需改善。 (四)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西南區域主要是能源和礦業開采企業,集中了石化、煤礦、大理石、石板等建材產業,隨著首都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均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尤其是門頭溝區和房山區,在歷史上均以采礦業和石材開采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近年從服務首都的大局出發,關閉了全部的鄉鎮煤礦和石材開采企業,原有的支柱產業退出,新的替代產業尚未形成,結構調整存在較大困難。 (五)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從門頭溝區的實際來看,一些干部的思想觀念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科學發展的需要,習慣于傳統的思維觀念和工作方式,“等、靠、要”和畏難的思想還不同程度存在,對促進地區跨越式發展存在思想障礙。 當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的目標,啟動了首都新一輪的發展戰略,為西南區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首先,加快西南區域發展是北京市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西南五區面積為486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30%;戶籍人口285.5萬人,占全市的24%,在全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格局中處于重要地位。沒有西南區域的現代化,就沒有北京的現代化。加快西南區域的發展,對于改變北京“東北重、西南輕”的城市空間格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第二,加快西南區域發展是北京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從保護首都環境大局出發,西南五區不斷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傳統工業的步伐,堅決退出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的資源開采業和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旅游休閑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逐步明晰了高端化的產業發展思路。這對于充分發揮西南五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吸引生產力要素的快速聚集,拓展首都城市功能,實現人口和產業的合理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加快西南區域發展是建設“三個北京”和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客觀選擇。首都西南區域山地面積大,擁有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是北京重要的生態屏障。按照“三個北京”和建設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全面加強西南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永定河綜合治理和山區生態修復步伐,加大生態保護和生態涵養力度,必將極大改善區域形象和城鄉面貌,切實加快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設步伐。 第四,加快西南區域發展是北京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努力用加快發展的辦法去解決面臨的困難、矛盾和問題,不斷加大民生事業的投入,大力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切實改善弱勢群體的保障水平,著力做好就業工作,加強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采空棚戶區和舊城舊村改造,全面提高西南區域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對于首都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五,加快西南區域發展是北京輻射周邊,帶動京津冀地區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首都西南區域是北京重要的綜合交通門戶和樞紐。加快西南區域的發展,將進一步優化首都產業布局,更好地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實現京津冀城市圈發展的良性互動。 此外,首都西南區域是革命老區,有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服從大局的光榮傳統,為首都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房山、豐臺、門頭溝都曾為北京抗戰勝利做出了不朽貢獻,解放后,房山和門頭溝作為北京主要能源產地,為首都現代化建設貢獻了“一盆火”。近年來,西南區域又從服務首都大局出發,承接首都生態涵養功能,堅決退出資源開采業,為建設首都西部的生態屏障做出了積極貢獻。門頭溝區還服從全市大局,積極承擔了垃圾焚燒、火化場等一大批資源處理項目工程。西南區域的發展應該得到全市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加快推進首都西南區域發展的政策建議 加快首都西南區域發展需要結合實際,認真解決歷史欠賬和遺留問題,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制定具體的措施。在此,我對促進首都西南區域發展的政策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提升西南區域的整體戰略功能定位。西南區域在北京市整體戰略規劃中主要承擔著城市功能拓展、生態涵養等功能,產業發展的功能相對弱化,缺乏高端產業功能區,與城市東部、北部存在較大差距。應統籌考慮提升西部地區的區域功能定位,加大市級政策支持力度。例如:盡快研究出臺促進西南區域發展的意見,形成支持西南區域發展的一攬子優惠措施和具體方案;支持門頭溝新城、石景山以及豐臺區北部地區共同建設首都西部綜合服務中心。 二是支持西南區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西南區域普遍面臨結構調整的困難,尤其是門頭溝區和房山區,長達上千年的采煤業退出后,農民就業增收壓力較大,急需政策資金支持山區發展替代產業。建議北京市針對西南區域產業轉型的實際困難,增加政策支持和優惠力度,通過產業發展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產業轉型和群眾增收。例如門頭溝區在發展溝域經濟和加大招商的過程中,受建設用地不足的制約,大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項目無法落地,我們建議對溝域經濟參照第二道綠隔的政策,按照溝域面積3-5%的標準確定建設用地指標。同時采取產權置換的方式,將廢棄礦山騰退出的工礦用地,置換出同比例的建設用地。此外還要支持山區發展替代產業,給予礦山關閉地區5-8年產業結構調整資金補貼;在盡快完成永定河綠色生態帶治理的同時,制定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促進永定河水岸經濟的發展。 三是加大對生態修復資金的支持力度。由于長期的煤礦開采,使房山及門頭溝山區生態得到了較大破壞。近年來,隨著生態修復力度的不斷加大,西南山區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但是距離首都生態屏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急需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此外,為更好保護生態環境,西南山區生態管護的面積逐年增加,區財政每年負擔50%的生態管護資金壓力較大,建議市政府建立特殊補償制度,由市財政對生態管護資金實行全額投入,幫助西南山區更好地保護林木資源,繼續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 四是加快西南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西南各區應當建立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努力爭取市級財政對西南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爭取更多市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落戶西南區域,同時在市、區財政資金投入配比中,適當提高市級資金投入比例。建議盡快開工建設109國道復線高速路,使深山區旅游優勢資源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打通連接門頭溝和房山的西部旅游環線,帶動靈山、百花山、百草畔等景區聯動開發,形成發展旅游的整體優勢。 五是加快山區群眾搬遷步伐。此外,門頭溝及房山深山區還有數萬農民,居住較為分散,發展社會事業的成本較高,容易對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為加強生態涵養區的保護,提高山區群眾生活質量,建議加大搬遷力度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引導山區居民相對集中。 六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市政府應加大對西南區域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采取名校辦分校、名院辦分院、資源整合及改革等方式,不斷加快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全面提升西南區域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三、門頭溝區加快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門頭溝區是革命老區,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處于相對落后位置,經濟總量低,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在五區中均排名靠后,弱勢群體多,就業壓力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需要從根本上改善,特別是棚戶區面積較大,在加快完成現有3.1萬戶8.5萬人的采空區安置任務的基礎上,又準備用三年時間完成40萬平米近2萬人的工礦棚戶區改造任務,拆遷安置難度非常大。煤礦開采業全部退出后,地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和新型替代產業培育的艱難時期,在實現生態涵養基礎上加快產業發展,是門頭溝面臨的難題。為在首都新一輪發展中緊抓機遇,縮小與其他區縣的差距,門頭溝區圍繞地區功能定位,通過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對地區發展進行了重新定位,確立了在“十二五”期間將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加快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Western Service District,簡稱WSD)的全新發展思路。 “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區將按照生態涵養發展區和西部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定位的要求,正確處理生態涵養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依據加快建設新城區、規劃發展淺山區、保護涵養深山區的思路,著力打造 “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WSD),重點發展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務市民的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確定了“一帶、兩線、三點”的空間發展思路。 一帶:打造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這“一帶”的建設從產業布局上,主要是按照全市關于加快永定河水岸經濟的總體部署,優化永定河門頭溝新城段15公里兩側的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打造龍泉休閑商務區、門城生態商務區、永定濱水商務區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閑區,積極爭取大型國內外企業集團的高端產業項目落戶我區,吸引更多優勢發展要素向該區域聚集,大力發展商務服務、金融證券、旅游度假、文化娛樂、高端會議、體育休閑等新興生態友好型產業,促進沿河地區經濟發展。從城市功能上,主要是以采空棚戶區、舊城改造和S1磁懸浮輕軌、長安街西延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整合新城區和淺山區的土地資源,加快永定河沿岸的開發建設進度,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居住環境,構建城市水系,把門城地區建設成為山水環繞、綠色宜居的新城區。 兩線即打造108、109國道兩線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品牌。依托豐富的永定河文化資源,加快建成集自然風光、文化旅游、觀光農業與民俗文化于一體的十八條溝域經濟示范基地,高起點建設中芬生態谷,彰顯京西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主導,多點支撐的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 三點即打造三個山區特色小城鎮。與知名大企業聯手,力爭用3-5年時間,將潭柘寺鎮打造成為國際旅游休閑名鎮,將齋堂鎮打造成為全國旅游集散中心特色鎮,將軍莊鎮打造成為面向首都的休閑宜居森林小鎮,真正通過重點鎮的建設作為山區城鎮化進程的推動力。 WSD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門頭溝區的具體延伸和科學拓展,將與首都其他區域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通過提供高端綜合服務延伸首都產業,加強生態保護,打造首都西部堅實的生態屏障,把門頭溝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精品區、低碳環保的生態區、舒適和諧的宜居區,實現門頭溝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也為綠色北京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近一段時期以來,門頭溝區按照這一發展思路,搶抓機遇,解放思想,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招商引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建設西部綜合服務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從服務首都大局和區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出發,堅決淘汰資源開采業及落后產業。目前,全區270個鄉鎮煤礦全部關閉,結束了地區上千年的小煤窯開采史。非煤礦山、砂石企業和石灰土窯、煤矸石磚廠和水泥廠基本退出,全面退出了傳統養殖業和種植業。將位于長安街西延線端頭的石龍開發區產業定位和功能進行全面轉型,使之成為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和總部經濟孵化基地,為發展面向首都的高端綜合服務產業奠定了基礎。 二是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將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作為地區主導產業,區財政設立了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充實和完善了旅游管理機構,引進華誼兄弟傳媒及影視文化基地、北京國際健康城等大型旅游休閑文化項目12個。還將進一步擴大旅游業的內涵,建設一大批高檔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通過舉辦旅游山會、京浪島搖滾音樂節、首屆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等大型主題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還全面啟動了北京旅游的重組工作,使上市公司在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中更好地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三是堅定不移發展溝域經濟。我們將門頭溝區18條溝域劃分為自然風光旅游溝域、民俗文化展示溝域、都市農業發展溝域、生態治理示范溝域等四大類型。在推進溝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以龍頭企業帶動為抓手,通過社會資本拓展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堅持以富民增收為目標,帶動更多山區群眾的就業和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實現產業發展和生態涵養的良性互動;堅持以旅游文化資源為依托,提升溝域經濟的文化內涵。目前,門頭溝區溝域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形成了川柏溝、葦甸溝等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示范溝域。近期,又通過與國內外一批知名大型企業開展合作,共同建設中芬生態谷等十個高端產業園區,努力打造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 四是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今年以來,門頭溝區全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了中建股份、中國五礦、京投銀泰、眾美集團、中芬生態谷、太平洋國際等眾多大型國內外企業集團入區投資,引進各類重大項目61項,投資意向超過2200億元,涵蓋了商務服務、旅游度假、文化娛樂、高端會議、體育休閑等新興生態友好型產業,將成為西部綜合服務區重要的產業組成部分。近期,市政府對我區34個重大投資項目召開專題會進行了研究,目前正在加快辦理相關手續。 五是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當前,阜石路二期工程即將通車,S1磁懸浮輕軌線將于10月份動工,長安街西延工程正式獲批并將于明年3月開工建設,108國道改線工程年內將通車,109國道復線高速路建設項目即將啟動,屆時門城新城將成為北京交通最為便捷的新城之一。借助S1磁懸浮輕軌線和長安街西延等工程,計劃收儲土地1600畝,投資突破176億元,全區土地儲備總量實現新突破,將為西部綜合服務區建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六是堅持不懈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門頭溝區先后投入20多億元,加強永定河水源保護,修復廢棄礦山環境,建設城市景觀,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京西生態屏障初見雛形。今年還將投入8.8億元,對永定河上游河道、清水河河道進行修復治理,建設濕地120萬平米,形成山區百里生態綠色走廊;建設門城湖公園,形成水面67公頃,工程在10月底前主體完工并實現蓄水目標。我區將堅持不懈地打造生態環境,爭創國家生態區,讓優美的生態環境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 七是以采空棚戶區改造帶動城市建設。自2009年開始,門頭溝區決定利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近7平方公里的采空棚戶區改造,建設異地安置房200萬平方米、安置拆遷居民3.1萬戶8.5萬人,解決全區近三分之一人群的住房困難。還將實施棚改新三年計劃,再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全部棚戶區改造任務。此外還與中建股份全面合作,通過土地收儲解決4萬農民上樓問題。還將以采空棚戶區改造為契機,帶動全區城市建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門頭溝區城市建設的思路不斷清晰:即以S1磁懸浮輕軌線和長安街西延線的現代標志建筑為中心,以城市舊城改造為重點,以依山傍水的景觀體系為依托,以經營城市為手段,把門頭溝區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濱水山城。 首都西南區域聯合舉辦這一論壇,共謀發展大計,對于促進西南區域加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盡快建立五區間經常性的政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高層次聯席會議,搭建良好合作平臺,共同爭取市政府對西南地區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科學規劃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特別是注重加快旅游網絡建設,開發策劃跨區域的旅游產品和主題活動,推進影視制作、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生態友好型產業項目向西南地區轉移,努力實現西南區域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統籌發展。 讓我們攜起手來,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實施北京西部大開發,共創北京西部的美好明天!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