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索克爾事件
1、索克爾是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研究量子力學,1996年在《社會文本》雜志投稿,《跨越邊界:通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解釋學》,通篇文章把物理專業的詞匯和后現代主義詞匯摻雜在一起。
2、三周后索克爾在《大眾語言》上發了另一篇論文,稱自己之前在《社會文本》上發的那篇論文是故意胡編亂造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此類文科學科有沒有學術標準。并對這個刊物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和諷刺。
3、《社會文本》雜志主編對此事回應相當無力。
二、聽卓老板聊科技的建議
1、真知識都是系統化的,聚焦在具體的問題上。
2、對科學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只思考不學習容易誤入歧途。
3、張口閉口大談特談物質存在性的人離科學很遠。
4、強烈推薦《費曼物理學講義》。
5、導師面試你的過程也是你面試導師的過程。
三、中醫的“望聞問切”,準不準?
1、2009年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四診信息綜合研究實驗室發了一篇少有的論文,映證了一次望聞問切一致性差,準確性差。
2、醫生和研究人員均來自正經大醫院和研究機構。
3、對同一個病人診斷,判讀一致性差。
4、對同一病例,同一個醫生,前后兩次判讀,一致性差。
5、對同一病例,不同的醫生,判讀、診斷一致性更差。
6、中醫診斷過程中主觀描述多,缺少統一標準。
四、中醫被驗證1000多年,難道無效嗎?
1、一個合格的,判斷有效性的雙盲實驗,條件控制嚴格且復雜,花費、耗時
2、不合格的雙盲實驗做一萬次也不能證明有效性。
3、中醫所謂的被驗證了1000多年,實際相當于做了1000多年質量極其低下的不合格驗證實驗。
4、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四診信息綜合研究實驗室對四診信息一致性的研討正是中醫研究中缺少的客觀態度。
5、張悟本、馬悅凌、嚴新、蕭宏慈等養生專家全都把自己形容成中醫高手,而這類養生騙子沒有一人把自己描述成受過完整現代醫學教育的人,也在映證中醫系統因為沒有驗證環節,容易藏污納垢。
五、品紅酒看上去很美,實際很扯
1、海洋學家羅伯特·霍奇森退休后自己開了一家酒廠,每年參加當地的紅酒比賽,偶爾獲獎,但能否獲獎實在讓他摸不著頭腦,于是決定做一次內部實驗。
2、霍奇森和評選委員會商定,做了一個長達8年的實驗,每次比賽隨機選幾種酒,把他們藏在所有參賽酒中,被端上3次,霍奇森之后重點關注,同一種酒被品嘗3次后評價是否一致。
3、每年只有10%的評委可以對同一種酒的3次評價保持較好的一致性,但這10%的評委到了其他年份,又完全失去了這種能力。
4、霍奇森通過8年研究得出結論:就算是人們眼中品酒的行家,也完全沒有能力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壞。
5、葡萄酒的標簽效應明顯,頂級葡萄酒帖了餐酒的標簽后,評價就從口味豐富、均衡、有回味、醇厚。變成負面的:淡、輕、平平無奇。
6、只有53%的人可以品嘗出低于£5,和高于£10紅酒的差別,而完全不品嘗,直接扔硬幣的正確率是50%。
7、嗅覺和味覺是兩種摻雜了太多人文、情感、后天經歷的感覺,所以幾乎沒法標準化。
六、兩記老拳
1、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Richard E Quandt發表一篇論文《葡萄酒界的廢話:一套新軟件》,他設計了一套軟件,可以自動生成葡萄酒評價,每段評價看上去和評酒師通常給出的內容“一樣荒唐”。
2、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的一位計算機專家,他編寫了一個程序,叫“后現代文本產生器”,可以自動生成后現代主義論文,真假難辨,發生器地址:http://www.elsewhere.org/pomo/,刷新頁面就有新文章。
七、沒驗證環節就別說自己有效
1、文化、藝術、語言、歷史,哲學等領域本就應該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2、科學家看不慣的是這些領域的人言之鑿鑿認為自己有效,卻又沒法驗證,看不慣這種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