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至高無上圓滿完美至善的教育,其基本概念理論與邏輯和實踐融入一體,結合現實生活才是更加完美。這個空間應交給誰?交給自己,自我做主。這就是“心經”講的“觀自在”。自我迷惑時就是假我當家、起妄想,起邪念;說錯話,走錯路等;要學會“觀自在”,時時處處觀照自我在不在!佛學的本意就是來自世間,佛法的一切不離世間之法。脫離實際就不成立。
佛教對“菩薩”的說法;用俗語講就是同志、先生,女士等等叫法,皈依佛門里的稱居士。也就是說;佛家有佛家的叫法,俗家有俗家的叫法,只是叫法不同。但其目的是為一主。佛教認為:覺者、行者有三十二相變化,化身于世間,最終都是以人為本。
“觀”當看講;觀照自己的正知正見的靈魂不要跑掉;觀看一切事物的明了,不做糊涂事。不然在大千世界一招看不明白,就容易上他人的圈套,被他人所騙,或者是毀了一生的幸福前程。
“觀自在”從社會群體而言,一切基礎要建立在道德之上。發展經濟,要發展道德經濟,不能損人利己。
為什么要叫觀自在菩薩行深?深:眾生皆我心、這樣去做事,才能利益深心住。因為人類要在茫茫大千世界里過招,無論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企業家,社會之中人際關系等。觀看不透,就要麻煩。或者是身敗名裂。
觀自在菩薩行深,就是對一切事務的觀看都要自在,沒有眼界,沒有意識界,觀看一切都自在,沒有欲望貪念。自心清凈。心地光明磊落。沒有私欲妄想。用智慧光明,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歸納起來就是沒有貪欲之心。也就是說;人一但有了貪心之念,就要走向犯罪道路。
在當今社會之上,出現此類之事,并非完全是他們之錯,社會缺少一種文化思想文明教育。缺少一種文化精神,道德精神,貫串人們的心靈,洗滌人們的大腦。
“觀自在菩薩行深”就是深入到社會各種階層當中去。和大眾結合在一起,深入到五濁惡世去度人,為大眾排憂解難。在各種環境看一切事物都要自在。“心經”曰:“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態是要自如自在,沒有貪圖享受之念。在日常生活中,看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不和我意,不隨我心,總是看見他人做事不對;起嗔恨之心,嫉妒別人,陷害他人。或者是相互勾心斗角,打擊報復等等,這樣就不是觀自在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類進入大同和諧時代,人人都需要觀自在,世界更需要觀自在。
從世界的角度上認識;互相勾心斗角,暗中挑釁。現在我們這個人類社會還沒有做得觀自在。霸權恐怖行不仁不義,都是在五濁之中。佛教經典《心經》“的宗旨;“度一切苦厄”就是要進入無為,因為我們是痛苦的承擔者,修心法引領大家傳播文化,和諧文化,大家一起快樂,它是核心法門。“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醒悟、醒悟,改變就在當下;向前!向前!超越自我,圓滿超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