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的“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和現實依據;杜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做的過程”,主張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相聯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當時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杜威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杜威的“從做中學”教學理論審視我國的基礎教育,它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從做中學”;基礎教育;啟示
一、杜威“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提出
(一)提出的時代背景
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提出,有它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教育發展狀況的諸多因素。蓋棺定論地說,美國傳統的教育一方面是脫離社會,一方面是脫離兒童。杜威的理論正好環繞著這兩大課題:一是使美國學校和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國學校和兒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合拍。當時正值美國工人運動迅猛發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資產階級也需要能為他們創造剩余價值而又不驚擾他們安寧的順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論正是適應了這種社會需要,特別是他的“從做中學”教學理論對于培養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要求不高的產業工人是很適用的。
(二)提出的現實依據
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提倡學校采用被動的“靜坐”“靜聽”的方式,而杜威根據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明確提出“從做中學”的方式。在杜威看來,“從做中學”的提出有三個方面的依據。
1.“從做中學”是自然的發展進程的開始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這本書中,杜威把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分成三個階段,并指出在第一階段,學生的知識表現為聰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么做的知識,例如怎樣走路、怎樣談話、怎樣讀書、怎樣寫字、怎樣售貨、怎樣待人接物等。應該認識到,自然的發展進程總是從包含著從做中學的那些情景開始。“從做中學”,兒童能在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因而開始他的自然的發展進程。杜威認為,美國許多進步學校的實驗表明,正是通過“從做中學”,兒童得到了進一步的生長和發展,獲得了關于怎樣做的知識。
2.“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
杜威認為,兒童身上蘊藏著充滿生機的沖動,生來就有一種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在兒童本能的發展上,不僅主動的方面先于被動的方面,而且,兒童本能的力量,即實現自己沖動的要求是壓制不住的。特別應該指出,“從做中學”完全與兒童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特征相適應。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這本書中列舉的例子:用木塊從事建筑活動的兒童,希望使他的木塊越堆越高而不要倒塌,但是當積木堆倒塌時,他會愿意再從頭開始,表現出要做事的強烈愿望。在杜威看來,教育者應該對兒童的這種天然欲望加以引導和發展。如果教育者能對活動加以選擇、利用和重視,以滿足兒童的天然欲望,使兒童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也許標志著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3.“從做中學”是兒童的真正興趣所在
“興趣就是一個人和他的對象融為一體”。杜威認為,生長中的兒童的興趣主要是活動。對于兒童來說,重要的最初的知識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對“從做中學”就會產生一種真正的興趣,并會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從事使他感興趣的活動。兒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樣去做,怎樣去尋求。因此,要使兒童在學校的時間內保持愉快和忙碌,就必須讓他們有事可做,而不要整天靜坐在課桌旁。杜威還認為,無論是成人或兒童,都需要有一定的有待克服的困難,使他對他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強烈的意識,因而對他所做的事具有強烈的興趣。從做中學,兒童肯定會遇到困難和障礙,但是,兒童善于運用內心的自制力來克服外界的困難,從而產生喜悅的心情,滿足個人需要,促使個人興趣的發展。
二、“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涵義及評析
(一)“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涵義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學習,從而有助于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從經驗中學”,就是在我們對事物有所作為和我們所享的快樂或所受的痛苦這一結果之間,建立前前后后的聯結。在這種情況下,行動就變成嘗試;變成一次尋找世界真相的實驗;而承受的結果就變成教訓——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結。杜威還指出,經驗本來就是一種主動而又被動的事情,它本來不是認識的事情;估量一個經驗的價值的標準在于能否認識經驗所引起的種種關系或連續性。“一種經驗,一種非常微薄的經驗,能夠產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論(或理智的內容),但是,離開經驗的理論,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為理論。”這就是杜威提倡“從做中學”的重大意義。
杜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做的過程”。他認為“制作”的沖動或興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識經驗均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即生活過程中得到的,強調兒童應從實際活動中學習,主張學校應成為雛形社會,設立各種工廠、實驗室、廚房、農場等,讓學生從事他們所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為解決實際問題,便去搜集有關資料,確定問題所在,并提出各種假設。這種過程能使學生豐富自己的經驗。為此,杜威提出教學過程應由安排真實的情景(創設情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維的課題(明確問題)、有可利用的資料以做出解決疑難的假定(提出假設)、從活動中去證驗假定(解決問題)、根據證驗成敗得出結論(檢驗假設)五個部分組成,這就是著名的“從做中學”的五步教學法。
(二)“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評析
從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面,都會有其積極的一面和不足之處。對于積極的一面,我們要加以利用和發揚;而不足之處,我們要善于改造和創新,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物為我所用,實現效用的最大化。杜威的“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積極方面表現在:首先,他主張從做中去學習,從經驗中積累知識。杜威認為,傳統的教學片面強調以教科書、課堂、教師為中心,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壓制了學生的個性、主動精神和能力的發展。教學上要做的和應該做的,就是讓兒童有活動的機會,使兒童在自身活動中去學習。在書中,杜威多次強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性。他主張建立為發展學生個人的首創精神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積極品性的現代教育,這種教育把學問和社會運用、理論與實際工作和對所做工作的意義的認識融為一體,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掌握知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從做中學”要求學生親自接觸具體事物,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據所獲取的感性知識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后達到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的目的,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其次,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杜威主張,兒童所做的內容,主要是那些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的、生動有趣的、能發揮兒童個性的具體活動。他在著作中也提到游戲和工作,并對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加以論述。他認為兒童是從經驗中學習的,學校應該讓學生進行烹調、手工、縫紉等活動,以便獲得知識和技能。然而傳統的教材是把事物歸了類,并不是兒童經驗的事情。為此,教材必須選自實際生活,要與社會、工業發展需要相聯系,并且適應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結構,主張學做結合,突出培養學生能力、技術訓練和就業準備。“從做中學”還體現在教學方法中,他認為教學方法是一種藝術的方法,就是根據目的,應用智力指導的動作方法,教學方法所應對的問題是如何尋得一種材料使兒童從事有目的、有作用、有興趣的活動。為此,杜威認為教材與教法同屬于指導如何達到一定學習目的的途徑,二者統一于做的活動,教學不應簡單地注入知識,而是如何尋求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是誘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強調選擇教學方法,一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及發展規律,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教學要因材施教,符合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他還重視學習興趣的作用,認為經常而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對于教育是最重要的,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動力,當兒童對學習有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專心致志并愉快地學習,就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強調要為兒童創設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
但是,由于杜威主張的“從做中學”是以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為依據的,過分強調了工作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動處于觀念的核心,行動就是認識本身,因此,對知與行的關系的看法顯然存在著片面的和不足的地方。他反對教條主義,卻陷入了經驗主義。同時,杜威的“從做中學”所強調的“做”主要是個人親自嘗試的工作和活動,僅是獲得和改組個人的經驗,以使兒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而且,這種“做”完全是建立在嘗試錯誤之上的盲目的和個人摸索的活動,從理論上看,這無疑是片面的。再者,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只能適用于初級階段和低淺層次的教學工作,并不適用于處理高級階段和高深層次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