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攝影流派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這一流派的產生主張各類藝術家要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才華,不依附于刻板的傳統模式。從表面上看,畫意攝影流派也是強調美感比題材本身更重要。英國《照相百科全書》中說:“以畫意攝影為主的攝影基本條件,始終(表現)為技術上的完美、精確的構思,以及對藝術表達的有意識的追求。如果這種努力要傳達自然的因素,同時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就必須以嶄新的意境、纖細的手法以及真實為基礎。”
我們先來欣賞一組西方攝影師的畫意攝影作品:
十九世紀攝影大師Alfred Stieglitz的畫意攝影作品
Annie Leibovitz拍攝的英國女王
當代攝影師Michael Kenna的作品
以上三幅作品雖年代不同、風格迥異,但不難看出他們都吸取西方繪畫的特點,強調透視關系和光影關系。其不同于寫實攝影的是,強調畫面中的影調、線條、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過畫面的現實意義。其構圖、光影和情調,都經過一定方式的考慮和控制,為的是加強或創造照片本身的某種魅力。
同樣一個“意”字,中國人對它有著更獨特的解讀。中國傳統審美范疇中強調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追求“詩情畫意”。中國的畫意攝影自然也如此。
郎靜山攝影作品
郎靜山攝影作品
陳復禮先生是中國畫意攝影又一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用濃郁的美撞擊人的心靈,可謂是大自然和東方美學思想結合的產物”似影非影,似畫非畫,清雅脫俗,情趣雋永,氣韻生動,散發著濃厚的中國民族風格。
1979年到1990年,陳復禮先生邀請了眾多著名畫家一同完成“影畫合璧”攝影活動。畫家真跡和創意攝影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中國式影畫合璧”的創造,也是國人對于世界攝影史做出的杰出貢獻。
陳復禮《飛鶴》
陳復禮《云煙》
陳復禮《荷花》
“畫意攝影”將繪畫技法用于攝影之上,使之產生更加優美、完善的藝術效果;“影畫合璧”則是攝影藝術家們以繪畫為基礎進行二度創作,以攝影藝術反推繪畫藝術的突破性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