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網祝大家恭喜發財
福清網祝大家恭喜發財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從福清走出來,卻近30年沒有回過家鄉的大師級畫家。他成名于上世紀70年代,其作品《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幾乎婦孺皆知,影響了幾代國人,他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新中國畫時代,他就是石齊。
石齊,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院;1976年成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原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現有煙臺石齊美術館,大連石齊藝術館,北京三里屯SOHO石齊收藏館等藝術館。
2012年12月,中國畫家石齊的個人畫展,在法國盧浮宮舉辦,這是第一位在世界藝術殿堂--法國盧浮宮舉辦畫展的中國畫家。法國美術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法國美術家協會授予石齊“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展金獎,這是沙龍展100多年來第一次頒給中國人。
這位蜚聲畫壇的藝術家,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到底有著怎樣讓人驚嘆的魅力呢?
70年代是石齊的年代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石齊就已成名。在中國美術界曾有這么一句話“70年代是石齊的年代”。1972年,石齊創作的《迎春圖》榮獲全國美展金獎,從此一舉成名。北京瀚海2011春季拍賣會,第805號拍品石齊《迎春圖》,估價300萬至500萬元人民幣,最終成交價為3220萬元人民幣。
1979年接受文化部創作組安排,創作表現周總理1961年參加潑水節的畫作。當年,巨幅畫作《潑水節》誕生,在全國美術界引起轟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可以設想,假如石齊按照既定的路子走下去,他的藝術成就亦不可估量。可是偏偏在進入80年代之后,石齊一心思變,而且一發的不可收拾,變化的幅度越來越大。
關于這個轉變,用石齊的一句話說就是“老牛拉破車”。很累,精神得不到解放,老在傳統屁股后面慢慢走,用一生來老牛拉破車,不符合的他性格,說大的方面來講也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
“現代中國畫開宗立派大家”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不再拘泥于傳統水墨表現,他將原有的中國畫筆墨本體語言,進行邊緣的擴展,突破中國畫傳統工筆與寫意的類型,探索出表現性極強的色彩語言,在畫面布局和構圖中,融合中國傳統壁畫式的飽滿,與西方油畫的空間意識,追求抽象構成的宏觀效果與具象的細節表現。在各方面為中國畫注入新鮮的元素,形成中國畫的新畫風。
當代中國藝術大師--石齊
我們一定是傳統中國畫,通過改組、通過重疊、通過分化,說狠一點顛覆,顛覆它。但顛覆的目的何在?上升。再升起來是怎么樣,還是中國畫。叫什么畫呢,新中國畫。我們不是打倒你,就干別的去了,那意義就不大了。我打倒你,我要求跟你是精神一樣,韻味一樣,但視覺(沖擊力)更大,元素更多,個性更強。
在大量的繪畫實踐基礎上,石齊提出了自己的藝術理念--“三象”理論。
1980年,石齊在《中國美術報》提出了自己的藝術理念,他將古今中外的各種繪畫表現手法,歸納為三大體系,即繪畫藝術形態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優點,要真實就具象,要朦朧就印象,要似與不似就抽象。他毅然放棄原有風格,以強烈的色塊、墨團和細線,統一在自己獨創的繪畫語言中,形成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
細心的觀看,大膽的取舍。將這個支離、紛亂又隔閡的空間,統一在一幅畫面里。在石齊的新中國畫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水墨的大寫意,看到了印象派的光與色,看到了畫面局部的細微描寫,看到了造型的千變萬化,他們和諧而統一的集合在畫幅之間,構成了石齊獨有的繪畫面貌,得到李可染、石魯、林風眠等大師的親睞。
著名畫家--賈平西是這樣評價石齊的畫的:“他的畫有個性,有爆破力,有強烈的個人記號。”
藝術來源于生活,三象合一理論的提出,是石齊在藝術探索領域內的革新,也是幾十年不如藝術殿堂的積累。
遇上繪畫是他的命中注定
石齊的家庭,絲毫沒有翰墨詩書的家族背景。1949年,叔叔石賢源從印尼回鄉辦私塾,石齊與堂兄同窗學習,厭讀書而好畫畫。閑來興起,他會用油彩自制家庭壁畫,顯示出不同尋常的個性。
石齊的爸爸和叔叔、大哥原來都在印度尼西亞經商,也曾經希望他一起到印尼去做生意,但是石齊就是喜歡畫畫,寧愿當個窮畫家。
遇上繪畫,也許是石齊的命中注定。如果當時遠赴印尼,商海中也許會多出一位融商巨鱷。正是石齊當年的抉擇,才有了今天這位享譽國際藝術節的畫壇巨匠,才造就了今天的新中國畫。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齊畫院”在北京琉璃廠石齊藝術沙龍,正式成立。北京石齊畫院的成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民間行為,卻又讓大家認識到了石齊是一位有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由此產生的“石齊現象”,在這個時代有新的高度。
石齊的中國畫革新和創新經歷,讓我們看到一個大藝術家的成功,其創作不僅需要和所處的時代環境緊密相連,而且藝術的嬗變更需要藝術家敢于不斷否定自我的勇氣和挑戰自我的膽識。那他的變革之路,能否得到大家的認同?這期間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在下周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講述畫壇巨匠石齊的藝術人生。
來源:走南闖北福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