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陽明心學及其當代意義——王德峰(講座文字轉錄)6

陽明心學

我們上午講了孟子的心學。這是開端,然后我們又講了禪宗的心學,用佛教的語言講的心學。然后,我們現在就來看這個心學在中國的最高成果——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第一層意思,就是我上午講第一個命題,心即理。心外沒有理。我上午也略略在講了心外沒有理的道理。我們現在做事每每憑借的就是心外之理,對吧。好我們來看什么叫心即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書合起來叫四書。第一本就是《大學》。《大學》這本書對于我們中國人哲學修養,是第一要看的書,這叫初學入德之門。這篇文字,是孔子的一個非常杰出的弟子曾子所做(有爭議,但作者是誰不重要)。這篇文字本來在收錄在禮記里邊,二程兄弟程頤程顥把這禮記當中的《大學》這一篇專門抽出來。讓它成為一本單獨、獨立的書。《大學》之后,另一本叫《中庸》曾子的學生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孟子的老師。我們現在先看《大學》這本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叫三條綱領。什么叫大學,大人之學。什么叫大人之學,學做君子,跟小人區分。一般來說是什么時候開始,都這本書呢?按照孔子的說法,15歲。孔子說他自己15志于學。有志于學問了。這個學是什么?學做君子,學習君子的境界,15歲開始。15歲之前叫小學,15歲之后叫大學。小學是什么呢,不是今天我們講的那個小學中學大學不是。小學在古代就是什么,一個孩子在孩提時代的要教他識字,教他算數,知道他起碼教他音樂,還要教他待人接物,這叫小學。到了15歲,大學。就是學習做君子啊,那么,就要讀《大學》這本書了。《大學》第一句話就是講述了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什么叫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本有明德,但是我們沒看到,它被遮蔽了,再把它拿出來,啟發出來,把它彰顯出來,那叫明明德。所以,明德是什么呢?明德就是心之德。德什么意思呢?用英語來說啊,叫virtue。學過英語的朋友知道virtue。就是一個事物的特征屬性,或德性。它不等于倫理學概念啊,每個東西都有它的virtue。我們的兩條腿的virtue是什么?跑步彈跳。我們頭腦的virtue是什么?思考學習。那么,我們的心的virtue叫明德,本有,然后遮蔽掉了。把遮蔽去掉讓它明明起來,那叫什么啊,明明德。

那么,明明德該如何明?第二句話來了,在親民。親民的民就是人民生活。我們明明德不是個人關在書齋里邊。自己的苦思冥想,不是明明德,不是這個功夫哦。明明德的功夫途徑在體會人民生活,因為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到15歲呢,就要領會了百姓平常的生活,里邊有道,這叫親民。

然后,止于至善。就是最高的目標。就讓我們的心,跟天理一致,叫至善。這是王陽明對至善的理解,什么叫至善。使我們的心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跟天理一致,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極的意識就是標準。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明德,一旦明了,就是回到明德中,叫明明德。我們就要修養這個明明德的等途徑,途徑就是親民,就是領會人民生活。領會人民生活,指向一個讓我們的心跟天理一致的目標。心中所想到的東西無一不是天理之標準,不摻雜任何的小我的私欲、個人的偏見。把偏見、私欲清洗掉這叫純乎天理之極。這種狀態叫至善。

這是大學的三綱領,那么還有八條目,具體怎么來做呢?一共是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叫八條目。那么,朱熹也講《大學》。他就按照《大學》寫的這個順序。這時候,他提出的格物之學就是朱熹教我們怎么格物。朱熹是南宋人,南宋的思想家,王陽明是明朝的。少年時候到王陽明曾經跟他的老師做過一個討論。他問他的老師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情,老師回答說,讀書做官。王陽明少年王陽明聽了不能接受。他跟老師說這不是第一等事。那么,老師反問他,你認為是什么?他說讀書學做圣賢。他老師聽了哈哈大笑,你也太高了,太空了。我們做不了圣賢,我們好好讀書去做官吧。你看少年的王陽明這個境界已經來了。第一等事,讀書學做圣賢。那么,后來呢,王陽明不知道該怎么學了,有一個人告訴了王陽明,有一個路徑,像朱熹教我們的,先從格物開始。    

什么叫格物?我們要對事物進行觀察和理解。比如說,我們看一根竹子。我們盯著他看,然后一定要想清楚,竹子為什么被稱為竹子。沒有被稱其為另外一顆比方說樹,榆樹,它為什么沒被稱作榆樹呢?這里邊有一份竹子的理呀,你要把它體會出來。這一步做了再說致知,即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身修而后治國,治國而后平天下。王陽明聽了覺得好,有信心了,原來圣人是可以學的,而且有路徑。于是第一步開始格物。格什么?格竹子。這是蠻了不起的努力,從個別中看到一般,我們永遠面對一根個別的竹子,要從中體會到竹子一般的道理。結果,他格了七天七夜。沒格出道理來,到是格出一身毛病來了。這時候,他失去了信心了,要養病了,要養病就躲到道家學說里去,開始養生。后來又接觸了佛學,開始領會禪宗。這是他做學問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朱熹的學問,格物,沒格成功。,第二階段學習老子、莊子學說還有佛學。禪宗給他極大的啟發,當時他已經科舉成功,但做官被貶到貴州一個蠻荒之地,龍場。他在那里吃足了苦頭。有一天半夜三更,他頓悟了,突然明白是什么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學說。格物致知,驅使我們自性具足。自性具足,指不要去看外部的事物,不要求外物之理。心外無物。他頓悟了這一點,激動得半夜三更大喊大叫,這叫龍場頓悟。頓悟之后的王陽明。開始教學了,教他的心學。他就走了一場背叛朱熹學問的道路。朱熹的學問,是讓我們去從外部事物當中去發現天理。王陽明突然明白了,這叫禪宗的頓悟啊。天理不在外部事物中,在我們心里。

心即理

陸象山跟王陽明一樣,也是頓悟,陸象山跟朱熹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在學問上對立,他們發生過一次大辯論,叫鵝湖之會。我們中國人要解決一個破心中的問題是吧,程朱理學指點了一條什么路。先從世界上的各種事物當中去領會到天理,然后把他說明白讓全體中國老百姓都懂它,然后來克服自己的個人私欲。這叫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問題出在哪里?天理如果在人心之外,在人心之上,脫離人性,那就是僵死的教條,它沒有力量。你認識他也一樣。對你的生活和行為,生命時間毫無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那些跟父母對簿公堂的兒女們,他們難道不知道孝之禮嗎?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小耳濡這個道理吧?頭腦里知道孝之理有用嗎?這個例在他的心之外。因此他照樣跟父母對簿公堂,爭奪財產,問題的關鍵在此。陸象山,王陽明發現程朱理學走的路不對。把天理高高在上的端在那里,向老百姓解釋清楚,然后大家去服從他。這個天理就成了僵死的教條。天理在哪里?在人心里。陸象山講這話,后來王陽明接著講這話,良知乃是天理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陽明帶兵打仗時,有一次他手下抓到一個大盜賊,把他押到王陽明面前,這個人做過許多傷天害理的事,王陽明就跟他說,你做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你良知何在?盜賊說,王先生,我久仰你大名,我知道你天天說良知良知,你能不能把良知拿出來給我看看。王陽明說好,我現在就拿出來給你看。這樣,我現在決定放了你。但走之前有一個條件,就是把你身上所有的東西給我留下來。那么這個,盜賊身上還有什么東西呢?只有身上的衣服。盜賊一開始很高興,但當王陽明手下把盜賊剝衣服剝到還剩褲衩的時候盜賊叫喚起來了,王先生,求求你,把這褲衩就給我留下吧。剛說完這句話,王陽明當即大喝一聲良知,當下呈現了

如孟子所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任何一個人犯了罪,或者做了錯事他一定會有一個愿望,為自己這個行為做一個辯護。他這個做辯護的愿望,表明他有羞惡之心。我們再來看王陽明說到這句話良知當下呈現了,什么意思,它不是經過判斷推理得來的,而是他生命情感的真相在此時此刻不由自主的呈現了。情不自禁的來了。所以,這不是頭腦的是,這是心的事情。良知不是在頭腦,。是在我們心里。這個心里邊是什么東西?生命情感。頭腦里邊是什么東西?概念判斷推理。我們別誤解了良知。別以為他好像是西方哲學家,比如說德國的康德所說的先天之上,不這個意思。良知是我們生命情感的本身的存在。

頭腦和心有區別。要說明頭腦和心的區分太容易了。比方說,有一個人戀愛了,后來有失戀了。失戀是一種很大的痛苦,他無法排解,后來只有一個辦法,找到一個知心朋友,向他傾訴知心朋友想勸他把這件事情放下,想想看,該怎么勸,沒辦法勸。后來那個知心朋友滿聰明的,想到一句話,跟那個失戀的人說,你要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倒是符合理性的啊。失戀的人聽了他這句話之后頭腦想通了。因為它完全符合理性。他頭腦想通了,他做出一個決定,把這件事情放下。他的頭腦剛剛做好這個決定,心里又一陣難受起來。李清照那首詩寫得好,“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就是頭腦和心的區別,但心更根本。在頭腦里邊活動的是概念、判斷、推理,在心里邊活動的是生命體驗,生命感受。我們頭腦中的概念、判斷、推理是不可能把我們心中的生命情感給消解掉。這就是孟子所講的心。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朱熹理學跟陽明的心學,在哪里對立?

朱熹的理學讓我們用頭腦去理解天理,然后再訴諸生命實踐。但我們頭腦中理解了一種道理,但它不可能成為我們生命實踐的動力。生命實踐的動力來自我們的心,就是生命情感。驅使我們去行動的是情感的力量,情感發自于心。這個發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相里面,那叫天理。這就是心即理這句話的意思

朱熹告訴我們,天下先要有孝之理,人才會有孝親之心。孝之理是不朽的,本來就存在的。這是朱熹理學的出發點,所以先要把那些不朽的理說清楚,然后我們去認識他,由于認識了這份天理,我們就有了生命實踐的那個心。

但是這個道理是不能成立的。王元明把這個關系顛倒過來,認為天下因為有孝親之心才會有孝之理。這道理在哪里?我們拿論語中一個典故來舉例。

禮崩樂壞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孔子拿什么做標準判斷說宰予這個人不仁?心安與否。儒家的核心觀念仁并不是一個概念,它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們對父母的愛從哪里來?是因為我們親身感受過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和恩典,我們在父母親的關愛和撫養下長大,父母親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親身感受過。如果我們還不去回報,我們會心安嗎?孝親之心就是這么來的。他不是來自我們的頭腦對最一份道理的認識,而是來自我們對父母親給我們恩點的親身感受。由于有這份親身感受,我們就要去回報,而不回報會心不安。安與不安,不是頭腦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不安是有聲音的,這聲音叫良知的呼聲。

我們有時候做了一件事情,比方說,你是企業家。假如你做了一件事情,很大的影響了一個員工的命運。你對他所實行的這個做法,可能在理性上完全通的過,完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和規則,但回到家里,吃飯時心里又想起這件事情,突然心里不安起來。于是你又把這件事在頭腦里邊又想了一遍,發現自己沒做錯。完全符合理性的。但吃著吃著,又想起來這件事。這聲音來自你的心。因為你不安。

所以我跟那些企業家講,你們學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根據管理科學建立起來,但這事情絕不是根本。你跟企業當中的每一個成員打交道,還有一種更根本的道理呢?這個道理西方管理科學是說不出來的,然后他們問我什么道理?我說,天理啊。他說,天理?你說說看,我說,這不是說的,需要從你心里去求。你回到你心里就知道了,不是回到頭腦里啊。你就馬上就知道,你不知道也沒關系,到時候自然會有良知的呼聲。這個良知就是王陽明講的,良知奈天理昭明靈覺處,它才是真正的力量,頭腦是壓不過它的。那么心來自哪里?心就存在于我們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叫五倫,現在帝制推翻了沒皇帝了,其實君臣還這個君就是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這一層關系永遠在的,你走到天涯海角,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這叫現代的君臣關系。到海外留學的80后90和比國內大陸的80后90后更愛國,那是一種生命情感。把這五種關系拿掉,我們說還有一個individual。在中國思想中屬于不可理解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講的關于自我價值實現,對中國人來說,不可思議。我們中國人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歷程當中或成功或失敗,這些成功或者失敗的價值最后都我們跟親人的關系中。也落實在我們跟民族的關系中。中國人在人生的舞臺上取得了成功了,會想到告慰父母,讓家人知道,這是中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落實之處。80后在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度以為自己是世界公民。后來終于發現自己還是中國人。我發現我兒子他還是中國人什么事情?當我有了我的孫女,我兒子有了他的女兒的那一刻,他后來跟我講他說,“我心里最柔軟的東西被觸動了,我知道我以后該干什么了。”他馬上作為一個中國人領會到了那份婦女之情。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再也不說我要自我實現。我們這個民族因此而了不起。下一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命根子,真正的中國人都為下一代而奮斗的。我家里一個鐘點工,50多歲,我說,你在上海混了幾年,他說,十幾年了,大概19年也掙了些錢呢吧。我說,你應該去你退休啊,享一享清閑的福吧,他說不行。他說,我有兩個兒子。第一個兒子結婚了,二兒子在讀大學,還需要錢,因此他每天干五戶人家的鐘點工。我真知道這是個了不起的民族,為下一代,就是為未來。我們這個民主是為未來而奮斗的民族。下一代就是未來。哪怕這輩子吃了在多的苦。只要下一代超過我們的生活就好了,為下一代開辟一片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我吃再多的苦都可以。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民族是這樣的嗎?沒有。就我們中華民族。

所以我對那些不斷地跟我講西方個人主義原理的學者們,我心里很反感,個人主義不適合于中國。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方式,我們這個民族的人生價值境界,在儒道佛里的,不在西方宗教和西方哲學里。王陽明講的心是良知所在的地方,而良知不是理性認識啊,是對人與人的關系的真相的領會。因為孝親之心才有了孝之理,而孝親之心就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來,我們感受到父母親給我們的恩典,我們想要去回報。這叫孝親之心。無此心,即無此理。一個孝字,在英語當中找不到任何一個對應的詞翻譯,也許你會翻譯成respect and love,對長輩的尊重和愛,但這個愛,它究竟是什么?我們中國人全明白什么叫孝。什么時候最明白。倘若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人生少數的幾大大痛之一。一旦你在此痛之中,你一定全然明白什么叫孝。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的一個方面的真相。我們在此真相中了,我們就在孝親之心中,于是才有了那個孝之理。

致良知

第二致良知。王陽明新學的全部學問。如果概括的話就三個字:致良知。致不是獲取。不是創設。為因為我們本有良知。和需要去娶她呢。我剛才說良知是有聲音的,這個比喻蠻重要的,這是我對王陽明心血的一個重要體會,說出來請大家討論,所以在我看來致良知就是聽良知。根本的關鍵處就在聽。怕的是你聽不到。有時候受到干擾了你就聽不到了。干擾來自種種,一種叫私欲,那你聽不到。還有一種叫邏輯,理性的邏輯,你很發達,也讓你聽不到。良知是超越邏輯的。放下你那個邏輯的頭腦。放下你的私欲對你的支配,你才可能聽。這聽是一種努力。那么下面有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去聽了。要我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聽,這個聽就是行。行就是生命實踐,離開行,永不可能聽。我們跟年輕人講一番做人的道理。解決問題嗎?絕不解決問題。所以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聽到良知呢?叫他們去實踐。那么第三個命題來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如何行的方法,致就是聽,如何聽,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去聽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二件事,它本不是二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是朱熹理學了。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才完成了知。想想這個道理是什么?并不是在行之前有知,知就是行的開端,頭腦中認識的道理叫作頭腦中的知,它帶來不了行動。

所謂知是行之始,這個知是對真理的領會,凡是真理一定是我們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這就是行之始。你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你都要想過去,融入其中,因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們行動的動力。人知道這東西好,就心向往之,人知道那東西不好,叫避之唯恐不及。這個知是行之始,就是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們中國人曾經認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國近代史開端上,一批又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尋求真理,當時西方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心向往之。現代才終于發現它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終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東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但是這里我們看到凡是我們確認為真理的東西,它同時一定是我們向往的。心來了。這就行之始。

那行為什么是知之誠呢?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跟它融為一體嘛。你要融入其中啊,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你要跟這個向往的東西融為一體。如何融為一體?行。不行如何融入一體呢?因為我們向往了,所以我們去行動,行動就是讓我們自身跟它們融為一體。這樣我們的生命因此有了意義,有了精彩。讓我們生活在真理中,這叫行是知之誠。全部這一切都是實踐的,而不是理論的。

心學,這個學是實踐。學了就要習,合起來叫學習,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曰乎”。習的繁體字怎么寫,“習”。羽就是鳥的翅膀,一只鳥它一天要數飛之,要飛好幾次,然后就拿這個習字來說。我們學做圣賢,這個學就是不斷實踐,“一日數飛,如鳥一般。學而不習,非學也”。學的不是指科學,不是這件事,是學做人,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和精彩,讓我們生命在真理中,叫學而時習之。叫知行合一。

整個心學絕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學者可以研究它,但王陽明心學是叫我們去身體力行。行有未到處,一定是知沒到。要證明這一點。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實踐之工夫,而不是單純認識的活動。“不然,此事不成知。”如果你不曾實踐,就是你還沒知呢。一知就行動。就心向往之。不然只是不成知,此確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

我們去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語錄中王陽明與弟子的對話無一不在指點我們如何實踐 。王陽明的心學是實踐的事情。比如如何練毛筆字,不要求字好看,只是一個用敬的工夫,你寫書法,練字,不圖字好看,只是一個用敬。現在一練起書法就想,哦,自己最好成為書法家,寫的字到處有人欣賞,那么你開始求了,錯了。你要做的事情,是澆灌你的樹根,不要做花想,不要做葉想,不要做枝想。這是王陽明原話。打一個比喻,我們種一顆樹是想,它應該開燦爛的花,有茂盛的葉,但殊不知花、枝、葉也罷,樹根只要扎的深,它自己出來的東西,而不是你求的。你如果練書法不圖字好看,這是第一個前提。你如果辦企業,不圖晉升五百強,你辦事情,認認真真做,用敬啊,這叫工夫。在根子上入手,那叫澆灌。只要樹根澆灌的好,根扎的深,我們還怕什么。冬天一定會來,這顆樹的花葉都要凋零,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沒關系,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又花繁葉盛起來。如果那個樹的根扎不深呢?很淺呢,它凍死了,就這個道理。舉一個例子,王陽明的心學用到我們生活中來了,它的實踐叫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聽,聽什么?良知。良知乃是我們生命的意義的根本,因為它和天在一起的。那就是天理。不要專門的枝枝椏椏的去學這個,學那個。然后記下來一百多條,也記不完,要到處去應用自如。

儒家講人生最高成就是一生三不朽,王陽明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他多次帶兵打仗,平定寧王叛亂。立德指他這一生的行為,是個榜樣。立言指王陽明的心學。他如果沒有實踐給我們看,恐怕我們會認為這只是空論,但他做給我們看了,讓許多人折服。中國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無一不是王陽明的信徒。曾國藩,李鴻章,蔣介石,毛澤東沒公開承認,因為他反對儒家學說是吧,但他的精神和王陽明一脈相承。這就是王陽明,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學說,不要在那空翻書,討論來討論去,真理不在口中的辯論,真理就是在你的生命實踐當中去聽到天理。如果我們用王陽明心學去闡發孟論,讓我們別忘記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因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標,就是你有人生目標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定靜安慮,這些來自哪里。來自于知道目標,知道我最終要達到什么。

(全文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談王陽明的“內圣外王”之道
《知行合一——王陽明:1747——1529》 (2019年4月整理)
王陽明心學—王德峰(總結版)3
如何區分“理學”和“心學”?
心學中的“天理”是什么,“善惡”又是什么?
心即理與性即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乐安县| 潜山县| 阿合奇县| 威海市| 申扎县| 柳州市| 普安县| 米脂县| 娄烦县| 新安县| 汝南县| 万安县| 永嘉县| 铜梁县| 东方市| 青川县| 塔城市| 浮山县| 昌江| 义马市| 利辛县| 义乌市| 南召县| 湟中县| 镇沅| 通江县| 苍山县| 崇阳县| 垣曲县| 高州市| 迁安市| 伊川县| 东源县| 依安县| 姚安县| 侯马市| 普洱| 剑川县| 郯城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