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拳與健康人生》
系列講座節選
喜武之人,鍛練不當,年老時的常見病有二:
內科多為心、腦血管病卒中,外科多見運動系統病:肌肉、韌帶、骨關節、脊柱(頸、胸、腰椎)的病變。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腰椎間盤突出癥(常引起腰腿痛)。
一、腰椎的解剖
腰椎骨有5個,椎骨連接起來,椎孔形成椎管,脊髓由椎管通過。
5個腰椎骨之間,由椎間盤連接,椎間盤由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組成。
纖維環分為外、中、內三層,各層由粘合樣物質連接牢固;髓核位于纖維環中間,在椎間盤的偏后側。
髓核是黏膠樣物質,正常髓核含有大量水分達到80%;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髓核最終可被纖維軟骨代替。
二、腰椎間盤的作用
椎間盤的作用有:連接性、彈性、伸縮性,減緩震蕩力、分散壓力。如:
人體平臥位2~2.3Kg/cm2;直立位2~2.3Kg/cm2加腰部髓核以上軀干重量的總和;負重時可達100Kg/cm2。
髓核有滲透能力,水分經軟骨板篩孔、椎體的微孔進出。
三、年齡帶來的變化
椎間盤本來有血液供應:胎兒時期椎間盤的周圍和鄰近椎體的血管,通過軟骨板無數的小孔到達椎間盤;這些血管在人出生后,立即發生退化;到20~30歲時就完全閉塞,殘留下一些管道,在椎骨表面形成篩孔。
椎體上的小孔與軟骨板上的小孔是相對應的,椎間盤正是通過椎體,得到營養和排除廢物。
同時,人20歲以后,限制脊柱過度移位的韌帶發生變化。韌帶在青壯年為腱性,隨年齡增長可出現纖維軟骨并有部分脂肪滲入,40歲以上可變性出現囊袋,增厚甚至纖維化,使神經根受壓。
如有任何一種力,使椎體發生各種移位,都可使兩種小孔的對應關系破壞。因此盡管椎間盤彈性緩沖作用存在,也不能使微孔里邊的營養,吸附到篩孔里邊去。
腰椎間盤突出癥
椎間盤失去椎體的營養后,開始消耗椎間盤自己的營養。當軟骨板、纖維環、髓核內的蛋白質、水份等消耗盡后,椎間盤就出現了變性,成為破碎的纖維組織和軟骨板及干枯的髓核,在椎間隙間,呈游離狀態。人體的動態平衡失調,使椎體發生各種移位,我們讀片,可看到腰椎的曲度變直。
四、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部的肌肉是腰椎活動的動力,腰背部有強大的筋膜,作為肌肉的起點和保護。韌帶、肌肉、筋膜的慢性損傷,如:粘連、疤痕、攣縮、堵塞,可引起腰椎的位移。
腰間盤突出癥是因為腰部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引起腰椎的改變,使腰椎間盤的營養發生障礙;在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而引起的綜合癥。
究其病因有兩方面:
內因是退行性改變,與人的年齡增長有關;
外因有姿勢不良、超負荷損害,如:練拳失“中”、寒冷使血液循環不良等。慢性軟組織的損傷是禍首,力平衡失調是直接病因。
椎間盤突出癥
五、練孫氏拳促進人體健康
首先,我們人體的腰椎間盤:是活著的組織,它有自身的新陳代謝。椎體結構以松質骨為主,其間有無數的小孔,它是接受腰動靜脈供給與吸收的代謝通道。
椎間盤除了連接椎體外,還有使椎體在運動過程中,起到緩沖的作用。人體站立、坐位活動時,產生了壓應力和漲應力,這就使篩孔內的張力和漲應力大于微孔,纖維環和髓核內的水分和廢物就通過篩孔、微孔,排入到骨松質里。
先太師祿堂公拳照
人躺著時,椎間盤的壓力基本消失,甚至得到了一些負壓,從而將其對應的微孔里的營養吸收到軟骨板,然后通過滲透的作用,來營養纖維環和髓核,達到新陳代謝的結果。
練孫氏拳,要求我們“中和”于道,日日習練,不偏激、不“透支”。赳赳武夫、口出穢語齷齪者,決不是孫氏拳習武人的形象。
先太師祿堂公拳照
“孫拳是道,惟有德者居之”。修練孫氏武學,能改變我們自身的品質。
武醫同源,如上所述,僅僅就人體運動系統方面的鍛煉來說,我們通過練孫氏拳,使腰椎間盤活組織,保持自身的新陳代謝;動則陽生,從而促進了人體的健康。
用樹林師兄的話說,練孫氏拳,要自己舒服、純任自然;教拳學拳,也要因人而異。如此,何傷之有?病安從來?
2013年7月筆者出門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