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根據人際交往在中國社會的功能及運作來看人際信任。從中國的“文化/社會/歷史”根源出發,我們對人際關系進行了新的概念化,把人際關系與人際信任用社會義務概念聯系起來。希望在這個架構的基礎上,可以對中國人的人際信任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一、西方對人際信任的概念化
西方學者對信任的定義五花八門,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共同認可的定義。很多研究者都將人際信任定義為在人際交往中對交往對象的一種預期及信念。關于這種預期及信念是如何產生的,心理學領域的社會心理學者大多將其分解為兩大部分:一是基于信任者自身對他人的一般信任程度而產生,二是基于信任者對被信任者的一些特性的感知而產生。社會學領域的社會心理學者則多將人際信任視為社會結構及制度的產物,因此認為信任的意義及構成也隨社會變遷而改變。
這兩種研究定向都忽略了一個社會現實,那就是:人際信任是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個人之信任經驗及特質固然重要,但沒有交往對象的認可及回報也很難有信任行為。社會整體對一般人或直接相處之人有一些概括化的信任信念及態度固然也重要,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一個社會中對人的信任沒有個別差異,個人對社會制度的總體認可及相信也并不能告訴我們在一個具體的交往中雙方有沒有信任存在。雖然一些微觀社會學家注意到人際關系與人際信任的密切關系,但他們的分析重點還是非常宏觀的,把人際關系視為社會體制的一部分,因而把它劃分為社會認可的既定關系類別來研究。
至于人際關系為什么會讓雙方產生信任,盧曼 影響信任的主要因素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一致的地方在于兩者均研究了個人因素及人際關系因素。不同的是,西方的研究更多地強調前者,強調被信任者的能力與責任,而對中國人人際信任的研究則較強調后者,包括先賦的及后天的連帶關系及人情。不過對感情關系卻不見很多論述。另外,個人因素與關系因素之間的關系好像也存在中西的不同。在西方人的信任行為中,被信任者的個人因素先于關系因素或者獨立于關系因素而存在,例如,個人的義務責任感是個體的人格特質的表現,并不與具體交往關系有關,但是,在中國人的信任行為中,被信任者的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雙方交往關系因素決定的。例如,“忠誠度”是指對一個人的“私忠”,是私人關系的產物。因此,對于中國人而言,關系因素事實上優先于個人因素。
三、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本土概念化
我們在這里選擇從一個具體的兩人交往層面來看人際信任,并以兩人關系作為研究信任的基本單位。在這個研究定位之下,我們先從傳統文化對“信”字的解說談起,看看信任在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位置。然后,再依中國之“文化/社會/歷史”背景,來討論中國人人際交往之特色,從而說明信任之重要性及其特殊意義,回答“為什么”要信任的問題。然后,我們再依據一個新的人際關系概念化來看它如何可以作為人際信任的指標及意義,從而回答“怎么信任”、“信任什么”及“信任誰”等問題,并發展出一套理解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本土模式。
(一)人際信任的“文化/社會/歷史”基礎
漢語中的“信”字,從人、從言,本義是指“言語真實,誠實不欺”。在古典文獻和一些辭書中常以“誠”、“實”、“專一不移”、“不欺”等來解釋“信”的含義。另一方面,“信”又可作“相信”、“信任”解。用在人際關系中,前一種涵義的“信”常以“忠信”、“誠信”表示。后一種含義是指給予他人信任,不懷疑他人的“可信性”。按傳統主流儒家思想的理想,個人的道德修養是社會安定和諧的基礎,因此“誠信”是首要的、無條件的,而“信任”是派生的,有條件的。而且,誠信是信任的充分必要條件。這一思想無疑對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實際社會生活卻不可能如此理想。當大部分人的道德修養尚未達到“至善”的境界時,兩人交往時難免要花許多時間來確認對方的誠信程度或可信度,以決定自己是否要信任對方。
(二)人際交往中的“誠信”
楊中芳[3]曾對中國人的人際交往進行了本土的概念化,提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交往模式。中國文化要求人們以“君子”為楷模進行道德修養,因此,大家都積極地想按當時情境所要求的“公我”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想讓人認為自己是按“小我”的“意愿”隨心所欲。基于此一文化的指引,當尚未修養成為“君子”時,人們會以“你為我,我為你”的方式來交往,一方面遵循了文化指引,“一心利他、毫不利己”地為交往對方做他需要或想要做的事;另一方面又期望交往對方及時準確地回報自己的需求。在這一模式中,人際交往有幾個特點:個人外表所講的意愿不一定是其內心真正的目的;自己的需求必須以間接、隱晦的方法傳達給對方;依靠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人際關系的建立不是靠雙方相互平等對待,而是靠分別履行各自在關系中所內含的義務與責任。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性及互依性高的人際交往模式中,信任變成一個非常重要而突出的問題。人際信
懷對方,盡心地為對方的利益著想,心甘情愿地為對方服務,不求回報,損失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