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徒步上海法租界
學者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一書所描述的:“有意味的是,當公共租界忙于展示高度的商業文明時,法租界卻在回顧文化的芬芳,高等的或低等的,但永遠是法國情調,比英美更有異域風味”。
不需要民意調查,老上海人或居住在上海多年的外來人士也會同意這樣的一個觀點:上海原法租界區域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都會是上海這座城市最迷人最具歐陸風情的區域,我也是這么認為。
尋找布爾喬亞式的小情小調是游覽法租界前必須要打的腹稿,這里看到的大多是小洋房、小馬路、小書店、小咖啡館、小酒吧和小酒店……沒錯,這個區域擁有上海最多的林蔭道、最多的老式花園別墅,也聚集著上海最有創意的設計師店鋪、最精致的咖啡館、餐廳和酒店。
1993年,我從小地方來上海,學習、工作、生活,卻從來沒有真正以一個旅行者的眼光看上海。終有一天,我決定換個視角,以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一下上海。我選擇了原法租界南線一條徒步路線:起點為地鐵一號線黃陂南路地鐵站,終點為地鐵一號線的衡山路地鐵站。
從黃陂南路地鐵二號出口出來,沿黃陂南路右轉往南,到太倉路路口,也就是穿過朗廷、兩大奢華酒店的廊橋,可以看到左側對面有兩幢連在一起的簇新石庫門建筑。那里是上海博文女校舊址,1921年7月,除上海以外的中共一大代表以“北大暑期旅行團”的名義住在此地。有趣的是,13名代表中只有四人與北大有關,陳公博、劉仁靜和張國燾曾是北大學子,而做過北大圖書館助理館員的毛澤東也算與北大有淵源。
現在博文女校改為上博紀念品商店,而面對黃陂南路一側則為名牌手表的專賣店。離此不遠,沿黃陂南路往南,到興業路右轉,即可到中共一大會址。
托人民政府的福,這里參觀是免費的,不過需要經過嚴格的安檢,才能進入,而且內部不能攝影。
建筑本身建于1920年,當然,你現在站在門前說它是昨天剛落成的也沒問題,黨的榮光,相信這里每天刷一遍漆也沒問題,時光如果倒流到1921年,當時的黃陂南路還甚為偏僻,據說路的南側還有農田,嗯,我看了下,也許是現在天平湖的位置。
一大會址的二樓有還原13位黨代表的塑像,其它人都坐著,毛澤東站著,意氣風發地發表演講。近90年過去了,當事人沒一個健在,大部分的史料都稱老毛當時為書記員,也就是記錄員。而張國燾當選為大會主席,成王敗寇,這位站起來的毛澤東肯定是當時寫字寫累了,臨時想松松筋骨,沒想到這一站就站了55年。
一大會址與上海的客廳“新天地”相鄰,順便在新天地逛逛成為必然。
1999年前,這里只是眾多上海市區內老式石庫門街區之一,房客密集,破舊、擁擠、惡劣的居住環境是留給人們的主要印象。以往舊區改造方式都是粗暴地一拆了事,在原址上建起新樓、高架橋或綠地,而新天地的地產開發商香港瑞安集團卻另辟蹊徑,將居民遷走,掏空建筑內部,引進咖啡館、餐廳、會所和精品店,變身為一個高端的娛樂中心。
在上世紀末這樣的開發理念不啻是一場舊區改造的革命,修舊如舊、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從2000年開始,新天地逐漸成為上海的時尚地標和最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同時,周邊的房價也扶搖直上,在2009年,該區域高檔樓盤的均價早已超過十萬元每平方米。
也有批評者認為它只徒然擁有石庫門“虛偽的外表”,特別是外地游客越來越多后,不少上海本地時尚人士和旅游者開始轉向更親民和原生態的其他區域。以興業路為界,新天地分北里和南里兩個部分,北里的大部分建筑前身系石庫門民居,南里主要為現代的大型購物中心。在北里,寶萊納德國餐廳外墻上的心形浮雕、新吉士酒樓的朱漆大門,甚至通往興業路巷口的毛筆大字“嵩山打包托運站”,都算是舊上海建筑文化的殘留。不知道什么時候,新天地北里的中心廣場還建了個福、祿、壽三老噴泉雕塑,感覺莫名其妙。不過,這種中式題材,卻很吸引中外游客在此留影。
我個人認為,北里的屋里廂石庫門博物館是新天地最有趣的地方。
上海話里“屋里廂”是“家”的意思,整個博物館完全復制了上世紀20年代典型的一戶里弄上海人家,主要分成7個房間,分別為客堂間、書房、老人房、主人房、兒子房、女兒房、灶披間,而房間內的擺設也為那個年代的原物,精致又散發濃郁的歷史感。這是一戶過著優裕生活的中產階級家庭,客堂間和老人完全為中式傳統的擺設,二樓的主人和孩子的生活區域卻是中西合璧,禮帽、相片、打字機、電扇、明星海報這些物件體現了西方文化已經進入上海石庫門人家。
我從興業路往西走去,跨過南北高架下的天橋,穿過重慶南路,來到了南昌路。這里有個小小的玉蘭花園,寒風凜冽中,花園的凳子上有對黃昏戀情侶抱在一起,讓在刷漆的工人很側目。經過神秘的璞邸精品酒店到了雁蕩路,我當然是要進復興公園。
復興公園原為顧家宅花園,后被法租界公董局花了7.6萬兩銀子買下。曾作為駐滬法國軍隊的兵營,大兵撤走后,請中、法園藝師設計,建為法國花園,于1909年對外開放。花園中心有噴泉的下沉式花壇,為國內唯一的法式立體式花壇,而稍西邊點的綠蔭廣場有十多株百年樹齡的法國梧桐樹,樹冠巨大,遮天蔽日,夏日樹下乘涼為絕佳享受。
我外婆家在成都北路,1995年因建南北高架而動遷。小時寒暑假來上海,住在外婆家,復興公園是我最喜歡來的公園。復興公園對小孩子最吸引的是有一些游玩設施,諸如旋轉木馬之類的,最重要的是我經常在這里售貨亭買冷飲“黑牛”——可樂上加白色冰激凌球,那時的極致美味冷飲。
只有早上十點半,公園里大多是老年人。在北京,大清早的我也去過幾次公園,南北差異在此體現,北京公園里的老人們喜歡唱京劇、玩葫蘆絲,還有舞刀弄槍的。而在上海的公園,更多是合唱團和跳舞,群舞不用說了,自然都是跳國標的,唱歌也讓我開眼了,我看到一個老人正在自制卡拉ok機上唱的英文歌——我們現在稱之為洋氣。
另外,裝有文匯、解放的閱報欄也吸引了大量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當然,我順便再次瞻仰了精神領袖馬克思、恩科斯二老的雕像,他倆一前一后,相互依偎著,多少年來一直這么甜蜜地看著大伙。他倆也目送著我離開復興公園,來到了皋蘭路。
我手上拿著前天在季風買的《萬象》去蹲坑,翻開第一篇,正是新井一二三(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寫的《上海既白》,她在2009年夏來上海住了10天,而之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是在1987年,當中間隔22年。
在她眼中,同一座上海變成了前后兩座城,文中她感慨道:“我感到迷惑不解,好像到了另外一個星球似的,或者說曾經熟悉的那座城市怎么也找不到了……站在南京路街頭看左右,我就是不能把今天的景觀跟20世紀80年代的記憶連接起來沉浸于懷舊……中間發生了什么?難道是一場革命?”
相信很多讀者看了這段話是不是心有戚戚焉?我也是。
不過,我還有另外的觀點,即使新井在上世紀80年代曾多次來上海,但相信她也是浮光掠影似的走馬觀花。就如這次旅行,她的視線大多停留在南京路、淮海路、外灘、浦東一帶,這些更能體現上海ZF豐功偉績的標志性地帶確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在喧囂背后,另外一塊同樣能代表上海氣質、文化、品味的區域仍然保持著原來的節奏,至少是大部分保持著,那就是接下去我要走的路線。
復興公園西門出來,皋蘭路1號,門口掛著“張學良1934年曾在此居住”的牌子,既然打著學良的招牌,過往路人自然會探頭探腦。于是在院子進門處還貼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主人的警示:“謝絕參觀!” ,現在一家資本管理公司入駐在內,顯然,它不歡迎外人。
皋蘭路東西向,周邊思南路南北線、香山路東西向是上海洋房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其中有西班牙鄉村式、法國文藝復興式、英國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當然還有一些ART DECO風格的西洋公寓。隨便走過一個“五金機電商店”,就能發現店招上面的中式墻飾也值得咀嚼一番。
從皋蘭路1號往西走30米,穿過思南路,就到了建于1932年的圣·尼古拉斯教堂,這是典型俄羅斯式的東正教堂,穹頂有洋蔥頭。
上海人都知道,在新樂路、襄陽路路口還有一個圣母大堂,同樣是東正教拜占庭風格教堂,規模比這個大點。十月革命后,有一幫忠于沙皇的白俄羅斯人逃到了中國,其中很多移居上海法租界,成為當時最大的一個外國人族群。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除了有教堂、哈爾濱食品廠、西伯利亞皮草行、信誼大藥房、老大昌,還有俄文的電臺、報紙,連歌廳里的舞女最紅的也是白俄舞女。白俄族群在解放后,沒逃走的大部分遣返回蘇聯,下場慘烈。
圣尼古拉斯教堂之前一直是一個餐廳,但現在也已經倒閉,像新樂路上的那個教堂,也曾改過餐廳、會所,但也逃脫不了關閉的命運,拿原來的宗教場所開店看樣子風水有問題。
順便在香山路、皋蘭路、思南路逛逛,可以張望到樹叢柵欄后,隱藏著一棟棟精致的別墅洋房。這一帶房子產權很復雜,有私家、有公產,以前這里大多是七十二家房客,但現在也有富豪獨個買下。
大約也是2002年,有一幫北京朋友來上海玩,我帶過他們在這一帶逛。有位攝影師朋友拿著一臺哈蘇在一棟看上去廢棄的洋房前拍照,有個住在附近的路人指著那房子說:“500萬就可以買下啦!”
現在,這些洋房應該5000萬都不止了吧。
思南路往南走過香山路,即到了香山路7號的孫中山故居。香山路原名為莫里哀路,取名至一位法國喜劇作家,要明確的是,在原法租界區的街道名大多以法國名人命名,無論是霞飛路還是杜美路,或是亨利路。而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就是現在的中山市,不知道香山路路名是否源自于此。
1917年,孫文在廣州整護法軍政府,準備北伐,但一年后又給桂系搞下了臺,很郁悶,攜國母宋來到上海。除了政治上的孤立,那時滿世界都是袁大頭了,他手上沒幾個。起先他住在南昌路上的舊公寓,后來幾個加拿大華僑知道他的境遇,把本來準備開廠的資金幫他買了這棟建于20世紀初的豪宅,孫文伉儷在這里居住了5年。略知國民革命歷史的人都了解,很多海外華僑對于革命的支持是毫無保留的,當年他們被賣豬仔去新大陸、下南洋,也是飽經折磨,同時深感民族的苦難源自異族統治。
革命黨人一被清政府通緝,就逃到東南亞,孫文也是,在2004年,我去馬來西亞檳城,專門拜訪了當時孫文去南洋向華僑募款的寓所,也是一所普通的民居。當時有一位西方人住在里頭,很大方讓我參觀。在房間的一樓墻上掛了一些歷史照片,我注意到胡錦濤的照片,在1998年他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曾拜訪來過此地。
購門票入大鐵門內,首先看到身著中山裝的孫中山銅像,紀念館由兩棟別墅組成,前一棟是孫中山鄰居的樓改成陳列館。走出這棟樓,隔壁就是這位偉人的真正居住過的故居了,需套鞋套才能參觀,里面的家具陳設都是按宋慶齡的回憶原樣擺放。臥室中有張靠背沙發椅,孫中山著名的《實業計劃》和《孫文學說》應該是坐在這把椅子上完成。
繼續沿思南路往南走,沿路有不少可愛的餐廳、酒吧、咖啡館和面館。過了復興中路,左側50米就到了周公館(思南路73號,免費參觀)。之前,我已經被不同款式的洋房晃花了眼,現在會發現自己到了一片老別墅的海洋,你會驚訝于在上海的市中心竟然有如此海量的老別墅云集于此。在思南路51號至95號之間的思南公館,有51幢需要保護的老建筑。
在20世紀初,這一帶就被辟為法租界內的高尚住宅區,20多年的建設,于30年代初具規模。1921年,就一家比利時義品房產公司在這一帶開發了23棟獨立花園洋房,成為別墅住宅區的主體,所以這個區域也被稱為義品村,周公館也是其中一棟。
周公館的官方名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抗戰結束后國共第二次合作,周恩來以及董必武帶著在這里工作生活在此一段時間,見過馬歇爾見過史沫特萊,也被軍統監視過。直到內戰爆發,1947年3月,辦事處撤回延安。周公館二樓的朝南陽臺非常舒適,陽光灑在幾把藤椅上,在地下室還有一輛美國別克老爺車,系周總的座駕復制品。
另外,思南路87號是梅蘭芳故居,在這一帶,名人出沒請注意。
沿復興中路再往東走點,算是一個回頭路。在復興中路、重慶南路路口就有一座漂亮的五層建筑,名叫重慶公寓。重慶南路前身為呂班路,和魯班沒什么關系,呂班實為法國公使名,1931年建成此公寓時,就取名為呂班公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在上海大行其道,如百樂門舞廳、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美琪大劇院、和平飯店等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裝飾藝術風格的最大特點為大量運用幾何線條和圖案來做建筑的裝飾,現在上海還留有裝飾藝術風格建筑約1000多座。
走進重慶公寓就是四個圓鼓鼓的羅馬柱,地上鋪有梅花裝飾的馬賽克,扶梯為幾何花紋鐵藝。美國左翼著名記者史沫特萊曾在重慶公寓居住,李安拍攝《色戒》也在此取景,把解放后鋪就的大理石地板改成了原來的木地板。李安在此取景,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刺客鄭蘋如就住在重慶公寓后的萬宜坊88號。
順L型重慶公寓往南30米,即可到萬宜坊入口,在弄口還有“韜奮紀念館”幾個大字。鄒韜奮于1931到1936年住在萬宜坊53號的一、二層內,間中他逃亡海外兩三年,所以他在此居住也差不多兩三年。韜奮紀念館免費開放,在兩層樓房內主要是掛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無甚實物。
重慶公寓的對面有座偉岸的獨立四層洋房,壁爐煙囪高高挺立,由舊上海的實業家朱葆山所造,上世紀30年代,劉海粟向人租下,從此便一直住在這里,直到他于1994年去世。這附近名人故居眾多,比如柳亞子舊居(復興中路517號)、史良舊居(復興中路553弄1號)、何香凝舊居(復興中路553弄8號)等,此區域的高級可見一斑。
復興中路往東100米即到了淡水路路口,有一座名為諸圣堂的基督教堂,這里雖說是法租界,不過,也有美國新教徒的身影。這座教堂即為美國圣公會傳教士和中國教士汪孝奎共同籌資建造,于1925年落成,采用17世紀圣公會高派教堂格式,整體紅磚砌成。諸圣堂在文革時被改成工人文化宮,1982年復堂舉行感恩禮拜。還有一些資料上說,諸圣堂在抗戰期間曾保護過抗日人士。
返回思南路,一直往南,過建國中路的下一個路口就到了泰康路,右轉走200米可到泰康路田子坊(210弄)的入口。
同是石庫門里弄舊區的華麗變身,所以很多人把泰康路田子坊周邊區域和新天地拿來做比較,或者直接稱它為“山寨版新天地”,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貶義的綽號,更多蘊涵著有趣、草根和“占山為王”的自由精神等意味。
泰康路的繁榮由藝術而起,普遍認為畫家陳逸飛是入駐泰康路的第一位藝術家,1998年起他陸續把自己的三個工作室搬入泰康路210弄內的舊廠房,隨后,爾東強、王劼音、解建陵等也相繼跟進,同時還吸引了一些海外的藝術家在此開設工作室或藝術中心,成為上海知名的創意產業園區。2001年,黃永玉訪問陳逸飛工作室,把原名為志成坊的泰康路210弄改名為田子坊,取《史記》所載最長壽畫家田子方的諧音。
2008年開始,從泰康路210弄開始蔓延,到248弄、274弄,甚至延伸到北出口的建國中路155弄,這一片的石庫門舊居陸續被改成精致的設計師小店、精品店、餐廳、咖啡館和畫廊,與石庫門居民生活特有的“萬國旗”、馬桶、蛛絲般的天線共存。我輕松在這里找到了一家餐廳,解決了我的午飯。
過思南路,下一個路口為瑞金南路,推薦前往瑞金賓館一游,那里曾是我最熱愛的上海最佳下午茶之地。
瑞金南路是上海灘目前為數不多完美的林蔭道(新華路、復興西路、紹興路、衡山路)之一,兩旁長有參天的梧桐樹,春天是瑞金路最好的時節,繁枝密葉在半空給道路罩上了一張綠網,真的很美。
毫不夸張地說,位于瑞金二路118號的瑞金賓館是法租界區域內環境最優美之所在,占地500畝,內有四幢別墅。其中,1號樓、2號樓和3號樓都是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筑,為英國商人馬立斯·本杰明于1924年建造,他是上海灘賽狗場老板,本杰明家族還是中國最早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創辦者。
靠近茂名路的4號樓則屬日本三井公司,抗戰時成為日軍最高指揮部的指揮所。瑞金賓館故事多多,一號樓宋美齡曾住過,陳毅也在此辦公,改為賓館后,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蘇哈托、尼赫魯、胡志明、金日成也曾入住這里。
1979年瑞金賓館對外開放,平頭百姓終于可以入內一窺達官貴人的生活,因大片草坪、樹木、湖泊、小橋流水,還有濃郁的英式風情,這里還是婚紗外景和婚宴舉辦的絕佳場所。2013年,瑞金賓館也正式改名為上海瑞金洲際酒店,成為洲際酒店及度假村集團大中華地區首家歷史經典酒店。
沿瑞金二路往南,到紹興路再右轉。紹興路是聞名滬上的出版一條街,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新聞出版局坐落于此。紹興路74號,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樓有讀者俱樂部,供應便宜的速溶咖啡喝茶,在這里買文藝社出版的圖書還可打七五折。
紹興路上還有些莫名其妙的畫廊,售賣一些大牌的現當代畫作山寨版,比如張曉剛、曾梵志的油畫。另外,攝影家爾東強創辦的漢源書店在紹興路27號,漢源書店里陳列不少老上海黃金年代的物品,還有整墻的落地書架和藝術書籍。張國榮生前來上海很喜歡漢源,他的寫真集有一張照片以漢源書店為背景拍攝。紹興路上還有我喜歡的維也納咖啡館(紹興路25弄2號),老板是奧地利人供應一種舒服的歐洲咖啡館風情,甜點做的非常好。
紹興路往東走,就到了陜西南路丁字路口,向右轉往北,過永嘉路,又到了復興中路路口。在路口不到60米的地方有座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名為白爾登公寓(陜西南路213號),在樓頂浮刻“1924”的字樣。很多人都知道張愛玲住過常德路的常德公寓(原名愛丁頓公寓)。1930年,張愛玲父母離婚,張愛玲隨父親住在延安中路寶隆花園,而張母黃素瓊住在白爾登公寓。所以,理論上,張愛玲也住過白爾登公寓,我覺得,張迷也可來此膜拜一下。
在復興中路路口,明黃色陜南邨(陜西南路187號)很容易吸引路人的目光,特別墻上的幾何圖案裝飾,毫無疑問,這又是典型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筑。陜南邨建于1930年,原名亞培爾公寓,由法國天主教蒲愛堂出資建造,里面一共有16棟公寓樓。
復興中路往西走,第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上海理工大學,以前我經過這里一直叫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這里起源于1907年的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為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寶隆同志創辦,仔細看看,里面的圖書館和數幢建筑都是建于1907年左右的百年建筑,可算得上市中心最古老的西洋建筑群。
要注意的是,大門口有保安虎視眈眈,進去閑逛一定要目不斜視,氣定神閑,要是鬼鬼祟祟,眼神慌張,肯定會被拒絕入內。
假如汾陽路不左轉,復興中路繼續往前的話,可以遇見兩處漂亮的公寓。
一為復興中路1331號復興公寓,原名為黑石公寓或花旗公寓,建于1924年,有一排漂亮的科林斯柱引人注目。這種折中主義建筑風格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也很流行,法國為典型,所謂折衷,就是糅合了多種建筑風格的意思,希臘、羅馬、拜占庭、文藝復興等多種風格都有可能在一種建筑物上出現,只要對稱形體看上去美就行。
而再往西一點,就是復興中路1362弄的克萊門公寓。克萊門公寓一共有五幢房子,是比利時人克萊門在1929年投資建造,墻飾已經有明顯的裝飾藝術派風格。我有個朋友葉孝忠曾租住這里多年,他本來住在最里面一棟,后來搬到臨街,我經常去他家,基本清楚內部格局。
克萊門公寓原來應該是酒店式公寓,房間內沒有廚房,現在住戶的廚房都是在樓梯走道上公用。房間內的衛生間非常巨大,起碼十平米以上,假如不介意旁邊的馬桶,衛生間內可擺放餐桌、櫥柜、浴缸和晾衣服。臥室內還有壁爐,可惜現在只是個擺設了。
心心念念,我終于找到了汾陽路、東平路、太原路三叉路的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汾陽路79號,門票8元),藏在高墻深院內,它很容易被錯過。它被稱為“小白宮”,建于1905年,原本是法租界總董官邸,從建成之日至1943年,歷任法租界的最高行政長官都住在這里。
博物館的主要場所為主樓,分三層設立了展示館及各專業工作室,一樓主要為古董古玩商場,展品價格不菲;二樓為雕刻展廳,分木雕和玉雕;三樓則主要為織繡類展示廳。在展廳之間,還設置有專業工作室,我看到工藝美術師邊工作邊在聽著收音機里的股票經。這里走一圈,基本對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各大類品種及其歷史沿革、風格風貌、技藝特色都有所了解。
建筑設計于1900年,自然是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法國晚期文藝復興建筑樣式,建筑外部中部有半圓形突出,大門前有雙抱露天大扶梯,一樓皆為劵門劵窗,正門前有四對愛奧尼式柱,而門窗框上都有浮雕裝飾,二層的門窗變為簡潔的方框,上方或旁邊也有一些浮雕裝飾。除了外表的華麗,內部的用料和裝飾也很奢華精美。樓底層大廳的地面和天花板都用大理石鋪就,還有精美浮雕,地板、護壁多用柚木及硬木拼板。二樓衛浴間保存著百年前原始裝潢,具有新藝術派風格的彩色鑲嵌玻璃點綴著整個空間,立體按摩淋浴器仍是當時的法式古董。
從“小白宮”出來,我穿過汾陽路83號上海五官科醫院的幾幢現代新建筑,走到院內最深處,發現了一個靜謐的所在。這里是建于1942年的猶太醫院原址,最里面還有一個老水塔,塔上有幾何圖形裝飾,據說這個超過60年的水塔現在還在正常使用中。
在汾陽路和東平路路口有個非常小的三角花園,花園內有一個普希金雕像。這個可能是上海命運最多舛的城市雕塑,1937年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豎起了他,后毀于1942年的二戰時期,1947年又豎了起來,再度毀于1966年文革,1987年再度豎起,真的是趕上普希金本人不幸的命運了。
幾步路就到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東平路9號)的大鐵門,院子有棟法國式別墅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廬”。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宋子文買下這棟別墅作為陪嫁送給宋美齡,蔣介石取名為“愛廬”。但平時能否進入參觀,這要視門口保安的心情好壞與否。周邊達官顯貴的住宅很多,東平路11號薩沙酒吧為宋子文舊宅,汾陽路150號仙炙軒餐廳原為白崇禧舊宅。
走到衡山路,再往南走,穿過豪宅衡山路41號,到了烏魯木齊路口,我看到了一座外墻上爬滿常春藤的教堂,因為可以容納不同教派和不同國家的基督徒,這里取名為國際禮拜堂。正是周日晚上七點,圣樂團的唱詩聲如天籟般悠揚。
(本文節選自梅小排新書《給我走遠點》)
另外還有一條法租界北線徒步推薦:
起點:地鐵一號線陜西南路站
終點:華山路丁香花園
中間站:大公館
時間:4小時
1、 國泰電影院 陜西南路站的三號出口為茂名南路、淮海中路路口,對面就是建于1930年的國泰電影院(淮海中路870號),精美的裝飾藝術派建筑。
2、 錦江飯店 茂名南路上緊鄰國泰電影院,飯店大院內有歷史建筑數棟,英國喬治亞風格的錦北樓原為富商沙遜旗下產業華懋公寓,建于1929年。貴賓樓多次接待國賓,小禮堂為中美聯合公報發表處,而18層高的峻嶺樓(現為錦楠樓)則是1934年建成的經典裝飾藝術派建筑。
3、 花園飯店 位于錦江飯店的對面,同樣為五星級酒店,裙房是一幢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筑,原為建于1926年的法國總會。共有三層,在大廳和原舞廳的廊柱頂頭鑲嵌著幾組法國裸女浮雕,是上海現存的最后一組裸女浮雕,曾經是法國總會引以為傲的藝術品。
4、 蘭心戲院 茂名南路、長樂路路口東北側一幢典雅歐式風格的建筑就是蘭心戲院,窗框、窗欄和墻角都有假石裝飾,由英僑愛美劇社建于1931年,晚上常舉辦西方劇團演出和音樂會,屬于當時高貴的娛樂場所。
5、 馬勒別墅和新樂路 長樂路往西到陜西南路,右轉往北,過巨鹿路就可以看到左側馬勒別墅的尖頂了。從馬勒別墅出來,調頭往南,走一段回頭路,過長樂路就到了新樂路,一條最近幾年很紅火的時尚精品小店集群地。
6、 東正教圣母大堂 與皋蘭路圣尼古拉斯教堂落成于同一年的圣母大堂(新樂路55號)位于新樂路、襄陽北路路口,擁有五個可愛的藍色“洋蔥頭”圓頂,也是當時的俄國僑民集資建成。以前曾改成圓頂音樂餐廳,后又關閉,2009年6月舉辦《俄羅斯油畫藝術展》短暫向公眾開放。
7、 大公館 東湖賓館 新樂路往西與東湖路相交,左轉往南到東湖路、淮海中路路口,可看到隱藏在鐵欄和樹木之中的大公館(東湖路7號)。1925年由猶太富商所建的法國文藝復興式花園洋房,現在是一個經營上海菜的餐館,有下午茶供應。這里還有一段復雜的傳說——據說曾被杜月笙門生買下送給杜,但1946年杜月笙轉贈給了戴笠,戴笠又把它轉至胡蝶名下。馬路對面的東湖賓館(東湖路70號)一號樓、二號樓,為相連的五層花園住宅,是真正杜月笙的公館之一。
8、 中國藍印花布社 東湖路往北到長樂路左轉,幾十米就到了長樂路637弄,轉彎抹角往里深入才能親近中國藍印花布社的小院子。院子里掛著長條藍印花布,像是個染坊,這里由日本友人久保瑪薩女士與上海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共同創辦,陳列室有不少藍印花布珍品。
9、 蔡元培故居 長樂路往西到常熟路右轉,往北走5分鐘就可通到華山路303弄,弄內16號為教育家蔡元培在內陸最后的寓所,這棟英式風格三層樓房的一樓現在辟為蔡元培故居陳列室(免費;9:00~16:00),在作者調研期間蔡元培先生年逾8旬的女兒蔡睟盎仍居住在二樓。
10、 丁香花園 從蔡元培故居折返,到華山路右轉往西走十分鐘,過武康路路口,就到了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花園內的一號樓和三號樓為19世紀后期美國式別墅建筑,樓前栽有丁香、香樟等樹木。據說這是李鴻章置辦給姨太太丁香的住所,后長期為李鴻章幼子李經邁居住。解放后,這里曾一度為興國賓館分部,現在改成粵菜餐廳。
作者新書推薦:
【內容簡介】
有個叫梅小排的人,熱衷旅行20年,洋洋灑灑留下許多記錄,全是地道經驗。
他會帶你去好玩的地方。上海、前童、晉中、日本、老撾、里昂……哪怕在熱門城市中也要尋找秘境,自留悠閑。
他在旅行中比普通人想得更多。美國的自由精神、西班牙的美食天堂、茵萊湖的漁業生活……人文風情,一顆會體驗的心勝過大百科。
夠折騰的活動他從不錯過。最美的滑雪場、世界各地的潛水記、磨穿鞋子的登山路、馴鹿部落里學打獵……精彩那么多,四肢并用才盡興!
旅行這么久,他的記憶那么多。騙子是怎么煉成的,小偷是怎么斗上的,姑娘是怎么帶走的……回來以后,故事就是這么來的。
梅小排的文字親近有趣,插科打諢,一路叨逼叨,偶爾真深沉。
他寫出來的旅行,就是大多數人“沒什么大不了”的旅行,從來不是生活的逃逸或標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梅小排,本名朱震,混過媒體圈,接受過LP寫作培訓,開過專欄,做過網站,賣過橙子,最近迷上了馬拉松……只干一件長久的事——就是用他長過李敏鎬的腿走遍世界。自大學畢業后,他把能擠的時間和能攢的錢都用在了自助旅行上,20年來國內先兜一遍,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再一一拿下。偏愛老少邊窮,也不錯過頂級度假村;徒步登山不在話下,滑雪潛水也是一把好手;路上有勾搭,走過有思考。
他還在玩,也將繼續走。走更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看懂上海:海派的復興中路
#老壽帶你兜馬路#復興路
上海散步(組圖)二
#老上海影集#之盧家灣(2)
2006年04月15日雁蕩路步行街— 淮海中路—尚賢坊—黃陂南路—南京西路—金門大酒店
陪你漫步上海灘,一路講述100條馬路的世紀往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滦平县| 武鸣县| 吉林省| 曲松县| 金华市| 枣强县| 开鲁县| 永新县| 石屏县| 昌图县| 砀山县| 中山市| 美姑县| 南投县| 吉木萨尔县| 托里县| 安康市| 化隆| 启东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大名县| 秦安县| 文登市| 双峰县| 吴川市| 潜江市| 镶黄旗| 海丰县| 乌拉特中旗| 磐石市| 陵川县| 西乌| 永和县| 临武县| 东阳市| 孟村| 竹溪县| 马尔康县| 惠州市| 小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