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德”進一步細分為“上仁”、“上義”、“上禮”三個層次。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老子認為,仁義禮智都是因欲而興、因求而得的身外之物。但老子都把它們歸入到“下德”里面,只是層次高低問題,并無排斥之意。
韓非子認為,老子所說的仁,就是指滿心喜悅地愛別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心底地開出了一朵幸福的花兒,美滋滋的。韓非子說,有仁愛之心的人歡喜別人有福報,憎惡別人有不幸。這是出自內心的不可遏止的一種自然情感,并不求回報的。“無以為”在此是“無為(去聲,位)而為(陽平,韋)”,即沒有什么目的而做。
接著說義。義者,宜也。適度的意思,引申為符合一定的規矩,人與人的一種交往之道。《韓非子o解老》:“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君事臣宜,下懷上、子事父宜,眾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者外宜。”
韓非子認為,義是君主與臣子、上級和下級之間的一種相處之道,是父與子、貴與賤之間的一種等級差別,是知己熟人同學好友之間的一種交往之道,是關系親近的人和關系疏遠的人之間的一種內外有別的規矩。在上述多重的人際關系中,每個人做事都要符合一定的規矩,這就是義,也就是宜。
所以,“義”并不是死板生硬的道德教條,而是可以靈活權變,見機行事。
所謂禮,就是用來體現心中感情的儀式。表現在外表的禮節,是用來表明內心的思想感情活動的。
“信”在這里通“申”,申述之意。韓非子說,比如一個人心里懷念歸附之情而不便用言語來表白時,于是用快速地小步走、下跪叩拜等禮節來表達內心的念懷與歸順;比如一個人心中有愛對方卻不了解,所以就用很多贊美的話溫情有禮地向對方申述、暗示自己的愛。
禮者,貌情也。情動于中而物化于外,禮節也。哪怕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最講求禮節的人講求禮節卻無人和他相應,“則攘臂而仍之。”--仍卷起袖子伸出手臂無倦地講求禮節
,道、德、仁、義、禮,有其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按韓非子的說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實際內容,而實際內容帶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澤,可色澤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義,就是關于仁的事情。辦事有一定的禮節,而禮節也有一定的規章;禮,就是義的規章制度。
所以,老子說,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義;失去了義以后,也就失去了禮。
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大意講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義的“皮”,義是禮的“皮”。道都沒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沒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沒有了,義往哪里依附呢?義沒有了,禮往哪里依附呢?
失去了禮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為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并非眾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義”、“失禮”,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實(樸實),處道之華(浮華),也是愚昧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人說“大丈夫”之“大”,在此謂其智之大也。筆者認為,大丈夫一語,應是老子的有感而發,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輕薄,立身于樸實而不立身于浮華。這樣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輕薄和浮華,擁抱這淳厚與樸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